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小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作用和对策

发布时间:2015-12-13 11:31

摘 要:

关键词:
  一、 自主性学习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一)自主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究造成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因,试图找到一些适合的策略来弥补这种差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弥补其学习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的最佳途径。另外对于这一点,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学习自主性强的学生由于能够系统地运用一系列学习和自我调节策略,其学习成绩一般要好于学习自主性差的同学;那些在智力、社会环境和接受教育质量等方面明显占优势的学生,学习失败的重要原因原因之一也是缺乏学习的自主性。
  (二)自主性学习是实现个体终身学习的保障。学习也是绝大部分时间通过自己的积极主动,不懈努力,不断地积累知识的过程,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完成个体的终身学习的目标。
  (三)自主性学习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学习。体验使学习的过程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健全人格。在“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具有专业的教学语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各种灵活的组织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成为真正的“学生”,对教材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
  (四)自主性学习使学生学习更独立。我们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必须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时间,有自主思考的时间,有自主合作的时间,有自主对话的时间;必须为学而教,化教为学,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让学生在学习成功之中不断走向独立。
  (五)自主性学习培养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问题意识”。 “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课堂就是要充分呵护和诱发学生的发奇心,让学生既能走进教材,又能走向教材以外的世界,从中发现新的领域,寻求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探究性欲望,通过新一轮的学习与实践增强知识的广度、深度,及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 当前小学生自主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性
  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索之前,应明白探索的目标,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做到有的放矢。但是,有些学生往往就是在不明确任务和目标的情况下,盲目地投入到自主探索当中。
  (二)无序性
  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上好一堂课的有力保证,这是很多教师都赞同的原则,特别是一些开放性的自主探究课堂,老师一声令下,学生马上几人围在一起,教室里嗡嗡之声不绝于耳,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表面上气氛活跃,热闹非凡,实际上课堂纪律却呈现一种 “无序”状态。因此,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就无法正确有效地得出问题的结论。从而也就失去了自主探索学习的意义。 
  (三)无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在具体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但在我们的课堂中,有些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探究问题不是很主动地去思考探索,特别是一些平时不怎么突出的孩子,因为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言语流利,乐于表达,那些反应较慢、表达跟不上的孩子就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只听不言,最后,连听得兴趣都没有了。在老师布置探究的活动时,要不跟着瞎凑热闹,要不就开起小差,一言不发。因为,总会有优秀生“代表”他们,成为专门的发言人,长期以往,这些孩子就缺少了自主探索的兴趣,而一味地依赖优秀生和老师。
  (四)当前教师在引导小学生自主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开头创设情境时,指向不明。为了让孩子感兴趣,教师会提供贴近生活的情境,如为了显示乘法与生活的关系,教师出示了动物园的一角,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小河里的水在流。生2:我发现小兔子在河边摘蘑菇。生3:我发现小鸡的头在一动一动的,在捉虫子。10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也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什么?”教师迟迟不能进入正题,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及时明白这节课的探究目的,最终导致时间不够,任务不能及时完成。
     2、探究活动过程中缺少指导。有时一些自主性探究的课堂,特别是公开课上,老师一布置任务,学生们就会很积极地研究讨论,教师则在一旁观看,在活动前和活动中没有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使课堂完全成为放任自流式的探究活动,到结束时得不出想要的正确结论,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3、不能展开有效合作,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为每个学生提供锻炼、提高、发展的机会,有些教师在进行自主性学习时,往往不能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经常是一些优秀生忙的不亦乐呼,而学困生看得发呆,一直到活动结束他们都没参与进去。在总结结论时,教师也只会找几个教优秀的学生,匆匆结束,这样就会使学困生丧失学习兴趣,同时也没有达到自主性学习的目标。
     三、引导小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措施
  (一)唤起旧知识,搭建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
  学生学习新知,首先必须具备接纳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老师通过引导来唤起学生旧知,就是帮助学生整理原有的认识结构和已有经验,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准备,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回忆旧知识等途径,积极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结构的回顾和再认识,唤起解决新问题所需要的原有思维策略、方法、数学思想等,为学生自主建构新的知识结果做好准备,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如:教学“三位数乘以一位数”时,我首先让学生练习几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题目,使他们回忆起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让学生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或你是怎们计算的,从而是全班学生都能够回忆起旧知识、旧方法。在这基础上再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新知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设计与旧知既有联系的、新奇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很想去进行思考与探究,但又感到已有知识的局限,使其处于一种“新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从而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加足思维的“马力”。如:我在教学“一亿有多大”一课时通过活动让数一亿本作业本,估计要多长时间?和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 会有多长呢?等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不平衡,进而出现强烈的求知欲。接着老师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得到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
  (三)聚焦探究点,让探究更有效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线索和灵魂,富有思考意义和讨论价值的问题有强大的穿透力,又富有浓厚的情趣,能激起学生的交流和探究愿望。针对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学生往往会提出许多问题,这时老师要具有聚焦意识,从问题的价值性和可行性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机取舍、转化和整合,聚合出一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展开探究。例如:在教学“一亿有多大”一课中,老师让学生思考怎样求出数一亿本作业本所需要的时间,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思维独特而丰富,设计的方案也就异彩纷呈,如:数100本、50本、20本……作业本的时间,再推算数一亿本作业本的时间。这些设计与教学内容都有关系,但一个个解决势必影响教学任务的及时完成。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众多设计方案的分析,可以将之整合、聚焦成一个问题:“数本子的时间不能过长而且推算数一亿本所花的时间要比较精确。”这样一来学生对于问题的感悟就逐步加深,体验逐步深刻,对新知识的认识也逐步向纵深发展。
  (四)传授探究方法,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策略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开展有效的自主探索活动,就要教给他们探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有法可循,不要盲目的进行。为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确定思维的方向,围绕观察、思考、猜测、实验、分析、结论这条主线,积极进行操作、观察、讨论与合作交流等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掌握自主探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如:由“三角形面积”的学法指导,形成自学“梯形面积”的能力;通过“认识万级数位”的学法指导,形成自学“认识亿级数位”的能力等。学生经过了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动,发现新知,感悟探究方法,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
  综上所述,教师的引导到位与否,评价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着活动是否有效、扎实。在综合实践课上,教师不再仅限于三尺讲台,而是更多地融入学生之中,领着学生走向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去指导、去帮助、去诱发学生的新的发现,新的开掘。在一系列的师生、生生的合作互动中交流,使师生、生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上一篇:“简便计算”的复习

下一篇:探析情境教学在小学体育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