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5-12-15 11:20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1]这种使命决定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独特性,既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既上得了讲台,又下得了企业。只有建立一支这样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等文件中,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进行了说明,提出了要求,但由于缺乏相关配套管理文件,导致事实上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重视程度、对“双师型”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在培养“双师型”教师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但还是有一些高职院校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认识到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2]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时,主要强调教师的教学和科研,重视学历、学位、论文、项目,却忽视了教师的实践和技能;在进行教学管理过程中,主要强调课堂教学效果,重视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评价,却忽视了实验实训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这样直接导致教师缺乏对双师能力培养的热情,缺乏对实际工作技能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即使下行业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也是由于晋升职称或评优评先的需要,缺少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内在驱动力。
  (二)重证书,轻内涵
  自上世纪80年代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以来,对”双师型”内涵的理解一直存在着差异和争议,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即使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那些经过短短几天行业培训即可获得的诸如“考评员” 资格、“技师”资格、“双师型教师”证书等,亦被认可。在这样的示范下,一些学校在双师认定过程中,简单地将教师是否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否拥有“双师型”证书作为双师评定的依据。这种状况,对提升教师的实际教学和操作水平,缺乏实质性的作用。
  (三)重数量,轻质量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规定,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对“双师型”教师有总量上的要求。一些学校为了达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达到70%”的优秀标准,采取各种手段,在短期内造就一大批“双师型”教师。至于他们是否真正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是否能真正承担起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则关心不够。这样,从形式上看,双师达到了评估的标准,而实际上,对学校的内涵建设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也远远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四)重认定,轻培训
  对高职院校而言,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无异于生命线。为了应付评估,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工作都很积极,有目标,有计划。但对“双师型”教师如何培养,基本上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基本上是采用普通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培训的内容也基本上按学科进行,不能完全体现职业教育的应用性与实践性的要求。有的高职院校由于师资短缺,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专业实践和接受技能培训,这也在客观上影响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开展和推进。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成功职业院校的共同经验也证明,高职业能力的师资队伍既决定了一所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3]而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绝大部分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专业实践能力不强。因此,着力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一)建章立制,鼓励教师从事实践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作为具体落实这一任务的教师,自身就必须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从规划、机制等方面,组织制定或修改学校相关文件,要求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提供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所需物质保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专业技能竞赛,宣扬教师扎根一线注重实践的优秀事迹,支持教师编写专业技能训练方面的教材,优秀评聘专业实践业绩突出的教师,以此鼓励教师从事专业实践,使教师了解行业企业,增加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能力。
  (二)规范认定,促使教师真正实践
  “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不单是人事部门的一项程序性工作,它更是一种导向,一个信号。高职院校既要着眼当前,更要注重长远。“双师型”教师认定的目的,是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实践,是了今后培养更多 的“双师型”教师。因此,在认定过程中,不能片面地将“双师型”理解为“双职称”或“双证”,这样只会导致有些教师脱离实践能力,盲目追求各种证书。实际上,高职院校在认定“双师型”教师时,只要牢牢把握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根据有关文件,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不难从技术层面制定易于操作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同时,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也应该是动态的。对已被认定为“双师型”的教师,每隔一段时间(三年或五年),还需重新进行认定,促使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实践,不断接触新技术、新思维,保证专业实践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三)定期考核,保证教师实践质量
  教师的专业实践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没有一个规范明确的考核体系,这个系统工程的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应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师专业实践工作的质量监控。可对教师专业实践实施目标管理,建立专业实践档案,组织学生、同行、社会对教师专业技能定期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准确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师认识到自身不足,从而不断改进;[4]才能让教师认识到专 业实践的紧迫性,自觉加强专业技能训练,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校企合作,锻炼教师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应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实现行业企业专业人员与教师的有机融合。一方面,行业企业为教师指定专门的导师,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另一方面,采用专兼结合的方式来打造教学团队,选派教师去行业企业培养实践能力,承担相关项目,参与技术革新。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也融入高职院校的相关教学,承担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依托行业企业背景和资源优势,探索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多种模式,推动高职院校双师队伍的发展。
  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建设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也是高职院校都想解决好但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难题。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道路,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 吴薇,晁阳.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41.
  [3] 由建勋.高职教师“双通道流动”机制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7(2):112.
  [4] 李梦卿,张碧竹.教育规划纲要背景下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4):58.

上一篇:谈汉字和汉文化

下一篇:提升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成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