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创意培育模式构建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5-08-01 09:43

0 引言
  近年来,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工作者们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许多成果和宝贵经验,比如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学科竞赛培养模式、开放实验项目教学模式、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模式等,这些模式的应用,推动了高校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在应用型IT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主张高校应以激励大学生的创意行为为出发点,营造一个开放的、具有一定覆盖面的IT创意交流大环境,并协助大学生挖掘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实践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主体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最终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IT创新人才目标。
  1 目前的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剧。从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计算机专业属于热门专业,然而,其毕业生就业却一直处于尴尬局面:一方面,公司企业招不到所需的计算机人才;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产生此矛盾的原因在于高校对公司、企业相应岗位计算机人才的专业素质、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需求不了解,从而导致人才培养脱离了实际需求。
  目前,在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各高校普遍采用的以校企合作为主的各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了提升,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近两年就业专业对口率偏低,教学改革对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不够充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不够深入等,具体表现如下:
  (1)计算机专业和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资金投入方面的短板,企业关注利润,而学校关注人才培养,使得这种模式在运行时不可能大面积铺开。企业到最后只关注应用能力强、素质好、能够带来效益的学生,导致学生的受益面不够广泛。
  (2)大学生各种竞赛的参与度不够,没有形成较强的关注度和氛围。参与各种竞赛的大学生只是特定群体中部分成绩优秀或有专业特长的人员,许多学生可能有相当好的创意,但却因得不到必要的技术支持而没有付诸行动。
  (3)毕业设计作为检验大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的重要环节而备受关注,但是毕业设计选题普遍缺乏创新性、综合性和交叉性。原因是教师出的选题数量有限,且每年都有毕业设计辅导任务,容易形成思维定势,给定的选题鲜有创意。
  (4)开放实验室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但其服务对象定位较高,同样存在覆盖面不够的问题。据宁波大学徐建东等人的调查报告显示,近3年参加开放实验室的学生人数不到总人数的10%,原因是大多数开放实验室的活动内容仅局限于层次较高的竞赛项目和研究课题,导致一些学生感兴趣或有创意的应用型项目无法使用现有的开放实验室资源。
  (5)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真正被调动起来。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通过项目实践活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学生参与这些项目实践活动的动力大多来自危机感和压力,很少源自自身的兴趣,这就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6)目前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的生产生活相关程度还是不够,并且大多数项目是对现有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模仿,缺乏创新和突破。
  2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创意培育模式设计思路
  随着云移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发展正逐步从PC端转移到更加便携的移动端。大学生通过智能手机,很容易接触到大量的移动应用,其中不乏创意之作,结合学生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以及兴趣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爱好,使得五花八门的想法和创意有了灵感源头。学校通过聘请企业资深讲师开设IT前沿技术讲座,让大一的学生存未接触核心专业之前,即了解了目前IT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情况,成为大学生创意创作的动力;通过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创意项目实践活动,并纳入培养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的创意创新活动,使得学生创意行为的实施有了学分保障。在以上主客观条件满足的基础上,学校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在理论制度层面构建大学生创意培育模式,并搭建IT创意交流平台,通过教学制度建设和创意交流软件平台建设相结合,激励大学生的创意行为,挖掘实用性实践项目,指导并监督大学生的创意项目实施过程,从而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教学改革项目的覆盖面,推进高校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创意培育模式相关制度的建立
  制度的完善性和合理性是创意培育模式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制度建立涵盖的内容有:
  (1)建立大学生创意的搜集、预审、分类、评估制度。学校组织教师对学生通过IT创意交流平台提交的大量创意和想法进行预审和分类;建立专家库,对学生创意和想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进行甄别、挖掘和评估。
  (2)建立实践性项目的确立、管理及进度监督制度。经专家评估的创意如果具备实用性和可行性,则确立为实践性项目,并组建项目小组组织实施。项目一旦确立,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以确保项目的实施。
  (3)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一是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提出实用性创意的学生进行奖励,如对递交有价值创意或想法的学生认定学分,或以IT创意大赛的方式表彰提出优秀创意的学生。二是要有相应的制度提高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比如对参与项目的学生设置学分,对项目完成情况良好的学生予以表彰等。三是对于需要使用实验室资源的项目,应当在相应的开放实验室中为其安排固定的工位,并尽可能为项目的进行创造条件,如设立专项基金贴补学生项目所需的耗材费用。
 (4)明确教师及专家组成员职责。教师通过IT创意交流平台对学生创意进行预审和分类定义,专家组成员通过平台对预审通过的创意进行评估。创意立项后,项目组的指导教师要以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对待学生,为学生指明探究性学习的方向。
  (5)专家组合教师激励机制的建立,比如项目指导工作量的计算、教师 业绩考评等。
  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我们尽可能地为大多数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中将所学的知识“外化”,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首创精神,引导学生提高团队协作精神,从根本上达到知识快速积累、技能快速掌握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4 IT创意交流平台的搭建
  学生的创意是实践性项目的重要来源,我们通过构建一个软件平台实现对学生提出创意的收集。该平台对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全校师生开放,实现全校范围内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有助于扩大创意的来源。如图1所示,平台的功能不仅局限于创意的搜集和交流,还体现了创意培育模式的理论内涵。学生可以通过平台提交创意、交流想法、申请实践项目。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实现对创意的预审、分类、项目挖掘以及项目监督管理。专家组成员可以通过平台实现创意评估、项目审核、项目结题评估。
  5 IT创意实用性挖掘的研究和实施策略
  大学生提交的创意和想法五花八门,其中不乏实用价值的创意,当然也会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或当前的技术水平不能实现的情况等,这就需要广大专业教师和专家组对项目的价值和实用性进行鉴定和深入挖掘。
  专业教师可以对创意进行刻面描述的增添,比如该创意所属的专业范畴、创新点、技术难点、实用价值、可行性意见等。创意的刻面描述可以作为创意的分类查询条件。专家库中的专家可以根据创意的刻面描述,对创意的使用价值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的创意即可作为实践项目的来源供学生选择,提出创意的学生拥有优先确立项目的权利。
  将创意转换为学生实践项目,主要目标是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快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除此之外,学生实践项目还可以有以下作用:
  (1)创新性较强或实用价值较高的项目可以转化为省市级学生科研项目,比如浙江省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科研项目等。
  (2)创意可以转化为学科竞赛的课题,作为诸如“挑战杯”“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应用大赛”“大学生多媒体大赛”等大学生学科技能竞赛的项目源。
  (3)创意还可以根据和专业知识的契合程度,转换为毕业设计的课题,提高毕业设计选题的专业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4)视创意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贴合程度,可以将某些创意转换为校企合作项目,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或者增加生产生活的便利,从而扩展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5)创意也包括一些小发明和小制作,具备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发明制作还可以转换为专利产品。
  6 积极推进IT创意交流特色文化的建设IT创意交流平台为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放飞思绪、展示才华、知识交流提供了土壤,而这片土壤是否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达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还依赖于高校大环境中IT创意交流文化氛围的形成。因此,必须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整合学校领导层、职能部门、指导教师、实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验教师和广大大学生的力量,围绕IT创意交流平台,制定激励机制,做好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营造大学校园IT创意交流的氛围,积极推进大学校园IT创意交流特色文化建设和发展。
  7 结语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创意培育模式,通过激励大学生的创意行为,挖掘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实践项目,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并且,该模式可以和当前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学科竞赛以及开放性实验项目机制无缝链接,最终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々业技能的应用型IT创新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春杰.构建校企合作背景下动态“4+X+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94-96
  [2]牛芗洁.专业学科竞赛与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_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109-110.
  [3]刘波,沈岳,曾莹.高校计算机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2):82-84
  [4]李文敬,刘之家,闭应洲.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1(5):26-30.

本文选自《计算机教育》2014年第6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

上一篇:云计算下基于用户行为信任的访问控制的策略

下一篇: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体系构建的方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