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企业数据库灾备技术探讨

发布时间:2015-12-12 12:07

摘 要:在信息化不断深入的今天,数据信息已经成为企业业务及其他资料存储的主要方式。利用灾备中心,用户把关键数据存放在异地,当生产中心发生灾难时,备份中心可以很快将系统接管并运行起来。

关键词:企业数据库;灾备
  保持业务的连续性是当今企业用户需要考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而容灾的目的就是保证关键业务的可靠运行。从概念上讲,容灾备份是指通过技术和管理的途径,确保在灾难发生后,企事业单位的关键数据、数据处理系统和业务在短时间内能够恢复。
一、企业数据库灾备的必要性
  数据备份与服务器高可用集群技术以及远程灾备技术在本质上是有所区别的。虽然这些技术都是为了消除或减弱意外事件给系统带来的影响,但是由于其侧重的方向不同,实现的手段和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备份技术的目的,是将整个系统的数据或状态保存下来,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挽回硬件设备坏损带来的损失,也可以挽回逻辑错误和人为恶意破坏的损失。但是,数据备份技术并不保证系统的实时可用性。也就是说,一旦意外发生,备份技术只保证数据可以恢复,但是恢复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此期间,系统是不可用的。而集群和灾备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系统的可用性。也就是说,当意外发生时,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和功能不会因此而间断。对数据而言,集群和灾备技术是保护系统的在线状态,保证数据可以随时被访问。在具有一定规模的系统中,灾备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二、数据库灾备中心的模型建立
  灾备中心包括数据容灾和应用容灾两部分。数据容灾可保证用户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和一致性,但不能保证服务不中断。应用容灾是在数据容灾的基础上,在异地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本地生产系统相当的备份应用系统,在灾难情况下,远程系统迅速接管业务运行,提供不间断的应用服务,让客户的服务请求能够继续。可以说,数据容灾是系统能够正常工作的保障;而应用容灾则是灾备中心建设的目标,它是建立在可靠的数据容灾基础上,通过应用系统、网络系统等各种资源之间的良好协调来实现的。
  (1)本地容灾本地容灾的主要手段是容错。容错的基本思想就是利用外加资源的冗余技术来达到屏蔽故障、自动恢复系统或安全停机的目的。容错是以牺牲外加资源为代价来提高系统可靠性的。外加资源的形式很多,主要有硬件冗余、时间冗余、信息冗余和软件冗余。容错技术的使用使得灾备中心能恢复大多数的故障,然而当遇到自然灾害及战争等意外时,仅采用本地容灾技术并不能满足要求,这时应考虑采用异地容灾保护措施。在系统设计中,企业一般考虑做数据备份和采用主机集群的结构,因为它们能解决本地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目前人们所关注的容灾,大部分也都只是停留在本地容灾的层面上。
  (2)异地容灾异地容灾是指在相隔较远的异地,建立两套或多套功能相同的系统。当主系统因意外停止工作时,备用系统可以接替工作,保证系统的不问断运行。异地灾备中心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数据复制,目的是在本地与异地之间确保各系统关键数据和状态参数的一致。.异地灾备中心具备应付各种灾难特别是区域性与毁灭性灾难的能力,具备较为完善的数据保护与灾难恢复功能,保证灾难降临时数据的完整性及业务的连续性,并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将损失降到最小。其系统一般由生产系统、可接替运行的后备系统、数据备份系统、备用通信线路等部分组成。在正常生产和数据备份状态下,生产系统向备份系统传送需备份的数据。灾难发生后,当系统处于灾难恢复状态时,备份系统将接替生产系统继续运行。此时重要营业终端用户将从生产主机切换到备份中心主机,继续对外营业。
三、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策略
  对数据库系统可采用远程数据库复制技术来实现灾备。这种技术是由数据库系统软件来实现数据库的远程复制和同步的。基于数据库的复制方式可分为实时复制、定时复制和存储转发复制,并且在复制过程中,还有自动冲突检测和解决的手段,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不受破坏。远程数据库复制技术对主机的性能有一定影响,可能增加对磁盘存储容量的需求,但系统运行恢复较简单,实时复制方式时数据一致性较好,所以对于一些对数据一致性要求较高、数据修改更新较频繁的应用,可采用基于数据库的灾备备份方案。
四、结束语
  据权威机构研究表明,亚太地区(不包括日本)灾备备份市场每年增幅有20%,到2006年将达到13亿美元,而中国市场每年的增幅将达到46%,是一个尚待开采的“金矿”。在此契机下,国家已将灾备作为今后信息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点,各地方和行业准备或已建立起一些灾备备份中心。这不仅可以为大型企业和部门提供灾备服务,也可以为大量的中小企业提供不同需求的灾备服务。
参考文献:
[1] 井国铭. 信息系统容灾中心建设策略的研究与实现[J]. 通信世界,2010, (27):32-33.
[2] 梁海玲. 构建容灾备份系统 保障企业数据安全[J]. 企业科技与发展:下半月,2010,(8):94-95.

上一篇:虚拟服务器在企业园区网的应用

下一篇:先进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