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协同创新引领下校企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16-07-13 15:34

根据计算机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为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本文探究协同创新引领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文章以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项目为研究基础,通过对校企合作模式与课程体系的研究,分析在协同创新引领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及内容,探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措施,培养重基础、重实践、突显领域特色的协同性和创新性。

 

  一、背景

 

  协同创新引领下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2012教育部在召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中特别强调要将高校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的思想作为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强化探索建立校际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合、高效的新模式。这意味着,协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已经超越以往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今后高校合作办学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新方向。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探究适用于高校合作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的发展,高校面临的问题也愈来愈多,其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愈来愈大,一方面企业找不到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学生就业难。原因在于: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工作经验,适应岗位工作环境能力差,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择业和就业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尽管高校在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改革,但因为改革只注重学校内部,而未延伸至校外,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明显不足,校企结合还缺乏有效的载体,因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的局面并未得到有效改变。

 

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持,更需要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如何大力发展校企合作教育是科教兴国的非常重要的问题。高校只有通过协同创新产学研模式,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才能实现教育教学改革和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接轨,实现高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从而使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加速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

 

  1.双师型教师培养。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高校计算机和软件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如具有企业实践背景和工程项目经历的教师不足,教师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或缺少实践应用案例及相关实践教学内容设计,难以跟上行业技术演进的步伐等。以学术研究思维为主的高校教师往往缺乏培养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这也是导致中国高校的协同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培养既精通理论知识,又擅长解决实际工程实践问题的双师型教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校企协同。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行业和企业需求不能真正接轨。校企共建课程、合作项目的深入开展一定程度上受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和相对固化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限制,学生难以深入企业、了解真实的工程实践项目技术。同时,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内容缺少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与验证案例,难以与涉及的行业技术前沿与需求相结合,从而造成了与企业的合作浮于表层。

 

  三、协同创新引领下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具体措施

 

  深入开展调研,探索协同创新模式,在校企合作中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特色和优势,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创新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所采取的具体实践措施。

 

  1.引培并举,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对于计算机和软件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重要组成,双师兼具较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素质,尤其是具有与产业实践相关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双师型师资建设需要政策支持,引培并举。学院可选派骨干教师到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专项培训和课程学习,熟悉项目管理、技术开发流程,真正提升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聘请合作企业管理者、资深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完成部分课程的授课任务,开展专业领域、行业动态等专项讲座。

 

2.校企紧密合作,分阶段设计实施实践教学。探索在我校专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中,应用“3+1”实践教学体系。以我校与国内著名企业共建的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平台,以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跨3学年的实施三阶段渐进式实训模式、最后一年启动毕业设计实习实践环节进行有机结合,理论教学、验证性实验有机结合,以达到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目标。

 协同创新引领下校企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认识实训。设定本科第二学期进行,通过企业参观、职业素质训练、项目实习、企业工作流程介绍、技术人员职业发展介绍、座谈讨论会、拓展训练等,让学生了解行业和企业文化氛围,对未来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项目实习,了解如何运用软件开发语言实现软件项目的过程,让学生达到软件开发领域入门层水平。专业技能实训。设定本科第四学期进行,通过技术讲座、团队合作、典型项目介绍、项目实习等,让学生对专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职业素质训练、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开发实施,进一步深入掌握软件开发技术,让学生达到软件开发领域基础层水平。

 

综合项目实训。设定本科第六学期进行,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目前主流的技术,通过软件设计类、开发类、集成类、测试类的专项技能项目。学生可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在软件设计、开发、测试、维护等多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并达到专业水平,通过里程碑式分阶段实施和团队合作来激发学生对实践创新的积极性,通过三阶段的实训学生达到软件开发领域专业层的水平。

 

  四、课程体系课程群联合共建

 

  目前我校软件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尚未形成具有鲜明领域特色的行业课程群。根据行业技术演进和人才培养需求,结合我校教学资源与师资实际情况。在原有专业方向课程群的基础上,打造移动计算、智能信息管理、嵌入式系统设计等课程群。 1.移动计算课程群相关课程:Java开发、Android应用开发、Android网络应用开发、Android数据库开发和Android系统开发课程设计。

 

  2.智能信息处理课程群相关课程:Java编程与框架技术应用、Oracle PL/SQL开发、大数据与数据挖掘、Oracle数据库管理和数据库与信息管理课程设计。

 

  3.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群相关课程:嵌入式C语言高级编程、嵌入式系统与C51程序设计、Linux应用开发与网络编程、TCP/IP原理、Linux系统编程、Linux内核剖析、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

 

  五、协同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1.管理机制创新。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工程教育认证卓越计划有关精神和要求为牵引,将协同创新理念贯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课程学习、科学研究、论文发表等环节。探索逐步形成产学研联动的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大平台。经过多年的运行,我校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人才培养方案、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创新、国际化进程、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使学院与知名企业机构紧密联合,在人才培养、创新技术等需求的满足起到直接创新作用。

 

2.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在研究型大学的计算机和软件相关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中,要科学梳理和优化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按照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进行梳理,打造适应产业需求的工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方向建设上,瞄准技术演进的新发展,与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相结合,有选择性地进行部分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的改革。

 

共建课程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授课为主,校内专任教师为辅进行授课的方式,有助于校企师资在协同联动合作中形成合力,优势互补,共同探索课程教学上的设计互动和资源共享,推动学生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并进行相应课程教材建设,建成一批与之相配套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在保证学生核心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质量前提下,重点培养持续学习能力、实验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强化教学方式改革,培育创新思维。互联网作为技术性平台与手段,它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推动教育模式的改变,或者手段的更新,但是它无法改变教育的本质与内涵。

 

在计算机与软件相关专业领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结合专业优势,利用专业技术,通过互联网,建设一批核心的、高水平示范课程,在教学中推行翻转课堂,探索探讨式、启发式、案例式以及情景教学,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利用互联网+”,解决当前学习内容繁重、培养质量要求与教学方式、理论学时减少的矛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合教学资源上,以原始创新为目标,以需求牵引为手段,关注学生对知识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和探索精神的养成,使学生不仅能够解决基础应用问题,而且能够提出创新思维和解决新问题。

 

  协同创新引领下的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已实践应用在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通过管理体制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共建项目等措施,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真正做到协同创新校企合作发展的问题从哪里来,最终回哪里去,为推动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提供直接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作者:印桂生 纪雅楠 董宇欣 张文博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16

上一篇:大学教育乱象:博士不如硕士

下一篇:高校多层次创新型实验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