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基于工作过程的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

发布时间:2023-12-11 06:59

  信息化时代对检验人员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怎样设置才能跟上时代要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适应工作岗位的具有核心专业竞争力的学生呢?文章就此进行分析研究。

 

  众所周知,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当前,在检验医学仪器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实验的结合等大背景下,信息化时代对检验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怎样设置才能跟上时代要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适应工作岗位的具有核心专业竞争力的学生呢?

 

  一、课程定位分析

 

  1. 课程定位

 

  信息化社会下的检验人才必须具有三种能力:基础能力(检验专业知识、医学理论、动手能力、自学提高能力)、基本能力(外语和计算机的使用能力)和发展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计算机的使用是一名合格检验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定位为:以专业应用需求为导向,知识必须与够用,突出基本知识的掌握,着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使用意识的形成。

 

  2. 课程性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培养的能力在医学检验专业能力体系中处于基础核心地位,是检验专业的辅助工具,是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程。

 

  3. 课程作用

 

  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计算机技能基础,为今后岗位任职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的问题储备能力,使学生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另外,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今后进入工作岗位后职称升级、认证考试所需。

 

  二、课程开发与设计

 

  1.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检验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很强的课程,所以该课程设计原则制定如下: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以学生为本,设计思路采取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设计结合专业需求的典型项目,以工作过程导向进行项目教学。

 

  2. 设计方法

 

  怎样形成以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呢?利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进行职业岗位调研、岗位分析,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再根据分析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信息技术能力要求,划分出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形成最终教学项目。进而制定出培养检验专业学生信息能力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3. 课程体系

 

  检验专业对信息技术能力需求,分为通用能力和发展能力的需求,因此将计算机课程体系划分为“1+X”模式的课程体系。

 

  “1”即公共基础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应用软件、网络基础、信息安全等构等,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完成,安排为第一、第二学期必修课。

 

  “X”即专业发展模块,属于计算机高级应用范围,由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硬件及维护、平面设计、医学信息检索、医学信息系统(LIS系统)这些课程实现。安排为第三、第四学期选修。

 

  4.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办公软件的使用,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安全使用知识。

 

  能力目标:较强的办公软件应用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探索的科学精神、勤奋向上的学习态度、关爱患者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 课程内容及项目、学时(总计64学时)

 

  项目1:怎样选购电脑(6 学时);项目2:设置个性化电脑(2学时);项目3:文件的管理(4学时);项目4Internet的使用(6学时);项目5:用Word撰写运动会报名通知(2学时):项目6:求职简历(4学时);项目7:制作检验设备使用说明书(4学时);项目8:毕业论文排版(4学时);项目9:制作病人通讯录(4学时);项目10:病人检验指标分析(4学时);项目11:病人复查通知单(4学时); 项目12:制作检验知识讲座幻灯片(4学时)、项目13:制作生日贺卡幻灯片(4学时),项目14:制作内科护理学讲座幻灯片;(4学时);项目15:安全使用计算机(4学时);项目16:综合练习(4学时)

 

  6. 学情分析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职业教育的教学对象,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在实施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分析研究学生的特点,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为一年级医学检验专业新生,他们习惯流媒体,喜欢使用手机、平板电脑认知事物,存在学业基础薄弱、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差、学习不积极不主动等问题。

 

  7.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为了获取更多的上机实践时间,为了更好地实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获得最大化教学效果,采取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结合行动导向,试用角色扮演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情境教学、讲练结合教学、分层教学法等,采用声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学习方法上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上机操作等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愿学、乐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教学设计及实施

 

  以制作生日贺卡这节课为例,教学设计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案例分析,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步骤如下:虚拟工作环境与工作职位,创建工作情境,提出学习任务;②学生自主协作学习,教师指导;③学生讲解或展示成果;④师生点评;⑤考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学生也获得了大量的上机操作时间,实现了学生高效学习、教师轻松教学的效果。

 

  四、教学质量保障举措

 

  为了保障有效的教学,教学资源及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

 

  1. 教学资源

 

  采用的教材要体现一定的时代性、实用性、实践性,可教学也可自学,也可用于职业认证及等级考试,专业应用也可职业应用。结合云班课移动教学平台、极域电子教室,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计算机中心实训室、多媒体教室为学生开放,提供更多的自学便利。

 

  2. 师资队伍

 

  本校计算机教师是一个年轻而有活力的队伍,都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相关院校,他们吸收新知识快,动手能力强,与计算机学科特点相吻合。

 

  3. 课程评价体系

 

  为建立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机制,计算机课程采用全程化、立体化、标准化的考核方法。全程化包括平时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立体化是指课堂考勤、作业、上机实验的考核,标准化由国家等级考试来体现。

 

  五、课程特色与改革创新

 

  经过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色体现在以信息处理能力为主线,课程内容精准对接专业需求;以真实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云班课移动教学平台下的翻转课堂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资格认证考核强化职业技能培养;自编教材的项目及案例更符合专业及岗位的需求,具有相近性、实用性、实践性。

 

  当然,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翻转课堂的微视频学生是否能自觉学习?如何有效监控学习进度及学习效果?如何合理设计制作微视频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些问题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探寻解决方法,我们将为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而努力。

 

  作者:杨梅 来源: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612

上一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

下一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