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研究——以安

发布时间:2015-12-15 11:24

摘 要:依托“五个一”工程,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整合优势资源,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提升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五个一”工程;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
  以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以打造“五个一”工程为抓手,构建大思政格局,坚持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寻求突破和创新,整合优势资源,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提升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程建设,务求取得实效。
  一、指导思想 —— 一个中心,四个结合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中心,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以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己任。
  同时做到四个结合,即,结合全国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神,结合全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办学宗旨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学生专业教育和职业定位。
  二、打造五个一工程,发挥主渠道作用
  (一)构建一个格局
  —— 积极创新,整合资源,力推大思政教育格局建设
  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观(“大思政”观)主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人本化、 教育主体全员化、 目标定位层次化、 教育方法系统化;它是“以人为本、 尊重人的发展”的人本哲学思想、“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的工作理念以及“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 的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体?1?。
  该校以大思政教育观为导向,积极创新,深化改革,力推大思政教育格局。既遵循现有的教学运行机制,又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教学领导系统、多位一体的教学组织系统和特色师资的教学质量系统。
  明确了“大思政”教育观的内涵。打破课堂局限,实现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理性与感性的有效对接,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确立了“大思政”教育体系的组织架构。建立由校党委直接领导、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为核心、整合教务处、学生处等相关部门力量的组织管理体系;思政部下设四个教研室:思政教研室、就业与创业教研室、心理与伦理教研室、素质养成教研室。
  完善了“大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组建一支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学人员、辅导员和部分党政干部“三位一体”、功能互补、有机统一的教师队伍。
  形成了“大思政”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了以“主渠道”为核心的显性德育课程、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线索的隐形德育课程、以其他学科为辅助的渗透性德育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活动性德育课程。
  (二)夯实一个基础
  —— 立足主阵地,强化主渠道,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以科研工作为先,用先进的理念指导教学改革
  先进的理念指导先进的实践。学校高度重视思政系列教科研工作,形成并确立了“以科研带动思政工作创新”的基本思路。这既是学校在新的形势下立足现实、把握趋势,进一步提高工作主动性、创新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现实需要。
  打造精品课程。围绕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单列指标实施评审。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分部已围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开展校级精品课程遴选,评审产生了2门校级精品课程,并结合实际教学效果,不断完善,从中推荐评审省级精品课程。力求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加强科研工作。面对正在进行的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发现问题,开展研究,从研究中探寻规律,在研究中深化工作,以研究成果指导实践创新。学校结合思政工作实际,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开展思政研究工作。学校积极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申报校、厅级教科研项目,提高思政课教师科研能力。
  2、以课程建设为基,用完善的体系提升教学品质
  规范课程设置。按照思政课“05方案”的规定,该校思政课全部使用教育部统编教材,确保每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4个课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8个课时、形势与政策16个课时。为配合思政课的教学,部分班级选修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完善课程体系。着力构建“主干课+实践课+延伸课”的思政课课程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这三门必修课作为“主干课”是该校课程体系的核心和主体,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选修;“延伸课”以校本教材《大学生素质教育十八讲》为主,采用讲座方式进行,实现课堂教学向课外素质教育的延伸;“实践课”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依托,以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效果明显,切实增强了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3、以模式改革为重,用活泼的形式优化教学效果
  改革教学模式。着力构建“中班授课 + 小班研讨”的理论课教学模式。“中班授课”是根据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以两个自然班,近100名学生为教学单位,采用以教师为主体有计划地进行理论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开辟了与“中班授课”紧密衔接的“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内外学时,组织学生围绕“中班授课”中所涉及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学生困惑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课下调研、课上讨论。如,结合“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的内容,指导学生参加招聘会,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 、供需关系等进行实际调研,并在课上分组讨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思想问题的能力。
  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不同课程及其教师的特点和优势,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将理论讲授法、互动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与实践教学法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积极引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组织讨论、经典导读、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转变,让学生“多思”、“多说”、“多做”,较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课评反映积极。
  (三)打造一个平台
  —— 重视人文,提升素养,构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学是爱人与爱术的结合”。技术与人文是医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技术,医学没有躯干;没有人文,医学没有灵魂?2?。可见,人文素质是医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提倡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用优秀的人文文化来武装医学生的头脑、陶冶医学生的身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作用。
  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在重视医学知识传输的同时,该校积极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强化医学教育的人文素质底蕴。
  打造教辅读本。为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相渗透的功能,围绕提高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素质,我们在省内十所高校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组织思政课教研室及人文社科专业教师编写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十八讲》,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王明方同志代序,教育厅程艺、卫生厅高开焰两位厅长给予了点评,教育工委副书记高开华同志题写了书名,充分肯定了学校作法。目前该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北京)出版,在延伸课的教育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设立人文讲坛。高校是文化传承的圣地,从医学生的成长来说,优秀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尤为重要。中华文化—伦理道德—医德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学校切实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文化氛围,打造了校园文化品牌——医专人文素质教育讲坛。从品格育成、传统文化、形象塑造等多方面进行文化传承。
  (四)创新一个模式
  —— 加强人文关怀,创新心理教育和思政教育结合模式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两个重要表现。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依据和前提;正确的思想、认识指导着人们形成健康的心理,而健康的心理又是正确思想形成的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做到目标互相统一、内容互为补充、方法互相借鉴。帮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敞开心扉,从而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心理,掌握学生心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3?。
  (五)实现一个转变
  —— 以“三进”为抓手,实现“务虚”和“务实”的转变
  老子云“有无相生”,从哲学上说,“有无相生”是指任何具体事物即“有”都是从“无”中产生,“有”不断转化为“无”。道家“有无相生”的辩证思维运用于思政理论教育工作者实践,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将“务虚”与“务实”结合起来;将理论教学的“知”要与实践教学的“行”统一起来?4?。
  该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以“三进”即,进班级、进宿舍、进社团为抓手,将思政课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指导学生,帮助学生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次次集体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做到了“知而后行,行而促知”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国炎、陈爱生:论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观 [J ],思想理论教育,2006,Z2: 222 25
2赵邦、韦波、王前强:医学生人文医学技术培训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C ],《医学与人文》,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3陈婷婷:浅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 J ],管理观察,2010年第11期
4吴兴国:解读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 R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简报,2011年10月24日

上一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培养创新人才

下一篇: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