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从公平理论浅谈高校大学生评优评奖问题

发布时间:2015-12-15 11:26

摘 要:公平理论是管理学激励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成果。本文分析了高校大学生评优评奖的评定办法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公平理论的观点,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公平感,使高校大学生评优评奖工作更客观更公平。

关键词:公平理论;大学生;评优评奖;建议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达西﹒亚当斯发展起来的,这一理论认为,人们首先将自己所得到的结果与自己的努力进行比较,然后再将自己所得/付出与其他人的所得/付出比较,如果二者不相等时人们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当人们主观感觉到不公平时,工作积极性和个人努力程度就会受到影响。公平理论广泛应用于管理的各个领域,对高校评优评奖问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评优评奖过程相对比较客观和公正,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相反,只会使学生失去信任并消极怠工,正确对待和处理大学生评优评奖问题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评优评奖的评定办法及存在的问题
   1.综合测评评分表为依据。很多高校将大学生的综合测评评分表作为评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入党、推免研究生等内容的主要依据。某高校的大学生综合测评评分表有三部分组成:德育测评(30%)、智育测评(60%)和文体测评(10%),三大项中又具体分了子项,为体现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各大项还设置了奖励分,在本学年担任过校级、院级、班级的学生干部或是得过优秀团员、优秀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都可以在奖励分中加上相应的分数。综合测评评分表对大学生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表现都做了量化考核,涉及面比较广,然而,在量化评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综合测评德育方面的评分不够具体,如学习态度、纪律作风等子项只是制定了分数和宽泛的要求,在实际评分过程中无法区分差别;二是综合测评中某些项的奖励分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是规定酌情加几分到几分,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可操作性,有失公平性;三是加分设置还不够科学,如,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可以在“社会工作分”中加分,但是积极工作的和不积极工作的同样职位的学生干部加相同的分数,这种不合理使同学们感到不公平。除此之外,奖励分是为了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和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而设置的分数,但是,由于加分设置本身的不科学,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评选奖学金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加权平均成绩达到多少分以上和综合测评在班里居前百分之几,有些成绩特别优异的同学由于参加课外活动少,不担任学生干部,奖励分很少,综合测评不是名列前茅,有可能不在所要求的综测范围内,这些学生就没有机会参评奖学金,奖学金本来奖的应该是“学”,但是由于加分的不科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使学生内心感到不够公平,学习积极性降低。
  2.指标分配法。指标分配是指学校将评优评奖名额按照各学院人数为比率的方式下放到各个学院,各个学院再根据班级人数确定各班名额。1显而易见,这种指标分配法是不科学的,人数少的班级不一定优秀的学生就少,即使是相同人数的两个或三个班级,优秀的学生数量也不一定相同,指标分配相同可能造成不够优秀的同学得到荣誉或奖励,而优秀的同学却没有得到荣誉或奖励,这使学生感到不够公平。
  3.班级评选。班级评选是指在评选过程中由参评人员上台展示后再进行班级投票评选的方法,这种方法看似很民主和“公平、公开、公正”,但也不是完全客观的。有的同学性格开朗,善于表达,人缘好,票多自然被评选;而有的同学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和同学关系一般,即使优秀也不被大家投票。例如,评选优秀团员时要求每班初评一名,而班里符合要求的有十多名,这十多名同学上台展示比较,班级同学一般会倾向于支持和自己关系好的同学,人缘成为被评选的一个重要因素,同学们的主观看法影响着评优评奖的公平性。
     4.老师推荐。评优评奖工作中很多部门会预留机动名额,综合考虑权益所用。2有些老师会严格按照要求推选符合要求的学生干部或是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更好地鼓励优秀学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而有些老师可能受其他因素影响,推荐和老师关系比较密切的同学,或是推选不符合要求的特殊学生参评,如果老师推荐的学生本身比较优秀,同学们也不会有所争议,但是如果不够优秀的同学却被老师推荐,而且整个评选流程不公开不透明,学生便会认为这就是暗箱操作, 认为评优评奖不公平性。
   二、提高高校大学生评优评奖公平性的几点建议
   1.提高大学生个人对公平的客观认识和判断
   公平理论提出的观点是客观存在的,但公平本身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与个人的主观判断、个人所持有的公平标准、业绩的评定等都有关系。3公平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对公平的理解不同,某个人觉得不公平的事情在其他人看来可能是公平的。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只有相对的公平。大学生还处于青春发育期,对问题的看法还不够全面和客观,平时老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沟通,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以相对公平的客观认识和判断来看待问题。
  2.细化综测评分内容,收集各项考评信息4
  学生综合测评评分表需要进一步完善,各测评子项的分值要进一步标准化,假设纪律作风满分5分,应设置一个分值范围和标准,区别对待,而对于酌情给分的子项也应有个相对客观的标准。同时,在明确规则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收集学生上课情况、考勤情况、寝室卫生情况等方面的资料并定期汇总、公示、存档,根据这些材料进行测评加减分使测评工作更客观更公正,使学生主观感觉到评优评奖整个过程的真实、可信和公平。
3.建立评优评奖监督制度
   学校或学院应设立相应机构采取多种措施对评优评奖过程进行监督,监督机构成员应公平、公正地地对待每一次评优评奖,落到实处,对于弄虚作假现象提出批评并严格惩罚,甚至收回所得荣誉。同时,班级在评优评奖过程中,班与班之间和班级成员之间要互相监督,共同参与,综合测评评分表上要求班级成员签名确认,一旦发现问题责任落实到人,提高学生的主观公平感。
  4.整个评优评奖过程必须公开透明
    学院在接到学校有关评优评奖文件的通知后,应及时将评定内容、评定流程等内容全方位地公示,并通过班会形式面对面地通知到每位同学,信息公开透明,便于每位同学了解评选信息,参评机会平等。在各班级进行评选的过程中,班级会议或是评选会议的整个评选流程都要公开透明,学生干部应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班级各成员应积极参与,严格按照流程和要求评选,评选结果确定后应进行三级公示,如果有质疑反馈应及时了解事情缘由并处理,减少学生的不公平感。

参考文献:
[1]薄爱敬.浅谈高校贫困生评定与助学金发放的公平性[J].教育与职业.2009,8
[2][3]袁威.初论大学生评奖评优工作难点及其对策[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
[4]黄建华,徐达,林志扬.如何用公平理论平衡人的心理[J].经济师.2005,11

上一篇:广东省独立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方案调

下一篇:关于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