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以德治国”与高校德育

发布时间:2015-07-10 09:00
  论文关键词:以德治国 高校德育
  论文摘要:“以德治国”是对传统德治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创新,是我党关于道德建设思想的概括和提升。“以德治国”的提出,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有效地抓好高校德育,是落实“以德治国”的重要工程。要抓好高校德育必须理顺德育管理体制、构建德育体系、改进方法、加强师德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要给予经费上的保障。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学习贯彻“以德治国”思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确保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目标的实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和突出课题。
  一、高校德育为“以德治国”提供坚实的基础
  “以德治国”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道德基础,需要国民道德素质与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人生追求、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的不断升华与完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只有他们德才兼备地成长,“以德治国”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和希望。教育的制高点是大学教育,高校作为知识青年最集中的场所,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巨大潜能的人才资源产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文化传播的圣地,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源泉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理应在全面贯彻“以德治国”思想方面有所作为,乘势而上,这就要大力加强和积极推进高校德育建设。高校德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品德素质、人格修养和精神风貌的主要承载者,是做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是塑造心灵的科学,又是精雕细刻的艺术;它所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万物之灵;它所从事的,是开拓提升学生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的。因此,高校应把德育工作置于首位,把尚德育人作为终极目的。这不仅是新世纪对高校的深切呼唤和必然的要求,更是高等教育理想的具体体现和教育的本义与理念。
  德与才,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二者不能分割,也不可偏废,这两个方面,完整而又和谐地构成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德无才,不学无术,是草木之人,庸碌之辈,是“次品”;而有才缺德,坏事做绝,更是害群之马,是“危险品”。高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不断地省思自我、提高自我、展现自我、完善自我,在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进而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敦品立德,严于律己,做一个优秀的学子;走向社会能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奉公守法,认真工作,做一个合格的公民,积极推进社会文明建设。
  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四有”新人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加强高校学生的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大学不只是传播知识的方地,它还要向我们展示一种精神力量,默化、提升、纯净学生的气质、人格和境界。大学应充满着人文精神与理想、人格的魅力和日新月异的高新科技信息。大学应成为一个培育人、塑造人、完善人的精神领地和道德圣地。就此而言,高校德育建设与“以德治国”密切相联,息息相关,卓有成效的高校德育,可以为“以德治国”思想的宣传推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可以为“以德治国”思想的贯彻实施奠定人才基础,可以为“以德治国”思想的深入人心提供较为宽广的理论世界和实施路径。
  二、采取措施,切实抓好高校德育建设,贯彻“以德治国”方略
  高校德育是“以德治国”的基础工程,要切实抓好这个基础工程,不断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要把高校德育放在“以德治国”的视野中去认识、去思考、去把握,明确目标,拓展空间,探索具体途径。
  第一、理顺德育管理体制,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构建上有学校党委和领导小组、中间有各党总支一线德育工作专门队伍、下有各学生班组的干部队伍,这样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层层分解,层层责任制的德育工作格局,真正做到德育工作责任到人。制定规划,完善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注重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德育规章制度,寓教育于严格管理中,努力实现德育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把德育与学校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提高德育效果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德育效果好了,受教育者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提高了,组织纪律性加强了,这就自然地提高了管理效果,使德育与管理相得益彰。

  第二、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明确德育目标
  要遵照受教育者的生理规律和身心特点来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把德育的要素结构、层次结构划分出来,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由低到高,分层递进,使得德育教育规范具体,又符合各阶段各层次受教育者的需要。

  第三、转变观念,改进学校德育教学方法
  德育工作要体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不能把德育课变成德育知识课,变成空洞的说教。德育教学方法要改革创新,要注意紧贴学生生活,做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不断创新教育手段,如利用高校计算机普及和应用程度较高的优势,将传统手段与现代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开发一系列高技术软件,制作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教育光碟,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育素材。要加大课堂讲座、实例教学、案例教学的力度,让学生观看一些爱国主义的影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请先进人物作报告,敢于正视现实问题,回答学生提出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
  第四、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和道德教育能力,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导作用
  师德在育人中具有重要的心理导向、道德导向和价值导向作用,因为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人师”,在人格上影响学生,在道德上引导学生,在知识上丰富学生,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德育动机、智慧才识、个性品质、工作水平、行为举止、甚至外貌服饰的看法与态度直接影响着德育实效。所以,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校教师,肩负着培育学生道德提升的神圣使命,理应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自己饱含着人生智慧的学识和充盈着人格魅力的德行,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塑造学生,要将“以德治国”的思想化为“尚德育人”的理念并变为自觉的教育行动,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使学生成为栋梁之才。
  第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浓化德育氛围,净化德育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道德建设氛围的重要举措,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有积极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基调应是健康、向上、高雅,体现时代气息和科技文化含量,同时应渗透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要积极建设高标准的多功能的文化设施,精心设计和安排,拓展与广大学生联系和沟通的渠道以及向学生提供服务和指导的开放性实体,如学生活动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要努力创造整洁、优美的卫生环境,使校园得到净化、绿化、美化;要加强对文化娱乐阵地(图书馆、学生社团等)和宣传阵地(校报、宣传橱窗、广播、校园网等)的管理,制订规章制度,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责,发挥其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努力营造一个安定、优良的育人环境。
  第六、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教育
  “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要使社会道德规范为学生所接受,除教化外,还需要践履。进行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与培养的重要方法。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都是德育的好形式,通过这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检验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的正确性,将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道德需要,促进大学生们的道德认识向道德信念转化。如通过勤工俭学活动,使学生形成自立意识,养成节约俭朴的作风,杜绝浪费现象,通过参观先进典型,了解先进人物的成长过程与高尚思想道德,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从而自觉地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第七、加大对德育的专项投入
  要抓好德育,还必须有经费保障,要做到“有人办事”还要“有钱办事”。德育工作队伍的培训、提高,德育教学方法的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德育载体的设计、制作,还有德育科研的开展等等需要一定的经费,在这方面要舍得投入,社会要给予支持,学校也要予以保证。

上一篇:试析西部名族高校职业价值观教育探讨

下一篇:关于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特点以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