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研究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10 09:01
论文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职业价值取向 特征 合理性 不良倾向 教育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关系到他们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职业动机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他们的职业理想更加趋于实际;择业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然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尽管具有积极因素,但还缺乏理性维度,还存在一些不良倾向。针对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中的不足,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时,应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先进的职业苦乐观;树立科学的职业地位观;引导大学生把职业理想放在优先的地位。
  职业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对职业的倾向性意识和行为,它主要体现在人们的职业动机、职业理想和择业行为取向。它是职业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工作者,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关系到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因而,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研究和分析,引导和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就业和成长,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主要特征
  1.职业动机呈现多样性的特点
  职业动机是驱动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内在动力。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已经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价值观“大一统”的传统观念。其职业动机植根于客观的社会现实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已经由高度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取向转向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其职业动机呈现多样化格局。他们在选择职业时,考虑的因素很多,既要考虑自我发展因素,又要考虑经济实惠因素,还要考虑职业的地位、声望、稳定性等诸多因素。龚惠香等人1995年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对择业因素的考虑中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注重自我发展因素;二是注意实惠和收入;三是多元化倾向明显,还要考虑人际关系、地理环境等。因而,他们的职业动机已趋于多元化,不再以服从组织安排作为自身的价值取向,而是以自主和全面考察职业。在择业地点选择上,优先考虑发展机会多、收入丰厚、环境宽松、机制灵活的大中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魏金明等2000年对福建千余名大学生就业调查和研究表明:70%以上的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了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石艳玲1996年对大连市的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64.5%的大学生希望毕业后到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特区工作。在行业选择上,那些发展前景好、福利待遇高,并兼顾稳定、有声望的行业成了大学生追求的理想职业。据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社2001年实施的首届3万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中,it行业成为首选,其次为金融保险业……。在单位性质选择上,绝大多数大学生已打破公有和非公有的思维界限,非公有制单位逐渐成为大学生看好的选择。据魏金明2000年的研究表明:大学生选择职业性质时,排第一位的是三资企业,占32.23%,依次是国家机关29.16%、大型国有企业20.43%;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社的调查表明:外企公司最受大学生青睐,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在前20名提名企业中,外资企业占了l2家,全部是世界500强企业。
  2.职业理想更趋于实际
  职业理想是指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种类、工作部门、工作地点和工作成就的向往和追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强烈地冲击和操纵着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当代大学生对理想职业的选择也经历了由重地位名声——重实惠——既重名声又重实惠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我国大学生尚未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陈旧的就业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名声还是大学生择业最看重的因素。国家机关、国营大厂自然是大学生最想去的地方,服从社会需要仍是大学生主导的价值取向。市场经济大潮涌动的90年代,金钱是社会的奖章逐渐深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之中,高经济收入成了大学生选择职业和影响工作态度最重要的砝码。到国外去,到沿海去,到挣钱多的三资企业去成了90年代大学生择业的行动纲领,“辞职下海”成了大学生的时髦追求。个人地位的价值选择、个人功利目标的追求逐渐取代服从社会需要的价值取向,并占居主导地位。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伴随而来的各种社会变革的影响,尤其是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促使大学生的职业追求在无声中又发生了较大转变,他们把企业的发展前景、施展才干的机会、薪酬福利当作追求的三大目标。那些经济收入高、社会地位好、有发展前景的金融保险业、it业、外资大公司(尤其是世界知名企业)成了大学生的首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家成为当代大学生追求的理想职业,据龚惠香等人的多次调查研究表明,在职业选择上,只要列举企业家一项,选择企业家必然居第一位,且比例大大超过其它选项。这大概是企业家能集权力、名声和经济利益于一身的缘故。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大学生对个体户职业的情感变化,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个体户虽然在社会地位上仍处于较低的层次,并且风险也大。但由于个体户来钱快、赚钱多、劳动自主性强、自由度大,发挥个人特长和才能的机遇也多,因而大学生对个体户的评价也明显地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来自特区的大学生对个体户的肯定程度更高,有46.2%的大学生毕业后愿意成为个体户,在受到特区学生肯定的职业中位居第二。
  3.择业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
  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国家就业制度的改革,市场逐渐成为人力资源配备的基本形式,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不断唤醒了大学生择业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大学生在择业行为上的自主性和竞争性不断增强。龚惠香等人在1995年和1998年的两次调查研究中显示: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最倾向于听谁的意见”一项调查中,1995年的情况分别是:自己占56%,居第一位,依次为父母占23.3%、好友占10.3%、舆论宣传占4.7%、老师占2.8%、其它占0.6%。1998年情况是:自己占57.4%、父母占15.7%、好友占10.1%、老师占7.3%、舆论占3.5%、其它占5.4%。其它众多的调查也有基本类似的结论,即: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最主要是自己做主,这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择业自主性的增强。市场经济就是讲竞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大学生择业竞争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在面对“如果有一工作收入高,能够发挥你的特长,提高你的社会地位,但工作紧张,竞争激烈,需全力以赴,不胜任会失业的问题”时,龚惠香等人1995年的调查中有35.1%的人表示非常愿意,53.83%的表示愿意,只有9.9%的大学生表示不愿意;1998年同样问题的调查中却有38.4%的人的非常愿意,48%的愿意,8.7%的不愿意;薛彩芳2001年的类似问题调查中,有25%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愿意,40.5%的表示愿意,20.5%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14%的表示不同意。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竞争意识,敢于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锻炼。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理性审视
  1.职业价值取向的理性维度
  从历史发展看,职业从来就是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的产物,它体现的是以社会分工为纽带的社会关系。职业不仅是个人生存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理性的职业价值取向应该符合两个基本的维度。
  (1)注重职业发展并尊重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职业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人类生存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主要有赖于人的职业发展,因此,求职之初的大学生要先克服“职业——生存”的狭隘观,树立职业发展意识;同时,要遵循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职业多种多样,人也有差异性,只有遵循主客观条件,做到“人职匹配”,才能为就业和职业发展创造前提条件。职业发展有赖于人的发展,大学生要实现职业发展,首先要注重自我的全面发展。
  (2)职业追求与社会责任承担相统一。人是社会人,个人的发展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作为社会人的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应该内蕴着社会的责任要求和个人希望,实现自我价值要求的双重内涵。马克思曾说过:“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自身的完美……”、“青年择业如果只是为个人争得一个可以炫耀一番的社会地位而奋斗,那是十分庸俗和低级的,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会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无暇的伟人。”(p55)马克思这番论述不仅提出了青年择业时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而且揭示了职业道德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为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因此,当代大学生只有将自己的职业追求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职业与人生才有意义,职业发展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2.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积极因素
  总体看来,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变化和发展,其主流是积极向上和健康的,是符合时代前进发展方向的。综述起来,主要有下列两方面的合理性:
  (1)择业自主性和竞争性的增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要求,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表现中,非常突出的一个变化就是他们择业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显著增强,这是符合历史进步要求的。我们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大学生就业制度也进行了深刻地变革,人才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大学生择业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的确立与增强,符合市场经济强调尊重人的主体性,强调自由平等和公平竞争,强调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等价值目标。大学生也只有这样,才会在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中自主、自强,求生存图发展。因此,大学生择业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增强,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而且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

  (2)摒弃了传统职业价值观的束缚,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和职业发展空间,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
  “仕农工商”等级职业观,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对中国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干部”、“公有”等概念,也深深地影响了几代青年。这些传统的职业价值取向极大地束缚了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当代大学生可以说已基本摒弃了这些陈旧的职业价值观,企业家受到大学生的特别厚爱和向往,“非公有制”单位受到青睐,一些大学生对个体户态度的转变等等。这些转变不仅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和职业发展空间,也有利于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职业文化环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3.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不良倾向
  从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的表现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不良倾向也十分明显,其消极作用不容忽视,主要表现有:

  (1)个人本位的功利倾向
  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对经济利益和效率的绝对优先追求的社会价值导向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职业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个人本位和功利性色彩,统称个人本位功利性倾向。在他们的职业动机和职业理想上,已明显出现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国家集体利益让位于个人利益、理想依附于实惠的个人本位和功利本位。这种倾向直接后果是容易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事业与国家事业的有机联系、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有机联系。正因如此,也导致了当代大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的盲目化和短视化。一些大学生常常把目光盯着那些经济收入高、福利好的行业和职业,收入高的外资企业成为大学生追逐的热门,大城市和沿海城市成为大学生竞争激烈的阵地。而那些需要人才的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尤其是广大农村却没有多少大学生问津;有人曾经在上海进行过一个调查,年轻人愿意当农民的一个没有,愿意当工人的就一个。一些大学生忽视客观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忽视长远的职业发展,表现出就业期望过高而偏离客观实际,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专业专长、兴趣和理想,等等。这种种表现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2)非理性化倾向
  表面上看,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有比较清晰的脉络。但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职业动机存在诸多非理性的因素。他们考虑的因素太多,既要考虑自我发展因素,又要考虑经济实惠因素,还要考虑职业的地位、声望和稳定性等诸多因素,目标不是很清晰,带有明显的理想化成分。任何事物都有其矛盾的对立面,都无法避免矛盾的冲突性,在现代职业中,要集这些因素于一身是不现实的,常常存在相互排斥的一面。择业行为具有双向性,即职业对求职者的选择和求职者对职业的选择,双方互为需要,互为条件。当代大学生职业动机的多样性和不清晰性,势必影响大学生职业目标的理性选择,进而影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构建,最后影响就业和职业发展。
  三、高校职业价值观教育应注重三个引导
  如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既有积极健康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合理的一面。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时,应注重配合利益导向原则,做好三个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价值观。
  1.引导大学生树立先进的职业苦乐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职业苦乐观有三个层次:忘我的劳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胸怀祖国,无私奉献,为最高层次;主动地劳动,履行职业责任,关心集体和他人,个人发展与职业发展相协调,乃为中问层次;被动地劳动,仅把职业当作个人谋生的手段和致富的途径,乃为最低层次。当前不少大学生认为,在艰苦环境中进行高强度的职业活动就是职业之苦,所以习惯于在择业时趋乐避苦甚至贪图安逸。因此,在加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时,应坚持提倡最高层次,大力弘扬中问层次,反对和抵制最低层次。教育大学生抵制落后的职业苦乐观,克服享乐主义的思想,在职业选择上正确处理个人地位、待遇和奉献的关系,绝不能置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于不顾。
  2.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地位观
  所谓职业地位观,就是人们对某一职业的拥有权力、收入水平、晋升机会、发展前景、工作条件、劳动强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后排出的职业地位等级序列的认识和追求。职业地位观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偏见以及社会环境、舆论氛围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以致于不少人无视于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的事实,倾向于从事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在习惯于理想化地看问题的大学生那里,这种倾向尤为突出。这既不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的职业观念氛围,也会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因此,高校要注意引导大学生做到不以一时的主观判断来选择职业,而是客观地看待职业的社会地位,充分地认识社会和自我。
  3.引导大学生把职业理想放在优先的地位
  注重实现自我价值的倾向,是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显著特点,对此要科学地对待,不能简单加以否定。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教育大学生在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追求物质待遇时,如何在个人、社会、国家需要的坐标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是避免职业动机理想物质化和非理性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将自己的职业理想,建立在有利于促进社会共同理想实现的基础上,当代大学生才会确立清晰的职业目标,才会有效避免在职业追求中的社会责任感退化的趋势,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上一篇:浅谈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引

下一篇:关于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