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突出主题 加强引导——析义乌商报“进村入企(

发布时间:2015-12-14 14:30

摘 要:乌市“两创两提”办公室领导在大加赞赏的同时也深受启发,要求每个干部工作员,都要写进村入企(市场)大走访活动的“走访手记”。

关键词:报道思路; 营造声势; 亮点报道; 参与互动


摘   要:
关键词:     进村入企大走访是省委省政府部署的一项重大活动,义乌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并结合地方实际,提出了进村入企访市场的大走访活动。作为当地主流媒体的《义乌商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组织策划宣传这一重大主题报道,大力营造进村入企访市场、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浓厚舆论氛围,表现出声势壮、亮点多、形式活的特点。
1 谋篇布局明确报道思路
     进村入企(市场)大走访活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干部作风建设,事关我们的事业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因此,精心做好进村入企(市场)大走访活动的报道,无疑是当前媒体的重大主题报道之一,也是主流媒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于重大主题报道,事先都应当有一个全盘的考虑和周详的策划,包括该从哪些方面报道入手,以什么样的形式来报道,这些报道应该起到怎样的效果等等,才能做出有力度、有深度、有厚度的报道,才能起到舆论引导、助推工作的积极作用。
     《义乌商报》在进村入企(市场)大走访活动的报道中,一开始就提出了“有声势、抓亮点、求创新”的宣传报道思路,并把当前开展的进村入企(市场)大走访活动和新闻战线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出自己的报道特色和舆论强势。“有声势”,就是不惜版面,浓墨重彩地做足做强大走访的报道,营造浓厚氛围;“抓亮点”,就是突出大走访中的典型报道和特色做法,见人见事,具体鲜活,让报道更接“地气”;“求创新”,就是创新报道形式,形成记者报道和市民参与互动的立体式架构,使大走访的报道多姿多彩、有声有色。
2 连续集纳报道营造声势
  进村入企(市场)大走访报道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事事关系民生,时效性强。根据报纸不同版面的分工,如果把它们以农村、企业、市场各自的内容安排在不同的板块中刊发,势必零零散散,难以形成一定的报道声势。如果采用编排模块状、集纳式报道的方法,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义乌商报》在头版专门开辟了“深化‘两创两提’主题活动 开展进村入企(市场)大走访”专栏,把所有的大走访活动报道都集中在这个大栏目里面,化零为整,突现一个主题,形成集聚的大篇幅大板块的视觉效应。并确保应有的报道数量,在这个专栏中,每天刊发大走访的专题报道都在五六篇以上,如2月25日的《义乌商报》一版关于大走访的报道就达8篇。同时,在二版的“综合新闻”和九版的“经贸新闻”板块上,分别推出“记者进农村(社区)”和“记者蹲市场”、“记者进企业”等专栏,报道本报记者深入基层“走转改”的文章。“走转改”报道和大走访报道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义乌商报》通过这种编排模块状、集纳式报道的方法,每天持续大篇幅大板块的报道,图文并茂,打造声势,营造了进村入企(市场)大走访活动的浓厚氛围,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3 点面结合突出亮点报道
     进村入企(市场)大走访活动既有各镇街部门面上的部署和安排,又有领导干部深入某个村、某个企业、某个市场了解情况、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点上的具体生动事例。《义乌商报》在进村入企(市场)大走访的报道中,特别注意做到报道上的点面结合。
     如2月23日的《义乌商报》一版,《真走真访融真情 解疑解忧惠民生》一文,报道的是全市各镇街干部陆续进村入企察民情、办实事、解民忧,这里综合报道了廿三里街道、稠江街道、江东街道、上溪镇等大走访的有关情况。这是面上的报道。《市长来到马畈村》和《5天卖了8万公斤赤岸“进村入企”吆喝卖柑桔》,这是点上的报道。《市长来到马畈村》写市长何美华来到大陈镇马畈村调研,走进农家嘘寒问暖,听取村干部和群众的意见,了解村里存在的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市长和村干部、村民共同分析研究,提出了破解的办法。《赤岸“进村入企”吆喝卖柑桔》写的是赤岸镇的干部深入柑桔种植专业村五柳村,如何帮助因柑桔滞销而陷入困境的桔农打开销路,实实在在为困难群众办实事。把6篇“进村入企”的报道和一幅相关照片,集中地组合安排在“深化‘两创两提’主题活动 开展进村入企(市场)大走访”的这个大栏目里面,占据了头版三分之二的版面,十分突出和抢眼。文章见报后,第二天就得到了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卢照洋的批示:“本期大走访报道点面结合,有血有肉,很鲜活又有声势,予以表扬。望继续保持大走访活动宣传的热度。”
     此外,《义乌商报》还注意同中求异,挖掘大走访中那些有特色的“亮点”做法进行报道。如《赤岸“进村入企”吆喝卖柑桔》、《佛堂镇着力解决企业“招工难”》、《廿三里干部走访种粮大户》、《上溪开展干部“暴走行动”》、《稠城街道:走访对象全覆盖 解决问题有反馈》、《北苑街道:“组团入村对接服务”解民忧》、《稠江街道:大走访活动做实“五个带”》、《义亭镇:“网格化”走访集难题 “项目化”攻坚求突破》、《赤岸镇开通夜访夜谈“民情直通车”》、《公安局:千名民警进村入企“一对一”》……这些报道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各镇街部门在大走访活动中的不同举措和鲜明特色。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件件贴心的服务,一次次嘘寒问暖的关照,一桩桩问题和困难的解决,在这乍暖还寒的春日里,犹如和煦的阳光温暖了基层百姓的心,激发了他们创业创新发展的干劲和热情,也融洽了干群之间的关系。
     《义乌商报》的大走访报道既做到端庄凝重,又不失鲜活和生动。通过点面结合突出亮点报道,使广大群众真切地看到我们的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急基层所急,想群众所想,转变工作作风,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帮扶解困、排忧解难的一颗赤诚之心,也为进村入企(市场)大走访活动的深入开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 创新形式群众参与互动
     创新是主题策划报道的核心。进村入企(市场)大走访活动本身的素材的广泛性决定了报道的多样性。它要求报社摒弃以往一般主题的单一报道模式,站在更高的视野去运用各种表现形式,这样才能使大走访活动做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如果就报道记者跟随走访人员深入基层,记录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为,这是一种单向的报道形式,明显缺 少生气和活力。《义乌商报》在进村入企(市场)大走访活动的报道中,采用了记者报道和市民群众参与的方式,把报道做得立体化、动起来。在头版“深化‘两创两提’主题活动开展进村入企(市场)大走访”的大栏目中,又陆续开辟了“稠州新语”、“走访手记”、“回音壁”等几个小栏目。这些小栏目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要让市民群众参与进来,和报社互动。
     “稠州新语”刊发一些小言论,如《走,下基层》,作者呼吁在“走”的过程中要真正地沉下心去,只有在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过程中才能了解百姓的苦楚,只有在基层摸爬滚打的过程中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进而与人民群众建立起牢不可破的血肉联系;《不妨听听大学生村官“怎么说”》,作者提醒在选取走访对象时,大学生村官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群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扎根农村,往往对满足群众的需求、发展经济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言论观点鲜明,针对性强,为大走访活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引导作用。“回音壁”是大走访相关新闻的追踪报道或情况反馈。“走访手记”栏目刊发的都是镇街部门干部工作员,甚至是镇街部门主要领导的走访文章,以第一人称的日记体形式,报道他们自己亲身经历的走访体会。通过走访者本人的述说,写体会谈感受,更为情真意切。如赤岸镇干部朱惠刚写的“走访手记”《卖桔经历,收获感动无数》,记述了自己连续几天深入五柳村,如何帮助桔农解决桔子滞销困境的经历;上溪镇工作员贾良友写的《给有潜力的“小企业”扶一把》,通过自己对某小微企业的走访,了解到这家企业资金不缺、用工不愁,但限于产业的特殊性,存在企业厂区面积过小、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呼吁政府在“抓大”的同时,也应该为那些发展态势良好有潜力的“小企业”扶上一把……这个栏目的推出和文章见报后,受到读者好评。义乌市“两创两提”办公室领导在大加赞赏的同时也深受启发,要求每个干部工作员,都要写进村入企(市场)大走访活动的“走访手记”。 记者的报道和市民群众的参与互动,使大走访的报道更加立体和丰满,宣传报道效果也明显增强了。

1


 

上一篇:基于本体的语义信息检索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浅议施工现场成本控制的原则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