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让学生的反思能力在问题的提高方式

发布时间:2015-08-07 08:50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好课堂提问的效果,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进行反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精心设计要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起到点拨和启迪的作用,促进学生进行反思。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不够科学、不够合理,有的追求表面热闹,实施一问一答式的提问;有的准备不够充分,实施“是不是”“对不对”式的习惯性提问;有的提问过多,问题缺少思考的空间;有的问题不切实际,过于偏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有的提问没有紧扣教学内容重难点,过于随意性等。造成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教师在设计提问的时候缺少明确的目的性。新课改实施至今,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早已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但是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仍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虽然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备了一点反思能力,但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引领仍然必不可少。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学生对学习内容需要进行反思的时候提问,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为提问目的,再结合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和自我提问,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逐步学会反思。
  一、抓住关键发问,诱导学生反思
  问应问在关键处,问应问在要点处。在教学知识的要点处精心设计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分散知识难点,帮助学生清除学习中的障碍。
  首先,在知识生长点处设问,从教学中的一个知识点进一步延伸出更多的新知识,为新知识的教学找准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向新知识的方向思考。
  其次,在知识重点处设问,促进学生联想相关的知识,逐步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学会寻找难点的能力。
  再次,在知识关联处设问,用联想的观点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从新知识联想到旧知识,并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水平,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
  最后,在知识的难点处设问。学生在认知上的障碍就是教学难点,不同学生的学习难点会因人而异,教师要主动地去熟悉每一个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引导,学生将会逐步突破。
  二、抓住偏差追问,诱导学生反思
  学生往往会在对知识似懂非懂、似明非明的地方产生偏差。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会因为教师已有的思维认识或理解上的差异,造成师生认识之间的差异,教师会不知不觉地用自己的思维去替代学生的思维,教师自己清楚了,在潜意识里认为学生也搞懂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养成追问的习惯“你是怎么理解的”“能说说意思吗”“是这样想的吗”等,从学生的回答信息中,能够很快捕捉到学生在认识上的模糊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思考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把模糊的概念澄清。
  如,在教学“倒数”时,有的学生会从概念上理解“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他们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用生活化的言语表达出了对“倒数”概念的初步感知。这样的理解是模糊的、不全面的、不准确的,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又是实在的,是他们认知的起点。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激活、重组、积累、提升,我们可以在学生的认知偏差处追问,帮助学生把模糊的经验变得清晰、杂乱的经验变得有序、错误的经验变得正确。面对“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的回答,教师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和纠正,可以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如,“0.3、0.65有倒数吗”“7、14有倒数吗”。学生在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回答时,会认识到原先的认识是不准确的、不全面的,从而产生探索正确定义的欲望。
  三、抓住阻力引问,诱导学生反思
  教师要学会洞察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学生思维处于临界状态时适时进行点拨,促使学生产生“顿悟”。引问的要点在于激发学生思维,进行思维点拨。学生在认真学习、积极思考时,思维产生障碍和矛盾难以进行进一步深层次的思考时,教师应该在关键处有意识地引导和提问,及时为学生提供科学思维方法,为学生指明思维发展的方向,打破思维惯性,拓宽思路,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在高一层次上继续思考。在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形似质异”的知识,很容易习惯性地利用过去形成的思维经验去进行理解。这时候,教师可以多提几个“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来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既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互相之间的思路交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提高他们的反思能力。
  如,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因为前面学习的2、5倍数的特征,是依据个位上数的特点进行判断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个知识迁移到3的倍数特征上去,当发现迁移没有成功的时候,学生会表现出束手无策。教师如果不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点拨,引导学生从观察个位上数的特征到观察每个数位上的数值之和,很大的一个思维跨度学生是难以逾越的。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学生可以任意报出一个数,教师很快说出是不是3的倍数。教师可以把学生报出来的数分类写在黑板上,一类是3的倍数,一类不是3的倍数,同时,有意把这些数按个位分成两类,一类是3的倍数,一类不是3的倍数,这时候再引导学生去探索规律。教师引问:“2和5的倍数特征是看这个数个位上数的特点,3的倍数是不是也是看这个数的个位呢?”然后找一组简单的数给学生观察,接着,引导学生从简单的12与21这组数发出第二次引问:“把两个数位上数合起来看怎么样?”学生经过相加后发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最后再问:“是这样的吗?黑板上这些数都有这样的规律吗?”经过这样的引问,学生在计算中逐步找到其中隐藏的规律。这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经过学生自己理解、顿悟慢慢将知识内化,整个过程就是学生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
  四、抓住规律设问,诱导学生反思
  知识探究的过程就是学生突破重点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提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可以带领学生一步步找到答案或小结出结论;也可提出有启发意义的提示性问题,让学生在我们的提示下,自己去寻求答案、顿悟和内 化知识。在规律的归纳处提问,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取新知识,认识新规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问题、摸索知识和规律,体验探索者的成就感,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索的愉悦。巧妙设置提问,使学生产生疑惑,继而积极进行思维,最终豁然开朗,逐层递进,将会取得非常完美的学习效果。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我们可以这样提问: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够拼成一个什么已学过的图形?2.拼出的图形的底是原三角形的哪条边?3.拼出的图形的高是原三角形的什么?4.三角形面积与拼出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5.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怎么表示?6.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既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反思能力。教学时,我们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还可以要求学生把问题记录在课本上,为他们课后复习提供思路。
  五、抓住考点询问,诱导学生反思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在试卷中经常出现的练习形式设问。在课堂教学时,为了吸引学生对相关知识的重视,我们可以针对这些“考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明确一些考试相关的内容,争取让学生通过问题的回答,迅速准确地掌握知识点,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复习中学会舍弃,有针对性地掌握考试的命脉,培养他们对试卷和习题的反思能力。课堂教学中,在考点处的反问要突出重点、难点,一些简单但常考的考点,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有意识地进行说明与强调。对稍微有点难度的内容,可把问题进行分解,以小问题的形式递进呈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逐个解决,帮助学生逐步理解稍难的考点,引导学生尝试从考试的角度去反思自身对学习内容的掌握。
  六、抓住评价激励,诱导学生反思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在培养学生反思能力中也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评价就是一种欣赏、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鼓励、一种关怀,我们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关注和赏识,关注和赏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关注和赏识他们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说提示性、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对学生进行巧妙点拨、及时引导,如,“说清楚点就更好了”“能再说全面点吗”等。还可以多给学生一些赞美的激励性评价,如,“想象力真强!”“你真棒啊!”“太了不起了!”等,借助语言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心理倾向,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会如何反思。
  (作者单位:江苏洪泽县高良涧镇
  中心小学)

上一篇:英语课堂教学制胜的几个步骤

下一篇: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