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和谐社会进程中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必要性

发布时间:2015-10-04 14:45
论文关键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校职能;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必要性
  论文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和理论分析等方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必要性进行研究。旨在强调高校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升自身的职能观念,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并通过社会服务更好地发挥高校及其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的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宏伟目标,它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要求。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凝心聚力。高校作为特殊而又重要的“社会成员”之一,应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多高校因观念滞后和意识不强,在社会服务职能环节上没有真正做到“司其职,尽所能”。本研究从多角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必要性进行阐述,旨在提升高校职能观念,增强高校社会服务意识,推动高校资源,特别是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从而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一、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内涵
社会服务,简而言之,就是为社会需求提供相关的服务。高校社会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高校社会服务包括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方面。很显然,高校的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是通过人才产品和科研成果去为社会服务,即高校间接社会服务;而高校直接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利用现有的资源“直接为当时、当地的社会需求服务”,即狭义的高校社会服务,如高校将图书馆现有的图书资源对社会开放,满足社会公众需求就属于直接社会服务。
高校体育社会服务是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义和狭义之说上,高校体育社会服务与高校社会服务之间的内涵是相应的。本研究在文字表述上用“社会服务”一词来表示“直接为社会服务”,即高校体育社会服务泛指狭义之说。高校体育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利用现有的开展各种体育文化教育活动的物质设施、人力、余暇时间和信息等资源,在不影响正常学校体育工作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组织形式和实施途径,当时、当地向社会提供以体育内容为主的各种服务活动。如,体育场馆对社会公众开放、体育教师为社区体育进行指导等。
二、和谐社会进程中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以社会主义为制度基础的,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各种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是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高校体育社会服务有着极其重要的必要性。
(一)是高校实施和完善自身职能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各司其职。现代高等教育自产生以来不断得到发展,到19世纪后期逐渐形成了包括不同层次、不同科类、不同教育形式的体系;同时,高校职能也从开始的以培养人才为主,逐步形成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体系,并得到社会和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共识。可见,直接为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另外,高校社会直接为服务可在社会某一子系统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体育和卫生等各个领域开展,高校应该广泛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优势,追求服务内容的完善性,充分发挥其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效益,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和谐发展作贡献。就体育资源而言,高校相对于其他系统的体育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就高校资源而言,体育资源较其他学科资源也存在相对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社会服务是高校实施社会服务职能最为便捷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内容体系的完善。因此,体育社会服务是高校实施自身职能的需要,是高校追求完善社会服务内容的需要,更是高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司其职”的具体表现。

(二)是高校贯彻和落实有关政策法规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积极贯彻和落实政策号召,并依法办事。对于学校来说,像体育场地设施等在保证学校使用的前提下对外社会公众开放,已成为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日本的《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法令》、美国的《社区学校发展法》、法国的《体育法》、韩国的《国民体育振兴法》等都作了如“学校及企业的体育设施,在不妨碍学校教育和企业经营的范围内,应为国民体育振兴所利用”、“所有设施包括学校设施在内,应充分利用,向各类使用者开放”和“凡属于国家和地方的运动场地设施都应向公众开放”等明确的规定。在我国,《教育法》、《体育法》也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前提下,应当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向社会开放,方便群众开展体育活动”;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及《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关于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的通知》等都对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给出了相应的要求。此外,许多地方人大和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就各地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时间和范围、管理要求、收费标准等给出了指导意见和具体规定,如《北京市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管理办法》、《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实施办法》等。可见,学校体育场地对社会公众开放,既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法律赋予的责任。我国体育场地资源相对不足,又主要集中在各级各类学校,高校特殊的社会角色要求其在“贯彻和落实政策”和“依法办事”上应该发挥表率作用,可截止2003年底,高校却有69.82%数目的体育场馆未能对社会公众开放,显然,对相关政策法规贯彻落实的力度不够。因此,体育社会服务是高校进一步落实政策精神和履行法律责任的需要,也是高校提升社会形象,树立“窗口效应”的有效手段。
(三)是高校自身不断地发展壮大的需要
“发展是硬道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每个“社会成员”自身不断地发展壮大。高校通过社会服务与社会互动并产生“共赢”,不仅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同时也有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壮大。就高校体育社会服务而言,一方面,可以吸引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个人进人学校接受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终身体育教育;另一方面,在适当的情况下高校部分体育资源(如人力资源)也可走进社会为公众提供相关内容的服务。在学校与社会之间互动的过程中,既满足了社会公众终身体育的需求,也扩大学校在社会,特别是在地方的影响,提升学校的知名度,这将对高校自身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也将为广大教职工提供更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另外,体育社会服务中的部分项目,如室内体育场馆的一些项目等可实行适当的有偿服务,这不仅能引导公民参与健康文明的体育消费,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校的经济收人,弥补了学校体育经费的不足,推动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可见,体育社会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自身,特别是高校体育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四)是满足社会需求、推动全民健身的需要
社会和谐之本是人的全面发展,良好身体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而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是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最为有效的途径。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体育锻炼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体育资源的需求程度在不断地提高。可截止2003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03m²,只是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1/5一1/10,城乡居民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存在缺少时间、缺乏场地、精力不足、经费欠缺、不懂体育锻炼方法等的客观原因,严重制约了全民健身计划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进一步推行。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可以提高现有体育资源在课余时间特别是节假日中的使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弥补社会体育在场地、人力和信息等资源上的不足,满足社会公众对各种体育资源的需求,对推动全民健身,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是实施教育资源与社会共享、推进教育公平的需要
教育公平是指公民能够平等分享当时当地教育资源的状态,是社会和谐的一种具体体现。教育公平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不断地推进教育公平。我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日趋重要,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深人人心。近年来,社会对教育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加大,教育资源投人、拓展和开发已受到社会高度重视。我国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而且主要集中在各级各类学校,部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没有能够得到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我国,绝大多数学校是国家投资办学,是纳税人行为的公共体现,纳税人有权通过合法形式在其一生中不断地获得学习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资源和社会共享既是社会公众应享受的权利,也是时代赋予学校的义务。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接受终身体育教育的机会,满足了社会公众终身体育的需求,是公民享受终身教育权利的具体表现,也是推进教育公平的一种有效手段。高校多位居城市,周边人口密度较大,市民的生活水平及体育需求偏高,单个学校体育场地的数量大、质量和规格高,体育人力等资源相对丰富。通过体育社会服务,实施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让社会公众接受终身体育教育,既是履行自身的义务,也是推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
(六)是实现体育事业自身协调发展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国家的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体育事业自身的协调发展是衡量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又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历史上“东亚病夫”的羞辱、新中国成立后“乒乓外交”的作用、容国团夺冠对国民的鼓舞、女排精神对几代人的激励和申办北京奥运会让举国上下的凝聚等等告诉我们:中国不能没有体育!然而,现实中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存在失调现象:“城乡居民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存在缺乏场地、经费欠缺等的客观原因”,学校“学生的某些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而“国人往往以竞技体育成绩代替中国体育的辉煌”。社会体育是基础,学校体育是纽带,竞技体育是提高,三者不仅应该构成了金字塔式的格局,而且要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就高校而言,应该充分利用体育场馆设施、教学训练和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发挥纽带作用,高校体育社会服务,不仅满足了社会公众走进校园从事体育活动,接受终身体育教育的需求,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观教育的很好范例,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形成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高校体育也能在科研、训练和场馆等方面为竞技体育提供一定的服务,既缓解了竞技体育资源的不足,促进了运动水平的提高,也避免了国家的重复投资,减轻了经济负担。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了,为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而竞技体育水平提高了,对营造一个国家的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氛围将起到龙头作用,有助于学校体育的开展和全民健身的推行。总之,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对实现我国体育事业自身的协调发展,提高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七)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不断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在社会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体育生活方式具备了三个方面的特点。体育是现代人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领域,是现代人精神释放与张扬的圣地,是现代人精神生活沟通的桥梁,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是现代人生活的神性之维,人们在体育文化活动过程中不仅得到了强身健体,而且加强了对国家、集体、朋友和家庭的信赖感和安全感,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观念意识、精神境界和生活态度,提高了社会风气的文明程度,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缓解了社会体育资源的不足,为社会公众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提供了可能,在满足社会公众接受终身体育教育和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使他们获得高尚的健身、休闲、娱乐和精神享受,有力地推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全民健身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发挥了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结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体育的巨大推动作用,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将建设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作为全面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并将其提升为反映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优劣和经济基础、社会文明等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高校是具有特殊角色和功能的“社会成员”,而高校体育也是体育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高校体育社会服务是高校实施和完善自身职能的需要;是高校贯彻和落实有关政策法规的需要;是高校自身不断地发展壮大的需要;是满足社会需求,推动全民健身的需要;是实施教育资源与社会共享,推进教育公平的需要;是实现体育事业自身协调发展的需要;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高校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升自身的职能观念,增强社会服务意识,积极通过体育社会服务在众多的“社会成员”和体育大家庭中树立“司其职,尽所能”的“窗口效应”,更好地发挥高校的职能作用,从而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上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

下一篇:试论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路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