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等院校实验室开放的管理探讨

发布时间:2015-12-14 13:50

摘 要:高校实验室开放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其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共识,本文就以实验室开放的必要性和开放形式以及实验室开放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实验室开放的建设性措施和建议,以求加快实施实验室开放的步伐。

关键词:创新人才;实验室开放; 资源共享;管理
  一、实验室开放是实现新时期高等教育目标的必经之路
  2005年温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感慨:现在中国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 
  没有创新教育的大学,就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历经30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建设、大提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教育部就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进行了及时调整,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大学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意识。大学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地参与多项实践活动,在课程与专业活动以外努力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场所,使他们在主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学会观察与分析,使他们将个人体验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在实践中思索问题和对策,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拓意识、动手能力的主战场,也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开放实验室是目前各高校变传统的“被动实践”为“主动实践”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质疑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素质都能得到培养。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靠有限的课堂计划实践课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因此高校实验室开放是一条必经之路。
  二、实验室开放的对象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高校实验室的建设规模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特别是一些高校的重点实验室的投资规模得到了重大改观,少则几万,多则上百万的设备在各大高校实验室比比皆是,但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实验后续经费的不到位,大多数院校的实验室仅仅用于对课堂教学的验证性实验,忽略了对学生和老师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方面很多设备处于长期闲置状态,设备使用率无从谈起,甚至有的设备由于没有专业教师已经沦落为应付上级检查的道具;另一方面,即使学生和老师有一些创新意识,但没有相应的实验室开放机制来支持实施,没有创新的学习氛围。
  (一) 对教师进行开放
  教师是实验室开放的先行者。由于开放实验室后,学生的实验内容较广,难度较大,知识面宽,因此对指导老师和实验老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必须具备更多的知识储备和实验操作技能,因此学校要积极地为他们创造条件,无条件地对他们实行实验室开放,让教师自身具有创新意识,营造一种创新的教学氛围,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通过自身的创新实践,经验积累,从而带动学生走向创新之路。
  (二) 对学生进行开放
  学生是创新实验的主体,对学生的开放方式应该有两种方式,一是学生利用选修课的方式,由任课老师和实验老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共同选择一些联系实际的课题,设计框架,提出要求,然后要求学生自拟实验方案,通过查阅资料,开拓思路,设计实验步骤,在规定的课外实验室开放时间自主进入实验室单独或共同协作,完成实验任务,然后由老师评定结果,给出成绩,计入学分。在此过程中,教师仅起到监督和指导的辅助作用,这对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责任心、合作精神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另外,学校应该长期与企业合作,加强校企的沟通,建立一个联系企业和学生的教学实践平台,寻找一些企业感兴趣或直接受企业委托的研究性课题,面向学生公开公示,让学生自主选择,采用师生结合或企业人员帮扶等多种形式进行实验,学校实验室要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创造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开放,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使学校教育始终与社会发展和经济需求保持同步。
  (三) 对社会进行开放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实验室的投入力度很大,设备配备相当精良,为了建设创新型社会,达到资源共享,使更多的人才参与到创新行列,各个高校实验室应在满足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前提下,面向学校以外开放,包括外校外单位的实验,各种职业检测、分析、培训等,这样不仅可以为其他单位和人员节省大量经费,同时也可以为产学研的结合创造更多的价值。特别是来自于企业的课题和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形成一种知识、能力、技术的有机融合,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发展教育是全社会的义务,但教育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也是教育的宗旨。
  三、建立系统的实验室开放体系  实现实验室开放的有序管理
  随着实验室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必定会影响到实验室的管理模式,随之带来的问题也会增加,合理的建设体制和科学的管理程序是高校开放实验室的根本保障。
  (一)整合实验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实验室开放,意味着形成了实验室集中管理的新体制。以往高校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大多采用分散管理,是依据学科专业的设置来建立实验室的,在管理上依附于理论教学,进行二级管理,其中大多数是按课程设置的专业实验室,这种管理模式缺少学科间的交流和渗透,不利于学科间的相互协作,不利于统一安排综合性实验。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资源不能实现共享,难以使有限的实验资源得到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并且会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极大浪费,对实验室开放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因此,高校应该成立综合实验中心, 注重整合优质资源,多学科交叉融合,所有的仪器设备由实验中心统一进行造计划、做预算,统一进行购置和管理,使学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的进行创新型实 验,从而提高投资效益,较好的节约资金,并有效的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二)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综合效益
  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开放实验室的前提保障。实验室管理体制及设置是否合理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前提。要使实验室能够高效、稳定的进行开放,必须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例如,实验室开放的形式内容,实验室开放的组织实施、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进入实验室实验人员的登记制度等各方面必须建立规范的安全条例,另外,开放实验室虽说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但同时对仪器设备的安全维护造成了很大困难,同时开放实验室中的实验易耗品、小物品管理问题,一些危险试验品的领取和保管都要求实验室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实验室开放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使实验室开放“有法可依”。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管理队伍
   实验室开放对实验教师的要求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有所不同,由于实验室开放主要面对的是学生的自主实验,在试验中学生涉及的问题可能更广泛更复杂,特别是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对实验老师在知识储备、管理维护、指导能力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有敬业精神,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相关老师将付出更多的劳动。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一支素质高、技术硬的专业队伍是高校实验室开放的基本保证。学校要结合实验教学,积极采取措施,结合学科建设需要,鼓励和吸引一批熟悉业务,技术精干的理论教师参与到实验指导中来,同时,在工资、晋职、待遇等方面进行调整,制定合理的职称评定政策、重视实验教师的培训进修,鼓励实验教师多参加学术讨论会,建立一支稳定的实验队伍。另外,要重视各校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沟通,加强与企业人员的交流,保证与社会人才需求的不脱节。
  (四)鼓励学生积极走入实验室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实验室开放的关键,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实验室开放就成了一句空谈。学校应将开放实验纳入学生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实验室开放活动,对表现突出者或完成了独创性成功的学生要给与相应的奖励,在毕业时学校要采用优先推荐的原则使这些学生真正能够发挥特长,从而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以应用到新的工作岗位,从而带动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创新局面,也同时实现了建设创新社会的教育目标。
  (五)设立专项基金,做好后勤保障
  为保证实验室开放正常进行并形成长效机制,必然会涉及到费用问题,实验室的管理维护、仪器设备的损坏折旧、实验耗材的使用会相应增加,随之而来的实验经费的增加,因此学校需要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设立实验室开放专项基金,通过实验室的科研、社会服务开放等多种途径多渠道增加实验经费来源,并对每一项支出进行严格审核,在保证高效运转的情况下,尽量节约资金,做到专款专用。
四、结语
  由于实验室开放及管理会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学校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部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大多数高校,实验室开放工作是刚刚起步,在开放实验室的过程中,将面临很多不可预知的问题和矛盾,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使实验室开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立君,杨丽艳.高校实验室开放保障和激励机制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8(5):135-136.
  [2]孙卫喜.高校实验室开放的探索[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8(2):76-77.
  [3]刘明远,张立山,孟德光.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体制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4):114-115.
  [4]尹帅.关于高校实验室开放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 2008(5):80-82.
  [5]高平,陈晓平,李长杰.高校实验室开放制度化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2004(3):84-87.
  [6]李健,沈秀,戎红仁.高校实验室开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石油化工应用,2008(5):116-118.
  [7]欧飞兵.国内外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68-70.
  [8]张家栋,路勇.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  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8):167-169.

上一篇:基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探

下一篇:城市应急救援物资运输分配模型的构建与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