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几种策略

发布时间:2015-10-12 09:10

摘 要:

关键词:
1、前言
  基础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根基,也是整个教育环节能否正常实施的最为关键的一环,学生的很多习惯或兴趣爱好,基本上都是在小学阶段形成的。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的课程改革也在逐步深入,这对我们的小学教学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受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家长更多的是给予孩子更多的物质上的要求,出于对孩子“爱”的角度,弱化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使孩子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肥胖现象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成长,这说明加强孩子们的日常体育锻炼势在必行。小学体育课的使命在这样的形势要求下就尤为重要了。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学工作者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积极推动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呢?
2、当前小学生体质现状
  自1985年起,我国一共进行了五次全国青少年体育健康调查调查显示。最近20余年我国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滑,小学阶段(7~12岁)少年儿童的体质令人担忧,集中表现为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超重及肥胖检出率逐年上升;学生心肺功能的指标持续下降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认为:“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总体包括: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学校教育方面也存在问题、家庭方面也有认识的偏差。总体上说是当今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小学生的身体状况堪忧”。目前我国最高领导层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国在2006、2007年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提高青少年体质的活动,此活动在全国掀起了一阵体育锻炼的高潮。但是笔者认为,不能将阳光体育运动看成是一阵子的运动,其深层的意义在于通过此活动,让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养成参加运动,进行身体锻炼。为小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打下坚实基础。
3、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几种策略
3.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有益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小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知识可在保健卫生课中传授。其次,让小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3.2帮助小学生制订体育锻炼的计划
  小学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往往怕苦怕累,在体育锻炼上更容易缺乏自觉和毅力。如果教师和家长放松督促,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必然会妨碍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家长和老师要与孩子商定一个详细的锻炼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每天锻炼的次数和具体时间,如每天早上6点起床跑步,每天下午放学后打乒乓球等。当然,不一定非要写成文字,但孩子自己必须心里有数,家长教师督促其遵照执行就可以了。需要注意的是,在制订计划时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每一个孩子的身体、作息情况出发,合理安排、循序渐进。在运动量上,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使学生无论从心理与机体都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制订计划要考虑年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锻炼不仅在内容上不同,而且同一内容训练量也应有所差别。在制订计划时,考虑学生的兴趣、特点,还应注意使小学生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方面得到对全面的发展。所以,再好的计划关键在于落实。在计划的落实方面,由于班级人数太多,老师可能难以全部照顾到,所以让学生家长参与就显得非常必要。
3.3锻炼形式多样化
  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如班级体育活动,校外活动也可以培养中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班级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补充和加深,它们巩固和提高体育课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扩大教学内容和范围,培养学生的多种爱好,增强体质,养成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老师应该以班级为单位,按性别、体质、技能情况组成3-4个锻炼小组。每周至少安排几次,每次一课时左右。根据季节特点,场地设备等开展多种多样,丰富有趣,有益身心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如象征性的短跑,跳绳,踢毽子,拔河等。校外体育活动对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等有重要的意义。爬山、野营、郊游都是很好的选择。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安排一些趣味游戏或比赛。
3.4要创造条件以保障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切习惯的形成都要有相应的条件为基础,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亦是如此。其一,社会、学校、家庭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支持小学生体育锻炼,尽量减少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其二,在场地器材的保障上要给予大力支持,只有硬件达到了一定水平,才有可能让小学生有场地可动、有器材可用。学校也要有计划、有安排地培训家长.以便在节假或平时由家长监督.帮助学生参加体育运动。
3.5 用耐心消除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抵触情绪
  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愈来愈多的孩子在两代人的庇护下娇生惯养,渐渐形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对于体育锻炼已经产生了抵触情绪。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习惯,首先必须消除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抵触情绪,而这种情绪的形成非“一日之寒”,因此教师的耐心必不可少。首先,教师应给与学生充分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上课前,教师应该对所教课程内容进行细致的准备;上课时,教师应该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周密的设计;下课后,教师还应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认真的反思。然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树立“他行,我也行”的自信心。要给学生加油鼓劲,“你是最棒的”虽然仅仅是一句稀松平常的话,但从老师的嘴里说出来就有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意义,学生一旦接受了这一“信号”就能爆发出身体内的潜能。在老师的心中每个学生都应该是最棒的,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也是老师的职责所在,这也是刺激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动力。
4、结语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能提高生活质量。参加体育运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对小学生情绪、情感具有调节作用,可以培养小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有助于提高小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改善小学生人际关系,从而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学校体育的有效开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能有效调节学生的情绪,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上一篇:浅谈执行力在船舶工作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幼儿教师应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主选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