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看产出性词汇习得中的“高原现象”

发布时间:2015-12-15 11:37

摘 要:在二语习得的较高阶段,产出性词汇易于出现“高原现象”,即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本文主要讨论了这一现象与成因分析以及怎样克服“高原现象”,冀在为产出性词汇能力的教学和学习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产出性词汇; 高原期现象; 石化; 外语教学


一. 引言
  词汇知识作为一种连续体, 由接受性词汇, 产出性词汇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多级词汇形态构成。前者指在听,读等接受性语言活动中能够理解的词汇; 后者指在说,写等表达性语言行为中能够使用的词汇。
  自上世纪80年代词汇在L2教学与研究中的地位得到认可以来,国内外针对EFL环境下目标语词汇知识(尤其是产出性词汇)的研究可谓层出不穷,为词汇的一线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发展动力。但在词汇的研究领域, 与如火如荼的外国认知词汇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现状则显得一片落寞。虽然国内的一些学者如( 如吴旭东,陈晓庆2000)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但突破性的重要成果还极少见,全方位的考察也尚未开始。因此,在EFL环境下,对产出性词汇这一认识盲区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但囿于篇幅,本文主要讨论产出词汇习得中的"高原现象"与成因分析,冀在为产出性词汇能力的教学和学习提供参考意见。
  二语习得研究者发现,二语水平的发展存在一个"高原期现象",即:在学习初期,学习者的二语能力直线上升,但到了某一阶段后往往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下降,(Selinker 1972)也称为中介语的石化现象。上述的论述说明,与语音,语法等知识的石化一样,二语习得者的词汇能力也有明显的石化。本文拟结合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

二. 产出性词汇能力习得中"高原现象"的相关研究
  学习者产出词汇的发展不具备线性增长的特点,而是呈现出一定的不规律性:即在初级阶段迅速增长,高级水平上往往会在某一水平上停滞不前。下面我们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研究。
  Laufer(1998)为探索EFL环境下英语产出词汇的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在对比两个以色列学习者(英语学习时间为6年和7年)的认知词汇与产出词汇后,Laufer得出如下结论:受试的接受性词汇量比产出性词汇量的平均增长速度要快,而且学习者产出低频词的能力几乎会石化。
  Jullian(2000)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并用词汇习得高原这一术语来说明二语习得者产出性词汇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便难以进步的现象。
  吴旭东,陈晓庆(2000)的实验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学习者的词汇产出能力在其语言水平由初级向中级发展时有较大提高,但由中级向高级发展时就往往停滞不前。

三. 词汇产出能力"高原现象"的原因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二语产出性词汇能力的高原现象(石化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1.最简化交际原则的使用及学习动力的减弱。
  Coulter(1968)指出学习者在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后,使用如"回避"和"迂回表达"等交际策略即可达到交流目的,这些策略使用的直接后果就是学习动力的减弱,最终导致高原现象。Laufer(1998)也指出,从学习者的动机这一角度来看,自由产出性词汇的"高原现象"可能是学习者缺乏使用低频词的动机。
2.语言磨蚀(language attrition)
  "高原现象"也可被归咎于语言磨蚀的结果(Olshtain,1989)。所谓语言磨蚀,是指双语和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倪传斌2000)。对于我国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只不过是一门外语,它没有全社会通用的语言环境,大多数英语学习者在实际生活中与英语接触的机会很少,没有操练的机会,所以就导致了英语的磨蚀。
3.词频分布与词汇知识难度
  学习者产出词汇的增长逐年递减的特点可以从词频分布与词汇学习难度的角度解释。词汇的难度与其出现频率呈负相关关系。Nation认为,词汇应该分为四种:高频词(常用词),学术用语,技术用语和低频词(非常用词)。首先,高频词的分布率最高,高频词可获得比低频词更多的认知机会。其次,高频词的认知难度较低而低频词的认知难度较高。在受试初级阶段的学习中,由于词汇知识有限,输入过程和产出练习中涉及的主要是高频词。受试在反复接触,学习这些高频词后产出能力显著增长是自然而然的。但受试高级阶段的主要任务便是难度较低的低频词,因此产出能力的增长的速度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四."高原现象"对促进词汇产出能力提高的教学启示
  1.充分利用低年级的教学时机
  根据学习者产出性词汇的发展模式可以说明低年级是词汇教学的黄金时期,而高年级则是学习者产出词汇的石化期。石化期被开始的阶段被成为孵化期(Gardner 1985)。孵化期内学习者的各项目标语与系统持续稳定地发展,而一旦进入石化期,其语言水平则保持相对的稳定。受试低年级学习阶段符合孵化期的定义,而高年级则进入石化期。
  此外,"雅克布逊回归理论"即外语磨蚀的回归性告诉我们:当外语学习者的外语能力出现磨蚀时,语言成分的磨蚀顺序与其掌握的顺序相反,最先掌握的,最后磨蚀。外语学习者在低年级掌握的词汇知识要比高年级所掌握的耐磨蚀。
  基于石化期和孵化期的二分法和"雅克布逊回归理论",教学者应该对低年级这一教学时期进行充分利用。
  2.再学习的优越性
  认知心理学的保留范式理论(Savings Paradigm Theory)认为,新学习的知识不如旧知识容易被激活。对于学习者来说,有些知识可能已完全遗忘,但与新学的知识相比较,掌握这些知识要容易得多,而且学习速度也快得多。这就是外语学习过程中再学习的优越性。
  其次,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教师和学生应科学安排所学知识重复的间歇型。集中重复效果不佳, 即"所谓一日七不如七日一"。                                      
  3. 深化词汇知识,对词汇进行深度习得
  二语学习者的词汇知识深度是决定他词汇能力的关键。根据Wolter(2001)提出的词汇知识深度模型(depth of individual word knowledge model)显示,深加工训练促进了词汇的自动产出和在长期记忆的保持,有助于词汇的进一步习得。吴旭东,陈晓庆(2000)的研究表明,学习单词不仅是把意义与形式对应的过程,它同时也是一个建立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的过程。他们指出,在现阶段的外语词汇学习中,教师和 学生过分注重词汇量的增长,而不注重词汇知识的深度发展。因此,深化训练有助于学习者扩展和重建语义网络,促进新知识的内化最终提高词汇能力。
  
五. 综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讨论产出词汇习得中的"高原现象"与成因分析,冀在为产出性词汇能力的教学和学习提供参考意见。如何提高二语学习者的产出性词汇能力克服"高原现象",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的课题。学习词汇是一场"持久战""蘑菇战",不能一蹴而就。在学习词汇中出现的"高原现象"正是显示学习者词汇量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学习者走向新的高峰的契机。

参考文献:
现代外语出版社, 2000

上一篇:高校新建校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下一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