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精彩语文,激情铸就——小学语文教学自主学习

发布时间:2015-12-13 11:32

摘 要:

关键词:
  自主学习方式,自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后,一直为教育界所推崇。一个新事物,能受此礼遇,诚然有它的独到之处。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学习,即以学生主动构建为特征的高品质的有效学习。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格局,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和渴望。
  从理论上说,自主学习将教师从唾沫横飞的“满堂灌”中解放出来,就这一点,它也应该得到教师的认可。那么,几年来,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施行得怎么样了呢?答案却不尽如人意。在问及此事时,高年级大多数教师都有一个共识:现在的学生已经形成惰性,课堂上基本处于“启而不发”的状态。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的这种状态?我认为,不是学生的习惯惰性,而是老师的教法使他们缺乏最起码的激情。语文教学活动充溢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而作为活动的主体——学生激情的缺失,必然导致教学的干涸。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激情四射地投入语文的怀抱呢?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 给学生一个情境——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语文备课中的导入情境设计,很多教师都认为是一个虚头,在平时的备课中都敷衍了事,其实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语文学科的情感轨道。让自己的课堂教学从开始就失去了引力,丢失了磁性,这样,也就很难让学生进入状态。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教师都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个适合的导入情境方式。如故事式、音乐式、演讲式课前导入等,这样就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情趣,激起其乐学欲望。
  在教学《明天,我们毕业》时,我用优美的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导入,随着“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怀想,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的乐曲的流淌,学生们立即感受到自己即将毕业,心中不禁涌起对母校、老师、同学的眷恋之情。带着这样的感情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自然而然的跟随老师走进文本。
  作文教学时,大多数教师都为导入头疼,如何导入呢?找不到好的导入就只好按前辈的路走了,故在教案上写上“谈话导入”,即直接告诉学生今天作文的主题是什么,板书课题后就进入新的作文。当然,也有一部分教师认为作文重在写法指导,导入没有必要,且浪费时间。但我认为能让学生在作文开始时“入戏”,才是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导入的情境特别重要,能使学生随你的导入喜而喜,悲而悲,怒而怒,忧而忧,从而进入角色,他的所书则尽是“真颜”,没有虚掩,没有粉饰。记得在教学“环保伴我行”主题作文时,我便采用配乐朗诵的导入形式:在惊涛骇浪、危机四伏的《十面埋伏》的乐曲声中,我开始了痛心地陈词:“1996年6月,一位深受环境污染伤害的青年在致电国务委员宋健同志的信中,极为沉痛地说道:‘我的家乡有条河,在老人的故事中,它是碧波荡漾,鱼跃蛙鸣的,可是在我的词典中,它却是名副其实的排水沟。20年——20年的时间,我们就将其置于死地。——不知将来我们的后人,可还能看到天上的星星,可还能高唱“一条大河,波浪宽”吗?大自然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世界上最大的瀑布塞特凯达斯瀑布已经枯竭,洪水不断冲跨农田,沙漠不断扩大……”这时,我适时地播放了歌曲《大自然警号长鸣》,在铿锵的乐声中,写下了作文的主题——“环境伴我行”。乐曲末了,课堂已是一片激昂,自然,这次作文也取得了成功。
  我想,只要教师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相吻合,就可以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强大的心理场,从而作用于学生,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学习。
  二、 给学生一个肯定——激励其自信的意志。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本质就在于让儿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感受为人的自信与尊严。”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就必然要给他一些肯定,并以肯定促其进步,催其成长。
  有些教师可能习惯于冷脸面对学生。的确,我们的身边不缺几个“给他阳光就灿烂”的学生。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每一个人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学生更是如此,没有一个学生不想通过自己的表现赢得老师和同学尊重的,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如果这种正常的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甚至被打击的话,它就会逐渐消失,转化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自卑。一个自卑的人是很难有大作为的,如果你的学生在你的教导下产生自卑心理,我觉得你难辞其咎。
  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这种保护就是我们一次次不厌其烦地肯定、激励。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多安排一些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并适当地给予肯定,让他们在这种肯定中成长。如在教学口语交际时,要尽量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记得在教六年级下练习7的口语交际“临别赠言”时,我先让学生想一想你想对谁说,再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然后让学生当众表达出来,及时肯定他们在说话过程中表现的优点。对几个胆小的学生我不断鼓励,在同学热情的掌声中他们也都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美好的祝愿。
  当然,给学生肯定不是毫无原则的。有的教师在课堂里对学生的所有回答、表现都是肯定,没有一点建议,这也是不好的。这种“满堂彩”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容易让学生产生做作、虚假的感受,从而影响教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威严。恰当的肯定是抓住契机,找出闪光点,有分寸的肯定。
  三、给学生一些机会——激发其交流的冲动。
  语文是倡导交流的,有人说:“语文语文,说话作文。”其实,交流就是说话,就是作文。如果没有交流,语文将失去其工具的作用,将黯然失色。
  如何促进学生的交流呢?我认为应注意两点:一是建立稳定阵地,提供师生交流的平台。我班的家庭作业本与其他人的不同,不是单纯的优、良、中、下,每一个同学,每一次作业后都可能有我的评语,包括作业优点、课堂表现、心灵对话等。我的每一次评语后,学生也乐意“对”上两句。渐渐地,它就成了我和学生的心灵交流站。
  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记 “半周记”,每月选出若干篇优秀习作,请同学担任编辑,把这些习作汇编成册,在班级公开“发行”。虽然每次只有一本,还是手抄本,但学生都很在乎。“你看,谁谁谁的作文又发表了!”看他们热情高涨,我知道他们把这当作一件事来做了。这可能就是激情吧?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因素中,智商占百分之三十,情商则占百分之七十。在我们的教学中,情感的投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激情相伴,我们的语文会精彩!

上一篇:对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下一篇:浅谈幼儿园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