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开心小舞台 娱乐大文章——试从《开心双休日》

发布时间:2015-10-21 09:37

摘 要:在媒体拼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上百套上星的电视娱乐节目让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也给观众更多挑剔的机会。面对多方位的竞争压力,在人力、物力等多方面均不对等的情况下,2011年7月,中国区县台第一档主打评剧的电视栏目《开心双休日》在宝坻电视台开播了,这一播就是十年多。

关键词:小舞台; 娱乐; 平民化

十年多来,《开心双休日》栏目依靠评剧之乡的深厚底蕴,深挖宝坻文脉,用荧屏搭平台,高举评剧大旗,不但成为戏迷票友双休日里一份期待,也让栏目走出宝坻,让宝坻评剧叫响全国。回溯十年多来《开心双休日》栏目的发展历程,结合栏目的创作实践,笔者对其进行了以下分析和思考。
1 栏目创办的历史背景
1.1 评剧之乡的文脉
宝坻是评剧之乡,评剧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戏迷们爱戏、懂戏,对评剧的追求执着而狂热,这份狂热也成为众多评剧演员实现梦想的福地。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生前曾经说过,一位评剧演员,如果他的戏不受宝坻观众的认可,那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演员。可见宝坻观众在评剧演员心目中的地位,更可见评剧在宝坻戏迷心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虽然上个世纪90年代,宝坻评剧和其它地方剧种一样,开始萧条:唱评剧的人少了,组织活动的人更少了,评剧之乡的地位岌岌可危,但是人们喜欢评剧的心并没有改变,一旦有了适宜的条件,评剧的星星之火定会在宝坻大地产生燎原之势。
1.2 电视观众的渴求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文化事业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电视技术不断发展,人们也不再满足于“我播你看”的电视综艺节目形式。他们也想从被动的旁观者变成节目的参与者,由局外人变成节目的一个部分。宝坻这个农村人口居多的大区县也不例外,生活上富裕起来的人们思想也开始活跃起来,他们不再满足于蹲墙根儿、打麻将、扭秧歌的休闲模式,也想在神秘的电视荧屏上体验一把。为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01年7月,宝坻电视台开办了《开心双休日》栏目。
2 基层是栏目的根
日前,中央提出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指出,新闻作品要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这一活动与我们宝坻电视台《开心双休日》栏目开办宗旨不谋而合,而我们已经坚持了十年。因为《开心双休日》栏目本身就是一个评剧戏迷票友展示风采的平台,一个平民百姓的文化舞台,一个群众自己的舞台。 
栏目开播后,没有资金、没有专业人员,演播室也只有不到100平米只能挤下五六十位观众,但栏目组的人深知,只要深入基层,围着戏迷转,就能从几十个大台的娱乐节目中求得一席之地,成为观众喜爱的栏目,成为戏迷向往开心的地方。
我们走基层。《开心双休日》开播之初,就开辟了《走进基层看评戏》板块,把镜头直接对准社区、农村的平民百姓,面对面地与戏迷交流,一方面了解他们的需要以及对栏目的反馈意见,倾听他们的呼声。另一方面,也给那些想在电视上唱戏,但水平又达不到要求的戏迷展示的机会。第三方面,我们也能从这些爱好者中选出唱得不错的选手直接参与到节目中来。
  带领专家下基层。我们走基层过程中经常邀请一些专家,面对面地指导戏迷在演唱或者表演当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戏迷的企盼,也是专家非常愿意做的事情。很多艺术家说,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不但能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还能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找到灵感。因此,十年来,像古文月、马惠民等等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或其他专业院团的评剧演员经常来到戏迷中间,为他们讲解唱腔和表演,有时还请著名乐师或鼓师来为戏迷们讲解演奏方面的技巧。每到这个时候,戏迷们都是敲锣打鼓地欢迎,将专家们团团围住,问这问那,这个时候专家们也是非常高兴,愿意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将自己平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这些可爱的戏迷们。一讲就是几个小时,不知疲倦。
  设立热线电话。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值守,将观众的意见或要求纪录下来,并及时进行反馈,不走过场。这样做充分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让他们有一种受重视的成就感,有一种办好自己栏目的主人翁责任感。
3 服务是办栏目的第一要务
我们经常说:“对待观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因为我们知道,一档节目如果脱离了观众,那他就是有再大的投入,也不会长久。因此,观众的不满我们微笑解释,观众提出的建议我们认真研究,观众想参与节目我们热烈欢迎,观众在演唱技巧方面存在问题我们耐心指导。这样打消了观众的顾虑,他们原以为,只有同电视台有关系的人才能上电视,别人没有这个资格。
经过努力,栏目吸引了一大批戏迷的热情参与,他们有的想在演播室看比赛,有的想参加我们的擂台赛,有的还将一些唱得不错的选手推荐给我们。这样戏迷越聚越多,在栏目的带动下,评剧小戏班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00多个小剧团小戏班活跃在宝坻及周边地区。栏目组从原来四处找选手,到现在选手主动找上门;戏迷参与的范围原来只有宝坻及周边地区,现在发展到河北省的滦南、涿州、丰南及北京的密云、平谷等等宝坻电视台的信号够不到的地方。
为了学唱评剧,这里还流传着很多佳话,像宝坻戏迷王广新,为了能上电视他是曲不离口,给人家当厨师的时候,由于唱戏入了迷煮稀饭忘了放米,还有一次,他骑着三马车载着一位吹笙的师傅回家,只顾唱戏,连后面的车斗和人一起掉到地上都浑然不觉。像这样的佳话是数不胜数。戏迷们说:“甭管多忙多累,只要唱上两口,再累也不觉得。”有很多戏迷对我们说,他们村选村长,谁不支持他们唱戏他们就不选谁。一些村干部说,“电视台开办评剧栏目,我们的群众工作也受益了,打架生闲气的少了,赌博的少了,村里活跃了,也安定了。”
因此说,《开心双休日》已经成为群众心目中向往开心的地方,成为戏迷的开心果。
4 创新是栏目的主旋律
每一个栏目要想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居安思危,不断创新,否则就有可能很快衰亡。但是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栏目组经过了不断地探索。
4.1 举办研讨会,请专家为评剧把脉 
    一个区县台举办这样的评剧节目在全国还是史无前例的,更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于是在2004年,宝坻电视台举办栏目研讨会,邀请全国电视界、戏曲界、评论界的40多名专家学者来到宝坻,为栏目把脉会诊。他们针对《开心双休日》这个栏目所引发的独特的电视文化现象,深入思考剖析。 就是在这次研讨会上,我们知道了栏目的每一次创新都要具有科学性和贴近性,从专家献艺,跟专家学戏,评剧知识问答,院团风采,再到评剧新苗和当地小剧团参与演出的折子戏,无不深刻地体现这些特点。使改版后的栏目更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参与性于一体,满足了不同层次的观众的需要,实现了栏目的雅俗共赏。
4.2 用组织活动拉动评剧 
   实践证明,大活动具有聚集效应,他可以刺激人们的心理,满足戏迷求胜、求进、求名的愿望。几年来,天津宝坻电视台根据不同的特点组织多种大型活动,先后组织了《开心双休日》“擂主总决赛”、《开心双休日》“区县联动”评剧大赛、“感动观众”十佳戏迷评选等,带动起周边地区评剧的发展。
《擂主总决赛》活动将本区和周边区县在《开心双休日》栏目中获得三期擂主的选手组织起来,一起打拼,并进行重奖。2004年,静海县的陈艳娥获得总擂主,一下子获得奖金1万元,在周边区县引起了轰动。
2006年,为了推动更大区域间评剧的发展,展示区县的整体实力,宝坻电视台组织了由北京、河北和天津12个区县参与的《区县联动》评剧大赛,每个区县选拔出在本地最有实力的八名最优秀选手,在《开心双休日》栏目中分组比拼,从中产生一名最佳选手进入区县联动总决赛。参赛区县高度重视,动用了很大力量层层选拔,暗中较劲,争取在决赛中取得好名次。一时间评剧热又产生了地区效应。从此,关注并参与《开心双休日》栏目的人又多了起来,范围也越来越广了,同时培养了一大批痴迷评剧栏目,也痴迷评戏艺术的忠实观众。栏目组的同志经过调查采访发现,这些观众与《开心双休日》栏目有着不解之缘,并且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于是栏目组决定,举办“感动观众”十佳戏迷评选活动。来自京津冀地区的几万名观众踊跃投票推荐,经过半年的投票评选,产生了杨作来等十位痴迷栏目、深爱评剧、传播文明、奉献大爱、享受快乐人生的十佳戏迷,并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他们当中有钟爱《开心双休日》栏目,痴迷评剧艺术的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着患病的妻子一起去唱戏的孙玉清;有对评剧不离不弃,父母和哥哥都是残疾人,全家人的生活都要靠一个花季女孩支撑的刘翠玲;有因为3次脑出血使得脑部脆弱到不能大喜或大悲、不能干重活、不能说太多的话,但却一直以评剧作为精神支撑的倪西恒等等。特别是有一个叫李荟杰的小女孩,几年来一直由奶奶带着学习评剧,但这位可敬的的奶奶在一次无情的车祸中不幸去世后,小荟杰仍然坚持学习评剧的精神让在场每一位观众留下了热泪。
催人泪下的故事,化解不开的评剧情结,也使《开心双休日》栏目,让更多的人在享受评剧的同时,享受到人间大爱,更深一层挖掘了评剧的魅力。大活动进一步凝聚了宝坻及周边区县评剧戏迷的向心力,报名参赛的人越来越多。
为满足观众需求,从2007年8月份起,宝坻电视台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到基层、到戏迷的家门口进行海选,戏迷想唱就上,现场五个评委当中有三个同意的就可以入围参加《开心双休日》评剧擂台赛,与其他戏迷同台打擂。同时为方便周边区县的戏迷参与,海选的地点选在了三四个区县的交界处,如与河北省香河县、三河市和本市蓟县搭边的牛道口镇的庞各庄村,与本市宁河县和武清区相邻的牛家牌乡的万亩生态林、与河北省玉田县和本市宁河县交界的八门城镇的南燕窝村,最后一场考虑到各地报名的选手会越来越多,所以海选地点折中地选在了宝坻区的方家庄镇。为了扩大影响,宝坻电视台对每场海选都进行录播。“走进基层看评戏”板块跟踪报道。为保证海选的质量和效果,栏目组还请到了国家一级演员朱宝琴担任评委,针对戏迷在演唱方面的不足进行现场点评,以便戏迷积极改进。这四场海选无论是报名人数,现场观众观看人数,还是栏目收视率都创节目开办以来的新高。大家在笑声中和丝竹声中享受电视的快乐,戏曲的快乐,区域范围内的评剧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这种热潮让我们费力地贮备了接下来举办的第三届评剧擂台赛的240名选手。
第四届评剧擂台赛我们又有了新的招法,那就是组团参赛:设立团体奖和个人奖并举,充分发挥小剧团小戏班的作用,让他们为栏目培养和找寻新的水平又高的选手,也产生了意想不到地效果。这一届的240名选手中,有180多人是第一次参赛。特别是河北省滦南县戏剧票友协会,他们自己的选手比完了还要在辖县范围内精心挑选好的选手,这些选手水平都相当高,也成为本届擂台赛的一大看点。还有宝坻艺馨评剧队,除了网罗本地区的戏迷加盟他们的旗下,还通过团员们的亲戚朋友从大港、东丽、塘沽等地找选手。像这样的团队还有很多很多,本届擂台赛又新增了三个区县的选手参加,团长们的功劳不可埋没的。
4.3 举办专业赛事打造评剧让评剧迈向全国,走向世界 
  戏迷票友积极参与活动,学唱评剧,这是群众文化的重要基础,但真正要振兴宝坻评剧,迈向全国,群众文化必须与专业院团相结合,因为专业院团的加盟,才能更有权威性,更有影响力。专业院团的水平代表着中国评剧的水平和走势,因此,宝坻区在推动群众文化的同时,向专业领域迈进。
2008年,我们举办了首届环渤海专业院团青年演员评剧电视大赛,因为,中国评剧界的顶尖、骨干院团都集中在这里,从某种意义上讲,环渤海的评剧就代表着中国评剧界的水准,而这些专业院团的青年演员,更代表着评剧界的未来。为此,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天津电视台的大力支持下,大赛从2008年8月开始,历时五个月,通过环渤海大赛的顺利举办,让人看到了中国评剧界的希望和走势。以顶尖院团沈阳评剧院和天津评剧院为代表的十家骨干院团共有200多名年轻演员参加预赛,80名参加复赛。这80名选手平均年龄24岁,最小的才15岁,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评剧的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环渤海大赛强化了宝坻作为评剧之乡的基础地位,特别是总决赛天津电视台进行全程录制,通过卫星向全国播出,更加增强了大赛的影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天津日报》、《今晚报》等主流媒体对大赛进行及时报道,使大赛在全国特别是环渤海地区引起空前热烈的反响。给天津、给宝坻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打造电视文化的宝贵财富,形成了独特的评剧品牌,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正是这种影响使得央视戏曲频道《名段欣赏》栏目第一次走出演播室,他们在2009年6、7月份,以“走进评剧之乡宝坻”为题,录制了7期评剧节目,分别是:“评剧百年”、“走进评剧之乡宝坻”、“评剧新苗”、“评剧戏迷”、“评剧名家”、“环渤海赛事”、“福地宝坻”这7期节目中央台利用一周的时间进行连续播出,还在互联网上并机直播,让喜爱评剧的海外华人也能收看到这个节目,所产生的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2012年,我们还将举办第二届环渤海专业院团青年演员评剧电视大赛,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要在更高的起点上,把评剧这杆大旗举得更高!

上一篇: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小议

下一篇:利用流媒体技术建立企业内部广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