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高校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发布时间:2015-07-29 09:56

 0 引言
  2012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作为独立章节(第十章),将“明确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评聘办法,逐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待遇”作为建设教育信息化、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的重要举措,让广大教育信息化工作者看到了职业发展的宽阔前景[1]。
  如今,信息化已经成为各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不可或缺的基础平台。然而,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和管理需要有一支精锐的专业化队伍,建设和管理好这支队伍不仅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学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高校是以知识型员工为主的组织,专业人才资源丰富,而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却相对滞后。因此探索、研究创新高校信息化专业人才管理模式和方法,特别是对于数字化校园进入高校后,如何管理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如何开发和管理优质人力资源的优势和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信息化专业人才内涵
  高校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作为教育信息化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指在高校从事信息化规划、管理、建设、运行维护和服务的各类人员。
  1.1 按人力资源类别划分
  ⑴ 学校校内人员
  学校校内人员是指在学校编制以内,人力资源档案由学校管理的人员。学校校内人员的主要特点是稳定,另一个特点是对业务比较熟悉,但IT专业技术能力则相对薄弱,所以针对这类人员来说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⑵ 项目外包公司人员
  项目外包公司人员是指学校在做项目过程中,把一些项目外包给公司进行实施,目标比较明确,不需要学校参于其中,如网络的铺设调试人员。这些人员的特点是专业技术相对较强,但流动性强、对学校业务理解很弱。因此,项目的管理和沟通对于这类人员来说相对重要。
  ⑶ 数字化校园供货商合作项目人员
  数字化校园供应商合作人力资源是指在一些数字化校园产品中,需要学校与供应商共同完成某一个目标而参与进来的供应商合作人,如接口的定义,数据仓库模型定义等。这些人的特点是专业技术相对较高,而业务理解相对较低。在使用这些人力资源时,学校里需要加强沟通与管理,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拟定项目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尤为重要。
  1.2 按人力资源管理层次划分
  ⑴ 领导决策层
  领导决策层是指对学校信息化校园建设工作进行决策、指导和监督的那些决策者,是把握学校信息化工作方向、制定信息化建设计划的人员。
  ⑵ 管理服务层
  管理服务层是指对领导决策层布置的工作负责的群体,具体制定学校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经费预算,全面负责基础设施和各种应用系统的建设、维护、管理和服务。
  ⑶ 应用操作层
  各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各个院系的师生,既是信息化校园的用户和服务对象,同时也是信息化校园的服务提供者。
  1.3 按数字化校园服务和项目划分
  ⑴ 数字化应用平台类
  参与建设管理维护跟踪数字化校园产品平台及应用的群体,可以是学校固有的人力资源,也包括了第三方的人力资源。
  ⑵ 校园一卡通类
  参与建设管理维护跟踪一卡通系统的群体,可以是学校固有的人力资源,也包括了第三方的人力资源。既有一卡通项目制作时的沟通、协调及制作人员,又有建设完成后一卡通制卡、挂失等服务维护的人力资源。
  ⑶ 网络服务类
  网络服务类是指学校网络报修、维护服务及开设邮件帐号等校内人员。
  ⑷ 基础硬件服务类
  基础硬件服务类是指处理采购维护学校网络硬件,保障学校网络通畅的设备服务人员。
  ⑸ 对外宣传及媒体制作服务类
  对外宣传及媒体制作服务类是指学校对某些宣传会议,组织协调对外新闻发布以及制作维护这些媒体的人员,可以是校内人员,也可以是第三方合作的或是外包的资源。
  2 高校信息化专业人才管理现状
  2.1 管理模式
  ⑴ 校内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用于学校独立完成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后期运营。具体来说,由学校自主组建团队负责教学资源、软硬件建设、教学教管、服务、一卡通项目、学校数字化图书馆等信息化项目的调研、设计、建设和后期维护,确保学校整体教学管理的平稳运行。这种模式在上海部分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均有体现。这种模式对学校的综合实力、资金规模和技术方面要求比较高。
  根据技术团队的编制属性又分为实体单位管理模式和虚拟团队管理模式。
  实体单位管理模式,是由学校正式设置的部门来负责项目建设管理工作;而虚拟团队管理模式,则是由各部门根据实际项目建设实际需要组建的团队,学校并未因此设立专门部门,团队成员编制上也属于其他部门,为了某一个主题的解决或项目的建设管理而组建。虚拟团队管理模式在上海某高校和南京某高校也有典型应用。
  ⑵ 人力外包模式
  现阶段高校信息化建设项目大多采用项目外包的形式,即以合同方式委托信息技术供应商来帮助校方开发所需的部分或全部的信息化项目。这种方式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高校数字化校园人力外包模式带来的优势在于[3]:
  ① 节约成本,获得经济效益;
  ② 规避风险;
  ③ 带来新技术新服务;
  ④ 促进学校管理方式的优化。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隐患[3]:
  ① 选择供应商失误造成的隐患;
  ② 高校过分依赖供应商的隐患;
  ③ 外包成本增加的潜在隐患;
  ④ 信息资源泄漏的隐患。
  新技术层出不穷,信息技术供应商资质参差不齐,因此在外包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合同条款的约束和高校自身人员信息技术的提升,从而最大程度规避外包方式产生的风险,保证项目优质按时完成。
  ⑶ 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也是现在高校普遍采用的模式。数字化校园作为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它涉及到学校的各个部门及层面,系统的设计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和先进的理念,其开发与应用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专业公司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减少学校投入。
  合作可以是系统的整体开发与实施,包括项目前期需求调研、立项论证与规划、设计开发、应 用实施和运行服务等各个阶段均交由专业公司来完成,高校派驻技术人员负责校内协调,同时与专业公司项目开发人员一起进行开发实施。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专业公司负责为高校培养高素质的技术队伍,这样既能很好地解决高校后期系统的扩展问题,又能使高校与专业公司之间达到共赢。
  校企合作目标在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的社会力量;发挥公司的专业优势、充分了解学校需求;综合运用学校品牌、信息化建设资金、专职人员队伍的创新思想,使得投入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力量得到有效放大。对于高校来说,需探索与企业之间长期伙伴合作关系,保证学校信息化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而对于企业来说,不仅得到项目初始建设经费,而且能从学校成功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中得到持续的回报。
  校企合作模式是目前各高校都在努力探索的信息化建设模式,通过不断的积极探索创新,希望能从信息服务的理念出发,为长远的运营服务奠定基础,同时,引导多家有志于长期从事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合作竞争,共同开拓高校信息化市场[4]。
  2.2 存在问题
  ⑴ 信息化部门组织地位不高
  在高校中,信息化管理体制多采用“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下,信息中心负责人应该承担信息化规划、组织协调和建设实施方面的职责,以此来协调信息化资源最佳利用,从而达到信息化建设有重点地发展。而在目前情况下,由于信息中心多是直、附属单位,这种性质决定了其组织地位和权责与开展工作非常不适应,其在组织内部决策影响力有限[5]。信息化建设容易受到外界的压力干扰而停滞不前。
  ⑵ 缺乏针对性绩效考核制度
  据调研,目前各高校均未建立信息化专业人才的针对性的绩效考核制度,体现信息化工作特点的相关内容规定和评价主体仍处于缺乏状态。
  ⑶ 缺乏完善的信息化专业培训机制
  信息化知识与技术发展迅速,处于不断的更新和交替过程中。为保持信息化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水平,持续有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至关重要。目前培训方式多是开会交流,周期性的知识更新培训非常缺乏。
  ⑷ 缺乏有效的信息化专业人才薪酬制度
  人才流失严重是高校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与人才薪酬设计不够合理密切相关。由于专业技术人才常会与其他相关领域同等资质人员薪酬相比较,从而产生巨大落差,造成严重的人才流失。
  3 高校信息化专业人才管理建议
  3.1 规范化管理制度
  管理需要制度,高校需制定有利于自学的适合本校的管理方针和制度。同时,规范化管理制度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化的过程,只有在不断地改变和适应才能定立出具有本校特色的管理规范化制度。例如信息办可以制定规范,包括工作条例、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规范、机房和设备管理办法、运行服务流程、文档提交规范、项目例会制度等。
  3.2 严谨的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为了使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而进行的分析和管理活动。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应本着“统一规划、软硬并重、分步实施、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持之以恒”的建设原则,有计划、分步骤逐步建立起一个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数字化校园。
  在具体落实项目管理时,则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① 建立公开的项目招投标机制;
  ② 分阶段实施项目并明确阶段目标,使阶段控制和成果验收有据可依;
  ③ 注重规范项目文档的撰写、提交与管理;
  ④ 加强软件项目开发的质量管理和过程监控;
  ⑤ 利用技术手段实现项目开发的实时信息共享和跟踪。
  3.3 充分合理利用管理工具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对信息化部门的内部管理和工作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信息化管理工作可以通过以网络作为载体,以管理服务为目标的软件应用来进行管理。如:OA系统、信息办日常管理系统、信息办文档管理系统等。
  3.4 人员工作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围绕技术和管理技能两个方面建立外部培训认证和内部研讨的机制,鼓励信息化人员不断地学习和深造,在提高个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更有效地履行其工作职责。同时,通过定期举行内部的技术和管理技能研讨班,促进员工间沟通和交流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人员队伍的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
  4 结束语
  如何加强高校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全新的、重要的课题。本文重点解析了高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内涵、分类、现有管理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信息化专业人才管理的具体建议。一支信息化业务能力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是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坚实基础,是高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保障,将极大地加快高校信息化建设步伐、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对于本课题而言,如何从管理体制等多角度建立高校信息化专业人才完善的职业发展体系将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2-07-20].http://.
  [2] 雒树静,盛晓光,施家元.浅谈加强高校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和管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16
  [3] 刘晨霞,张明.试论高校信息化建设项目外包的动因、风险及防范[J].科教文汇,2009.4:279
  [4] 浙江大学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大学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EB/OL]. [2006-10-18]. http://
  [5] 李志博.高校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科技信息,2010.6:396

上一篇:面向3G业务的OTN与PTN的联合组网的技术创新分析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的防范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