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网络的文化意义

发布时间:2015-07-06 10:53

  【摘要】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网络列为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文化是网络(技术)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属于科学与文艺之外的“第三文化”的范畴。信息网络是网络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网络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网络文化在与传统文化相比照中有其鲜明的特征。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第四媒体;第三文化

  人类的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给文化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量。20世纪后半叶科技发展的一个突出成就就是计算机及网络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人类的文化,为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从本质上引起了一场文化的革命,促使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形成。网络对于文化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和认识网络文化首先应该弄明白的问题。
  一、网络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媒介
  1.网络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的发展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国古代曾用过竹简、帛等作为文化载体,引起文化载体最伟大最深刻变革的是纸的发明,它使人类的文化载体发生了质的飞跃。迄今为止,纸仍然是保存展现文化的最常用最便捷的载体。信息网络的出现,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文化载体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2. 网络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网络对于信息的转输功能,也是网络的基本功能之一,网络的这一功能,使之成为了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报纸是纸质媒体,广播、电视是声像媒体,网络被称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介。在信息网络中,信息资源的传输过程,就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过程。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2007年1月23日下午发布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中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3700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网民总人数一年增加了2600万人,增长率为23.4%。这说明互联网已经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成为现在媒介的重要一员。
  二、网络作为文化的物质基础延伸了文化的主体功能
  1.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网络文化是网络和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网络能够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能够促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由网络自身的功能特征所决定的。
  作为网络文化形成基础的信息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日益发展和密切结合的产物,它主要由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通信设备和信息资源等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2.网络延伸了文化的主体功能。文化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是在人类生理基础上的精神创造。信息网络所具有的信息加工处理功能,使它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创造的意义,计算机输出端输出的文化信息是加工处理过的文化信息。
  三、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internet cuiture)又称赛博文化(cyberpace cuiture)或信息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数字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人化现实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
  1.网络文化的产生。1962年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实验室将两台笨重的电脑用一根5米长的电缆连接起来,意味着计算机网络的诞生。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规划署建立了arpa网,使研究人员能够共享远程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形成了网络的雏形。arpa网通过不断的发展成为今天的因特网。今日的网络,不仅结合了科技,更连接了人类、组织和社会,这表明网络不仅是技术的存在,更是文化的存在。技术有其文化的属性和功能,互联网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文化模式,网络对社会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新的网络文化已经在形成、在开始浸润整个社会。
  2. 网络文化的界定。网络文化的界定主要有两种切入方法: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和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前者主要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强调由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文化传播方式上对传统文化范式的革命,认为一种新的文化样式产生了。后者主要从文化的特性切入,注重网络的思想性特点,强调网络内容构成的文化属性,认为文化内容发生了变迁、文化模式发生了转型。

  应该说,网络文化是文化外在形式(网络技术)、文化内在形式(平等性、无中心性等)和文化内容(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法律等)的综合统一体。单纯强调其中的某个方面都是不妥当的。
  四、网络文化的特征
  1.网络文化是一种个性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否定和拒绝作为个体个性的张扬,认同不同个体之间的共性,即整体性、民族性的共性文化所不同的,网络文化是一种个性文化。网络技术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种族地位等差别,将不同的人们置身于一个平等、民主的平台,为个人个性的发挥和满足创造了条件;网络空间的传播手段趋向于更易于张扬个性的符号、图像等数字手段,网络技术使得传统的单向传媒变成了个人的双向交流,网络技术为个人价值理性的张扬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网络文化中强调个性的观念正逐步影响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观。人们更加关注自我,更加重视个人价值的发掘。
  2.网络文化反映的是虚拟的网络世界。网络文化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不仅是文化信息的虚拟,更重要的是文化主体的虚拟化和文化活动的虚拟化。在虚拟文化世界中,任何个体都可以匿名的、虚构的身份,甚至多重的角色表现自我并与其他人或群体发生各种关系,进行文化交流。其交流的对象也可能同样是虚拟的。在虚拟的语境中,其言说的内容也可能是虚拟的。
  3.网络文化具有简捷方便的特性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网络文化注重文化的实际用处,网络文化是在“实实在在”的沟通交流中诞生的,人们追求的是“本我”状态,从而使网络文化变得直接化、简便化。
  网络的交流基本上只能靠语言来进行。为了交流的便捷,人们的交流不再附加一些附属性的内容而直奔主题,甚至一些正统的表达方式被改变为简洁调侃式的表达方式。在构词上,一方面通过引入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对旧词赋予新义、创造别字语和英语汉语混用等方法形成了新的网络词语;另一方面,通过字母缩写、符号表情和表意、数字谐音等形式形成特有的网络字符。在表达上,对语法规范并不太在意,追求新奇与诙谐的风格,叙述简洁性和口语化特征十分明显。在表意上,总体趋于平面化,表达手段趋于多样化,图片和动画表达方式成为新的潮流。例如:东西——东东;再见——88;支持——顶,单身女人——小资,网上丑女——恐龙,不要生气——8147,等等。
  4.网络文化具有集群性的特征。网络文化是一种多群体化的文化结构。网络文化实际上就是由不同观念、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许多大小不一的文化群落组成的。不同的虚拟社区就是不同群落的聚合。共同的兴趣爱好、对事务或话题的共同关注或者某种共同的身份特征等种种共性,聚合着千差万别的网民。这种聚合其实更意味着分化,意味着文化观念上的分化,更意味着文化指向上的分化。人们通过自主的选择进行不断的分化。在分化和聚合中,网络文化呈现出集群性的特征。
  5.网络文化具有平等性和交互性的特征。在互联网上,信息的发布权并非为一家所独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力发布信息。网络为普通的个人提供了新的话语空间,赋予了他们面向他人和公众的话语权利,这使普通大众获得了空前的表达自我的权利。平等的交往关系为主体间的互动提供了前提,广泛的交往对象为互动提供了可选择的互动对象,信息的双向快速传递为互动提供了技术的保障。网络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互动关系。
  6.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开放性的网络造就开放性的网络文化。在网络这个开放的空间里,文化资源都可以人人共享,只要你懂一点上网技术,有一点文化功底,便能遨游在网络文化的天空里。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使之超越了国界,具有全球共享的特点。
  网络文化的符号形式多样,文化内容和价值取向也是多元化的。文化主要以符号形式为载体,以往的媒介文化都是以特定的形式来表现的。 网络文化主体(即网民)的多元化使网络文化的内容和价值观念呈现出极其丰富多彩的面貌。在网上,兴趣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他们自己的文化圈。而兴趣和爱好的广泛性带来了网络文化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络时代的崛起[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t·r·莫里森.远距离教育的未来[j].国外社会科学,1989,(11).
[3]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网络广告策略研究

下一篇:如何应用API函数实现基于Windows平台网络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