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数学积分卡的有效运用

发布时间:2015-12-15 11:30

摘 要:本文介绍以“数学积分卡”为载体,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合作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数学积分卡;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1问题的提出
     2010年,笔者所在的学校提出“学习山东昌乐二中271课堂教学模式”,笔者任教的“初二(2)班”有幸成为学校的课改实验班。如何实现从“教”向“学”转变?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应该走上课堂教学的舞台。虽然小组学习早已成为新课改的时尚,更成为小班化教学的宠儿。可是其是否真正有效?如何加以评价?。笔者发现许多最后都变成了个别学生展示的舞台,很难取得小组成员共赢的局面。教师也更多关注讨论的问题设置和成员搭配,而忽视小组学习评价体系的建立,评价体系恰恰是保证小组学习有效性的前提。为此,笔者尝试以“数学积分卡”为载体,进行小组学习评价体系的研究。
2概念界定
2.1数学积分卡
   “数学积分卡”是一张自制卡,卡上印有若干个小方格。学生每获得1个积分就可以在1个小方格里盖上奖励的章。学期结束时教师将学生所获积分折算成该生的平时成绩。
2.2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2.3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是对学困生以表扬为主,使其得到成功的激励;对中等生以鼓励为主;对优等生则可用评价提高其竞争意识。分层评价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可接受”的起跑线上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有所收获,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4小组评价
  小组评价是把小组当作一个整体,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监控,是促进合作学习、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小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意识、集体意识、进取意识,体现新课改及小班化的教学理念。
3“数学积分卡”的实施原则
3.1多元化原则
  评价应该由“一元”转向“多元”,注重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注重在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功能等方面体现多元化原则,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个性化原则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个个体有不同的智力强项和智力弱项。个性化原则就是指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尝到成功的喜悦。
3.3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就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把评价的对象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从整体出发,在对整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以及组与组间的考察中,做多角度、全方位、科学性的评价,才能发挥整体功能,更好地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4“数学积分卡”的实施过程
4.1小组的建立
   笔者把全班24名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成6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1A、2B、1C(A为优等生、B为中等生、C为学困生)四名学生组成。小组成员是动态的,每隔一段时间,将根据小组之间出现的差异进行调整,确保各个小组均衡发展。
4.2组内的分层评价
  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差异的个体,其心理发展决定了其学习方法各不相同,学习进度有快有慢,学习程度也有深有浅。学生分层是随着学生积极性、能力以及成绩波动呈动态变化的。学生分层可以由学生的“自我感觉”和“自我定档”为前提,教师不作硬性规定。笔者共设立A、B、C三个层次,每位同学根据本章所学内容和自身学习能力自我定档(教师可根据情况做相应的调整)。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达到相应层次要求就可以为本组赢得1分。
4.3组外的整体评价
  每位小组成员得到的分数累加起来就是该小组的得分,小组长每天负责统计本组得分(见表1)汇报给数学课代表,得分最高的小组每位成员都可以得到“1个数学积分”。这种评价体系能够使学习小组成员维持良好的工作关系,便于合作学习,使组员对自己的参与情况有所了解,保证学生在原有认知水平上,能够积极进行思维,为强化小组成员的积极行为和小组合作的成功提供必要的条件。
     表1:小组得分统计表

第_____小组

A

B

B

C

课前诊断性评价

 

 

 

 

课堂即时性评价

 

 

 

 

课后检测性评价

 

 

 

 

总计

 

 

 

 

4.2.1课前诊断性评价
  在教学开始前所进行的诊断性评价,主要是用来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和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学科,知识间一环扣一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行之有效的课前诊断,就能够“温故而知新”,既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又为新课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使新知识在应用旧知识的过程中被发现、探究,从而理解、掌握。
4.2.2课堂即时性评价
  即时性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动态的评价”方式,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及课堂的生成给予即时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交流讨论。在课堂上要充分的鼓励学生敢说、爱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说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学生给出一题多解时”、“当学生大胆质疑时”、“当学生能思路清晰地说出解题过程时”,教师都要给予高度的表扬,该名学生也可以得到1分记入小组得分之中。
4.2.3课堂反馈性评价
  反馈性评价主要以书面检测方式为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每节新授课结束后留5至10分钟进行反馈练习,题目的设置要紧扣重点知识,有一定的梯度,题目难度以班级中等学生的水平为准,并且要略高于学生的智力水平。此时主要采取组内互评方式。组长做完由老师批改,然后组长负责给另外三名同学批改并督促订正。A层次学生帮助B层次学生,B层次学生帮助C层次学生,每个层次学生做对相应层次的题目就可以得1分,最后把全组四个人的得分相加作为本组最后得分。教师可以进行抽查和个别辅导。这种“一帮一”的互帮互学,学习氛围浓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实施结果及反思
    在这一年的实践过程中,笔者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如何选拔小组长和培训小组长?是否一定要选A层次学生作为小组长?笔者发现有些A层次学生的协调能力、管理能力还不及B层次的学生。对小组长的培训也花费了近1个月的时间,与此同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如何设置?项目过多,怕影响学生正常听课,也不方便操作。……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可喜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诸多困难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5.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笔者发现这种评价体系调动了大部分同学学习数学的 积极性,尤其是中等生、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比如:2班李刚同学,初一数学测验成绩均在40分以下,对数学毫无兴趣。但是,自从使用“数学积分卡”以来,笔者发现,学习变得主动多了。他说:“以前每次考数学都是倒数几名,从来也得不到表扬。可是现在,我定了C档,只要努力就能得到数学积分,我很开心”。后来的学习中他一直很努力,有一次测验竟然考了72分。虽然他学习空间与图形仍然很吃力,但这丝毫没有打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初二暑假,他就预习了九上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他说要为初三打好基础。这不是真正实现了新课改的目的了吗?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
5.2合作学习效果凸显,从课堂延伸至课外
  这种评价体系改变了以往教师用“单一的分数”评定学生学习结果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以小组的整体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合作学习已不停留在表象,而是深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自发的行为。笔者发现,课堂上每位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课后小组成员也常常聚在一起讨论问题、互相帮助。可见,合作学习的效果显著,已从课堂延伸至课外。
5.3从个体发展实现小组成员共同发展
    实践结果充分证明:这种评价体系有利于小组成员整体的进步。笔者分别统计了实验班级初一期末、初二期末测试成绩各分数段人数(见表2),并与同层次班级(初二3班,人数26人)进行对比(见表3)。这两次期末测试都是全年级统一时间考试、流水阅卷,因此成绩有一定的信度。
   表2:实验班级各分数段学生情况对比

 

80分及以上

60-79分

40-59分

39分以下

班级均分

初一期末测试成绩

5人

6人

8人

5人

58.3分

初二期末测试成绩

8人

10人

5人

1人

72.8分

   表3:同层次班级各分数段学生情况

 

80分及以上

60-79分

40-59分

39分以下

班级均分

初一期末测试成绩

5人

8人

9人

4人

59.7分

初二期末测试成绩

7人

9人

6人

4人

66.4分

  经过一年的实验,各个分数段里原先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学生都有显著进步。班级优分增加了3人,差分减少了4人,班级均分提高了14.5分。可见,这种评价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意识、集体意识、进取意识,真正实现了个体和整体双赢的局面。
    以“数学积分卡”为载体,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实践,它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实现了个体发展与整体发展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2003.
  [2]《分层评价为师生搭建成功阶梯》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上一篇:大学生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下一篇:导入CI权函数的群组AHP拓广简化最小二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