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信息化背景下“金课”打造在高职高专软件开发类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3-12-05 19:49

  摘要: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高专软件开发类课程的问题凸显。此类课程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学习兴趣较弱,而且学习的动力不足。结合“金课”的核心要求和软件开发类课程的特点,高职高专院校可以从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精炼教学内容、构建“类SPOC”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关键词:金课信息化高职高专软件开发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7(c)-0224-03


  教育教学创新是新时代条件下发展高校教育事业的主旋律。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主题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中国大学金课,努力打造五类“金课”: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社会实践“金课”。还提出,到2022年,将建设国家和省级两万门“金课”,切实拿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杀手锏,打造实现学生更好发展的金钥匙。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视频、微课、在线教学平台、动画、游戏等信息化技术和手段,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破解教学中的难点,辅助学生理解课程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当前,高职高专软件开发类课程“水分”较多“含金量”较少,与“金课”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高职高专的软件开发类课程,可以在SPOC这种针对小规模、特定人群开展的在线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翻转课堂、雨课堂等教学工具,整合原有的课程教学网站,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类SPOC”分层教学模式,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1信息化背景下“金课”核心要求解读


  在信息化背景下,“金课”的核心要求在于“两性一度”,就是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对于不同的专业“金课”有不同的解读重点,下面就结合高职高专软件开发课程的特点对“金课”的核心要求进行解读。首先,课程的高阶性。高阶性要求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软件开发课程中,需要重点强调学生搜集资料、市场分析、应用分析、产品前景分析等相关能力的提升,将软件开发的相关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耦合,培养学生从产业化的角度看待技术问题的思维习惯。其次,课程的创新性。课程的内容需要及时更新,并引入最新的技术知识、学科前沿理论、行业最新进展等相关内容。基础知识由教师主讲,与时代前沿紧密相关的技术和理论由学生主讲,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教学过程变为具有个性化和探究性的学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课程的挑战度。在这里课程的挑战度并不是增加课程内容的难度,而是增加教师布置给学生完成的任务与项目的难度。学生需要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独立的思考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课程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只有增加课程任务的难度,才能帮助学生得到更多的课程收获。


  2高职高专软件开发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非常困难


  软件开发类课程本身的知识结构较为复杂,包含数据、运算、指针、链表、函数、文件、输入输出等,涉及数学、物理等相关基础学科的知识。而且在程序设计的过程中,相关的问题分析、模型构建、程序编写和调试等过程也较为抽象。学生往往在学习完相应的课程之后,对于一项软件开发项目还是感觉无从下手。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够透彻;另一方面,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留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学生很难理解课程内容,久而久之对软件开发类课程失去兴趣,相关的教学工作很难顺利开展。


  2.2前期课程基础不足,课程内容设置过难,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将C语言作为基础,并引入数据结构与算法相关的内容。这类软件开发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当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不足,相当比例的学生计算机基础非常薄弱,对于软件开发和设计相关的知识知之甚少。而且在课前没有做好分层教学的准备,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而言,软件开发类课程的内容设置过难,理解起来太过费力。这会严重打击學生学习软件开发课程的积极性,影响这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2.3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不足


  高职高专的软件开发类课程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师往往采用理论课与实验课交替进行的模式开展教学。在理论课堂上,教师采用“满堂灌”的形式教授理论知识,学生只能在自己的座位上边听讲边做笔记,很少有跟老师互动的机会,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状态。在实验课堂上,教师发布上机实践的任务,学生按照任务要求进行操作,有很多学生已经忘记了之前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上机实践的效果较差。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很难提高,而且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较差。


  2.4教学资源配置不佳,教学效果考核形式单一


  高职高专的软件类开发课程大多数都采用大班教学,教师在上课时是一对多的形式,很难顾及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多学生性格较为内向,不喜欢与教师互动,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上都缺少与教师交流的机会,教师难以了解全部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学习效果较差。课程结束之后,往往采用“一卷定分数”的评价方式,很难反映学生利用C语言进行软件开发的真实水平。单一的考核方式严重影响了后续课程的进度和教学改进的效果。


  3信息化背景下線上线下混合式软件开发类课程“金课”建设的实践路径


  3.1科学设定教学目标,精炼教学内容,挤干课程中的“水分”


  科学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在设定教学目标之前要进行学情分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在设定课程目标前先进行摸底考试,根据考试的结果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级,然后为不同层级的学生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例如,对于那些基础知识较为扎实的学生,可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提升学生利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开发与测试的能力。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就要逐步精炼教学内容,挤干课程中的“水分”,注重因材施教。将那些无足轻重、形式单一、缺乏新意的课程内容删减替换为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学科前沿动态。这就是一个为课程内容“挤水添金”的过程。具体来说,结合SPOC教学模式和雨课堂,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线上教学内容和线下教学内容两方面进行整合。一方面,线上教学内容的整合,可以利用SPOC平台进行课程资源建设,根据《C语言程序设计》的知识结构,利用知识导图构建微课知识树,并为微课编制二维码,学生利用微信扫描二维码进行视频学习。另一方面,线下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和手机端移动编程器实现线下教学内容的整合。将一个实训项目贯穿课程的全过程,实现学生“随想随编”的梦想,只要学生有想法就可以通过雨课堂与教师沟通,利用手机进行编程的实践。线下教学内容的整合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系统性,并进行相关编程知识的综合实践,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编程能力。


  3.2结合雨课堂构建“类SPOC”教学模式,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线上线下的混合式“金课”利用雨课堂和SPOC平台,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课前,教师通过SPOC平台发布课程学习相关的资料,为学生介绍C语言的结构、语法和算法等相关的知识点。课程资料包括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视频、参考书目、经典案例等,还包含教师发布的自主学习任务及教学指导方案。课前资料的发布,有利于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课上,教师将SPOC与雨课堂结合,通过创建虚拟课堂营造互动、高效的学习环境,确保师生进行有效互动。雨课堂将PPT与微信相结合,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教师可以通过雨课堂及时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还可以进行实时提问,有效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后,教师布置课堂相关的作业,利用雨课堂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在手机端直接完成作业,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提高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效率。学生自主学习线上基础知识,为线下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在线下课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为不同层级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任务,利用SPOC平台实现同一课堂中的分层次教学。


  3.3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健全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质量保障体系


  以往的考核方式大多数是依赖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很难量化。借助“雨课堂”和SPOC平台,可以将平时成绩细化、量化。首先,课前预习阶段可以统计学生在SPOC平台的视频观看时间和预习任务完成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占总成绩的15%。其次,课堂研学阶段可以通过雨课堂统计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情况和参与讨论的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助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占总成绩的20%。再次,程序设计大作业的完成情况考核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占总成绩的25%。最后,期末考试和上机操作情况占总成绩的40%,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传统教学评价和网上教学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准确、科学地对学生做出全方位的评价,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4教学效果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传统模式下,《C语言程序设计》的及格率仅为50%-60%,平均分低于及格线。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后,学生成绩有较大提升,《C语言程序设计》的及格率达到70%以上,而且学生对于程序设计的兴趣大幅度增加,学习程序设计的满足感大大提升。

上一篇:随采地震数据处理软件开发与应用

下一篇:刍议定制化软件开发项目的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