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师生关系视角下的教育的问题和方式

发布时间:2015-07-28 18:11

 一、师生关系视角下教育公平的内涵
  教育公平是教育领域中一个极具普遍性和争议性的永恒话题,许多学者对什么是教育公平这个问题也是见仁见智。从教育本体的角度上看,有学者认为教育公平蕴含着人对自己、对他人、乃至对人类的意义关怀,[1]其目的就是在于“为了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2]有学者认为,教育公平是指教育活动中对待每个教育对象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教育本身是一种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活动,教育影响着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从教育对人的个性化的作用来看,教育对每个对象都不应“一视同仁”,而应有区别地对待每个对象。从教育的结果来看,教育本身就是生产不均等的(即应是有个性的)人的手段。因此,教育公平是教育对待对象和评价对象的合情合理。[3]科尔曼对教育公平提出了四条标准: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均等,进入不同教育渠道的机会均等,教育成效均等,教育影响生活前景均等,也就是学生从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到学校教育的终结,乃至教育对自己后半生影响的整个过程中都处于公平的状态。公平理论的集大成者罗尔斯、诺齐克、德沃金对公平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们都主张权利平等,罗尔斯追求平等的公平,他提出差别原则,就是试图通过不平等的分配来实现公平。诺齐克追求持有正义,认为只要个人有资格拥有东西,都是正义的。[4]德沃金总体上还是坚持“平等优先”。他认为,自由和平等之间任何真正的竞争,都是自由必败的竞争,因为政府必须让它所统治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它必须对每个人的生活予以平等的关切。[5]
  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教育公平的内涵也是不尽相同的。师生关系视角下的教育公平可归结于教学中的人获得公平的对待。当然这种对待不是平均的对待,而是因学生的不同差异而有区别的、平等的尊重和欣赏,即对待学生讲求的是“合情合理”。
  二、师生关系中教育不公平的现状
  伴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教师与学生的压力也与日俱增。面对分数决定能否上重点高中乃至能否上重点大学的现实,教师把工作的重点全部放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层面上。正因如此,师生关系的亲近或者疏远,学生能否获得公平发展均围绕着成绩而打转,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慢慢地浮出水面。
  (一)学生应该获得的教育关注和教育期望的剥夺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教与学的层面上,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期待的精神层面上。然而回顾残酷的教育现实,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恰恰没有得到同等的关注和期待。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学生学业成功的重要心理支撑力量。当今教育却恰恰表明,要获得教师的关注是有条件的,即学生优异的成绩。这样的现实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情何以堪。此外,罗森塔尔关于教师期望的经典实验也表明,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会影响其态度和行为。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具体表现在气氛(主要是心理气氛)、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输入(教师给学生行为机会的性质,如学习材料的难度和学习要求等)、输出(教师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四个方面。[6]面对困难学生,许多教师都是连连摇头,他们的期望全部投入到优秀生身上,投入到能给自己带来名气的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学困生获得的是教师的消极期望、消极的评价、较低的学习要求、较少的学习资料和回答问题的机会。
  (二)学生应该获得公平成长的机会的丧失
  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而教,是当今应提倡的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与此而相悖。成为教育放弃者的学生被边缘化、被孤立的情形常常发生。例如,有的教师会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明确授意“优秀生与优秀生要经常交流学习,不要和困难生泡在一起”;一些困难生会被教师刻意安排在教室的角落里,或者坐在最后一排,放任自流。这样的社会性排斥使被放弃的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孤寂和创伤乃至扭曲、自我放弃等不良效应。此外,由于教师对困难生的教育放弃,教师不会发现学生身上其他的闪光点。教师以成绩来划分学生,每个学生的差异未得到应有的尊重。遭遇教育放弃的学生即使有某方面的管理才能或特长,也很难得到教师的认同,也很难获得参与班级管理和各种其他活动的机会。例如,一些学生虽然学习差,但是他们有踢足球,绘画方面的特长。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却倾向于把相关的机会给优秀生,教育中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压抑使学生丧失了获得公平成长的机会。
  (三)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机会的缺失
  马克思和恩格斯处于对人的生存、解放和发展境遇的深切关怀,在对各种异化现象进行激烈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念。马克思认为,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是教育公平的首要目标,但这仅仅是获得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是教育公平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仅仅因为学习成绩差,或者行为上不符合学生规范,教师或教育管理者就会对学生全盘否定。整体性的否定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自我努力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影响到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学生的成绩可以为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或政治回报,而学生品质或素质的发展因为难以量化和评价而很难带来显性的收益。因此,教师或教育管理者在教育过程中会有意或者无意地将各种教育资源想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倾斜。而优秀生得到这种资源倾斜的代价就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分数的争取中,以回报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因此,对学困生来说,他们被剥夺了获得资源和发展的机会,对于优秀生来说,他们被剥夺了获得其他方面个性发展的机会,最终导致的是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机会的丧失。
三、改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良性的师生关系在一个层面上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在当前教育发展阶段,虽然教育公平的真正实现还不能达到很理想的状态,但至少可以从改善师生关系这一步做起,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发挥无穷的潜力,最大可能地减少或避免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一)改变教育观念,用人道主义平衡功利主义
  芬兰教育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拥有最好教育的 国家之一,而芬兰教育成功的关键就是他们所奉行的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的教育价值,即“不放弃一个人的芬兰教育”。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育是教师用自己的精神塑造学生精神世界的活动,而要达到人与人心灵上的接触,首先就要教师尊重关心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教师对优秀生的无限期望和殷切关注,而对困男生的不闻不问乃至放弃,当然有失教育的公平。当然,不可否认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偏爱,有个人的喜好,不可能把学生都同等看待,但至少不应该因为利益的追求而选择是否应该对学生进行尊重、关爱和期待。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公平最基础的表现,而倾听是尊重和关心的前提条件。
  (二)尊重学生差异,用差异教学取代平均教学
  教学是师生进行互动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要使它具备积极的意义。长期以来,学生缺乏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能力。各个学校的老师较多地侧重于学生的共性,而对学生的差异研究不够。忽视学生在共性条件下个体差异的发展,采用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评价方式、统一的评价维度要求学生,把成绩当做神圣的救命符,埋没了学生天赋才能、兴趣爱好和鲜活个性。这种对不同的学生相同的教学是不公平的。教师对学业成绩优异和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在交往方式、交往时间、关注程度、期望水平、积极评价方面的差异,往往导致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情况。还有一些困难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放大困难生的缺点,无视他们的优点,致使教育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也成为纸上谈兵的一句空话。
  (三)实现全面发展,用多元评价取代一元评价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人们追寻教育公平也诣在实现所有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把人看作是未完成的人,是尚待发展的人,而且还要将每个人看做是有发展潜力的人,是能够教得好的人。教育的真谛就在于排除一切外部障碍,为每个教育中的学生提供适合每个学生个性生长的“土壤”,促进学生个体自由全面地生长。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察,而不只是考察传统的学习成绩,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有积极影响的。多元的评价内容,多元的评价方式和多元的评价标准对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前所未有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培养多元的学习兴趣,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教师从中尊重学生的不同优点,整个班级在多元化的环境中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理想的教育是实现每个人充分且完美发展的教育,是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公平成长的教育。而理想的师生关系则是迈向实现理想教育的重要一步。理想的师生关系内含着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倾听、尊重和关心,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尊重学生们的人格和差异,关心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而真正的教育公平就是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1]张良才,李润洲.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02(12):35-36
  [2]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1.
  [3]郭元祥.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00(3):21-22.
  [4]冯建军.高中教育公平的哲学基础[J].教育科学研究,2011:5.
  [5]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M].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28.
  [6]王青.教师期望与教育公平[J].教育探索,2005(7):21-23.
  [7]石蔚.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公平观[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上一篇: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学习的模型构建和分析

下一篇:农村地域性家庭教育的调查统计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