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发布时间:2015-11-11 09:25

 摘 要:研讨课(Seminar)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本文在分析会计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会计专业的课程安排,一方面在一部分课程中适合研讨部分的教学内容中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将传统讲授与Seminar教学模式相结合;另一方面,在会计专业本科四年中将一部分课程设置成专门的Seminar课程,采取连续的研讨课的教学模式,逐步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每一门课程中。
  关键词:Seminar教学模式;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Seminar课程
  研讨课(Seminar)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1]。它通常是由教授向学生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在其指导下进行研究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许多重点高校开始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开设新生研讨课(Freshmen Seminar),由各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主持,借助某一师生共同感兴趣的专题,通过教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研讨的方式边学习、边讨论;二是一些任课老师也开始结合自己所讲授的课程,尝试采用Seminar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以上这些尝试尽管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效,但是它们主要是针对本科教学的某一个阶段(如大一新生)或某门课程而进行的。事实上,Seminar教学模式中所体现的研究性学习应当贯穿于本科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并渗透到后续的有关课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一个完整连续的学习训练过程中养成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因此,本文结合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探讨Seminar教学模式在相关课程教学中的引入以及在本科教育的各个阶段设置专门的Seminar课程。
  一、目前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等因素构成的稳定的结构。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的会计学教育已经取得了许多的成绩,但与社会和时代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诸多明显的不足,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上还存在着许多落后的状况。主要体现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尚未改变;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较模糊;教学操作程序固定僵化;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缺失;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评价不合理。
  二、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
  Seminar这一形式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因此成为一个具有规范性、内在规定性的教学范式[2]。除了通识教育层面的课程之外,大多数院校的会计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学科基础教育层面、专业知识教育层面的课程以及相应的方向模块课程。在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要结合会计专业的课程自身的特点。大部分的会计专业的课程从课程内容上都可以分为适合传统讲授和适合研讨两个部分,在适合进行研讨部分的课程内容中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可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极大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Seminar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强调学生活动的目标、学生的动机取向、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作用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推动者[3]。将Seminar教学模式引入到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会使得学生为完成研究论题而积极主动地搜集大量相关资料,进行大量的阅读、思考分析问题,并与教师和同学之间进行互动讨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形成自主性学习的氛围。
  2.教学目标明确
  Seminar的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学生根据研讨课题,如何着手调研、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通过研讨式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4]。Seminar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多项能力进行训练,尤其侧重于学术研究能力、探究和批判精神、口头表达和学术论文写作等能力和素质培养。这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会计学科的综合性和会计实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参考选题或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着手调研和查阅资料,通过不断地讨论和交流形成自己的观点,最终以规范的书面写作的形式有效地传递学习成果,这样能够极大地拓宽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3.操作程序规范且灵活
  Seminar教学模式具有规范的课堂操作实施过程:(1)确定研讨的主题。主题的范围可以是教师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关问题,也可以是学生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最终主题由学生自己来确定。(2)查阅文献资料。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分工的形式,查阅文献资料或通过实地调研搜集有关资料,然后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分析、形成观点,为课堂讨论和交流做好准备。这一阶段可以训练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考虑到目前会计专业课程普遍大班人多的现象,在实施过程中应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并且发挥教学助教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指导。(3)主题报告宣讲及课堂讨论交流。报告人利用多媒体对该主题的研究背景、方法、内容和结论观点等进行陈述之后,课程参与者向报告人提问,要求报告人对某些内容进行解释或表达看法。这一阶段可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的能力。(4)修改报告论文。报告人或报告小组根据报告过程中教师、学生等所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并按照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要求,将报告论文进行反复修改后最终提交。这一阶段可以训练学生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并将课内与课外紧密地结合,促进教学相长,实现教学和研究的融合。会计专业的课程在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时,可以结合会计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灵活地安排实验、参观、调查等教学活动,或者聘请企业财务会计实务工作者进行座谈,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地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展
  Seminar的教学内容虽然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但并不局限于课程内容,是课程内容的深化和拓展。Seminar教学模式实施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问题的选择是否合理。在许多的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适合课堂的传统讲授,这些内容仍然采用传统的大班授课的方式,能够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从本课程中选择恰当问题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课程内容适合呢?针对会计专业的课程特点,一般来说比较适合研讨的内容涉及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会计审计实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现象的分析、财务会计审计理论的深入拓展等。比如“中级财务会计学”这门专业主干课程,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财务会计基本理论体系,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调整及其他,这三部分内容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均可以根据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或者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设置若干研讨的主题,供学生选择进行研讨交流学习。
  5.教学评价过程化和多样化
  由于Seminar的引入,使考试方式和分数的评定结构发生分化。Seminar成绩一般占本门课程的30~50%,其他考试如笔试占50%左右[5]。Seminar的评价系统是一个过程化、多样化的综合评价系统。过程化、多样化的评价体现注重学业过程评价,根据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小论文等情况给予学生成绩评定。其中评价的主要因素包括对知识与方法的掌握程度、分析与批判性思辨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会计专业的课程中引入Seminar后,该门课程的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Seminar教学内容的考核成绩,二是传统讲授内容的考试成绩。教师可以根据Seminar教学内容所占的比例,来确定其在本门课程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每门课程适合采用Seminar教学模式的内容占课程内容的比例不尽相同,但通常至少需要安排两次以上的课题研讨。
  三、会计专业不同阶段设置专门的Seminar课程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在进入高年级时对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要求会需要进一步地提升,因此有必要探索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在不同阶段设置专门的Seminar课程。哪门课程适合作为专门的Seminar课程开设,应考虑以下条件:一是适应一年级新生的知识背景,以入门级课程为主;二是要以专题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织载体,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6]。因此,结合目前的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借鉴国外将Seminar课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的做法,在会计专业本科的不同阶段可以设置以下递进式的Seminar课程。
  1.将“会计学科概览”作为一年级的Seminar课程
  “会计学科概览”是在会计专业一年级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教育层面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它不强调知识的全面系统,不需要先修课程的知识,用的是特定学科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重在引导,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从而为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做准备。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会计与财务等基本概念与内容、会计职业构成与技能要求的基础上,掌握会计专业文献的查阅和使用的方法,通过广泛的阅读,善于思考和讨论交流,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建立起对会计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需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它作为一门专门的Seminar课程来实施教学。
  2.在二三年级将某些模块课程设置成Seminar课程
  大多数院校的会计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除了包括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以及专业知识教育三个层面的课程之外,还根据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政府财税部门、审计机关、公司企业、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设置了相应的模块课程,比如,管理控制模块、财务管理模块、非营利组织模块、金融企业模块、审计模块等,这些模块课程通常都是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工作的方向,重点选修某一模块课程。而这些模块课程中的许多课程和其他教育层面的课程一样,仍适合采用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但是其中某些以专题教学为特征,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课程,如“薪酬制度体系设计”、“公共部门专题研究”、“资本运营实务”等课程,适合采用以Seminar为主的教学模式,作为专门的Seminar课程来开设。另外,在三年级开设的学科基础教育层面的“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同样适合。
  3.将“会计专题”作为四年级的Seminar课程
  “会计专题”是在四年级开设的一门专业知识教育层面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它又与以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为特征的该层面其他必修课不同,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学科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以及会计与审计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的最新变化等的研讨学习,因此,最适合将其作为专门的Seminar课程来组织实施教学。四年级是本科学生的一个关键的过渡时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要进入社会从事财务会计审计的实务工作,还有一部分人会进入到研究生学习阶段,为了顺利地完成这个过渡适应未来的工作和学习,需要在这个阶段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而这门课程中关于会计热点前沿问题的专题研讨学习,对于那些下一步进入研究主导的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能够为他们进一步的研究学习打下基础;同样这门课程中关于对会计审计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的最新变化的专题研讨学习,对于那些很快要从事实际工作的学生们来说,能够为他们适应工作环境和在工作中发现并解决新问题提供必要的准备。
  以上设置为专门的Seminar课程,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很少有统一系统的学科代表性的教材,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理清其重点、线索和方法,在课程一开始时给学生提供一份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在整个教学工作占有重要作用,其内容包括教师提供给学生本学期需要阅读的文献目录、研究问题和写作方法指导、可供学生选择的论文写作题目和课堂展示的主题、课堂参与讨论的内容及完成进度要求等;并在教学大纲中列明论文写作、课堂展示以及课堂参与讨论等各占总成绩的比例。教学大纲在实施的过程中,每一环节需要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为中心,教师只需要在课堂上以较短的时间,讲清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思路和重点,以及给予学生研究方法上的指导。学生在这些Seminar课程中,经历了选择课题、研究收集、归纳整理、书写报告及论文、交流讨论等过程,能够真正领会并体验到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2] [5]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2):20-23.
  [3] 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44-46.
  [4] 李蓓.本科Seminar课程教学的综合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03(4):35-39.
  [6] 宋光辉.开设新生研讨课“教育与经济”的三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4):44-46.
  [责任编辑:周 杨]

上一篇:理工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的策略分析

下一篇:高校生命教育实践体验式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