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重庆市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分析的统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30 10:16

  概述
  重庆市位于我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是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暖夏热,雨量充沛。风向随季节交替变化显著,平均风速小(1~2米/秒),静风频率高,达到29.4%。靠近地面产生的污染物较难扩散,容易产生酸雨。此外,重庆市区人口密度大,秋冬季节“积累型”产生的空气污染出现频率较高,对公众健康影响较大。虽然2010年,主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11天,但压力依然存在。
  本文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重庆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6-2010年)》中公布的数据为依据,对主城区(渝中区、南岸区、江北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巴南区、渝北区、北碚区、北部新区)的大气污染因子二氧化硫(S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综合污染指数以及大气污染物排放总体变化情况对全市主城区5年来(2006-2010年)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进行分析,并从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
  1 重庆市主城区空气质量概况
  1.1 空气点位
  至2010年底,全市主城区设有自动监测点位15个,郊区县城镇设空气自动监测点40个。监测频次为24小时连续监测,监测的项目主要是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可吸收入颗粒物、臭氧、一氧化碳。
  1.2 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中二氧化硫为紫外荧光法、一氧化氮为非分散红外法、二氧化氮为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可吸入颗粒物为重量法、臭氧为紫外光度法。
  1.3 重庆市主城区SO2、NO2、可吸入颗粒物变化情况
  根据《重庆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6-201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见图1),2006-2010年全市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二氧化氮浓度总体变化较为平稳,2010年略有回升。与2005年相比,2010年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分别下降了34.2%、18.8%、15.0%。空气质量状况是整体趋稳向好,空气质量优良率呈现出逐年增加趋势。虽然主城区及全市的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但主城区及部分县区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未达标,灰霾天气出现的概率高等。
  1.4 重庆市空气污染指数变化情况
  通过检测结果来看,重庆市主城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从2006年以来一直呈现出下降趋势,与2005年相比,2010年主城区综合污染指数下降为23.5%。采用Daniel趋势检验的Spearman轶相关系数,对这一阶段重庆市主城区各污染物浓度和综合污染指数进行趋势分析后发现,二氧化氮浓度在置信水平95%时呈显著下降趋势;在置信水平95%和99%时,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综合污染指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以上说明主城区的空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2 重庆市空气污染原因分析
  2.1 地理及气象原因
  重庆市主城区属于典型的“山城”,主城的核心区又是被铜锣山、缙云山等分割包围,静风平率高、风速较小,这些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象条件都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极易形成灰霾天气。
  2.2 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耗大
  重庆市的能源结构主要是以煤为主,其中高硫煤平均含硫率为3.5%。产业结构中仍以重化工业为主导致了全市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强度较大。据权威部门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新增排放量将达到20.2万吨和10.3万吨。能源消耗总量将突破1亿吨标准煤。
 2.3 机动车保有量增速较快。
  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增加将会增加城市大气环境中的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以及臭氧浓度。2006年,重庆市机动车保有量为96.29万辆,2010年达到了272.74万辆,增长了183.25%。预计2015年将达到656.94万辆。2010年机动车尾气的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0.61万吨,预计到“十二五”末达到25.56万吨,累计增幅将达到140.9%,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将会给空气环境带来一定压力。
  3 对策
  3.1 增加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有价资源,它和能源、矿产、森林、土地等资源一样,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性资源[1]。为了有效地管理这种资源,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管理和技术的手段有效增加城市的环境容量[2]。为此,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环境职能管理部门应通过经济杠杆来调控区域环境容量的合理分配,并对超容量的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大监控力度,推行容量和总量双重控制措施。
  3.2 调整能源使用结构
  目前,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物还是由燃烧产生的[3]。因此,应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积极推广发展水利发电、使用风力发电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等清洁能源,加大清洁能源研发的资金投入。通过能源使用结构的调整,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3.3 做好机动车废气污染防控
  氮氧化物主要是来自汽车的尾气排放,因此,针对重庆市主城区的大气污染物中的氮氧化物污染问题,要在进一步加强汽车尾气治理工作基础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公交系统的配置,设置公交专线,提高服务质量,充分提高公交的运营效率,吸引公交乘客,减少私人车辆[4]。
  3.4 加大环境监督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环境监测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升环境监测的科技含量,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完善的大气预警监测网络。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环境监测和执法队伍,提高执法水平。此外,要充分运用社会力量来加大对城市环境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的全方位监督,完善由政府、市场、技术、公众共同参与下的监督体制机制建设。
  4 结论
  2006-2010年来,全市主城区大气环境取得了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等浓度呈现出较大幅度的改善。从整体情况来看,可吸入颗粒物呈下降态势,二氧化硫时有波动变化但基本稳定。但是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能源的需求与消耗迅速上升,伴随着全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有相当压力。因此,全市社会各界应坚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把节能减排和节能降耗摆在突出位置抓落实,才能使全市“十二五”时期的空气质量取得更加显著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许晶,张虹.湖南省大气环境质量变化分析及 对策措施研究. [J]企业技术开发,2009,28(4):101-103.
  [2]张魁.天津市空气质量时间变化规律及相关性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7,(2):50-53.
  [3]於坛春,许宁,陈逊等.近年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成因及控制途径概论[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6,5(3):180-183.
  [4]钟艳霞.银川市大气环境污染特征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3):290-292.
  收稿日期:2013-3-15
  作者简介:王爱雯(1983-),男,汉族,大学本科,籍贯:重庆.潼南,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保护、环境监测方面研究.

上一篇:地铁建设中的节能与环保的技术分析

下一篇:基于橡胶制品的环保问题及对策的解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