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对中国企业生存的冲击和对其发展的有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开始显现,由于我国经济体大多数是基于环境毁坏进行开展的,因此环境监测的严格把关,以及立法的建立,是对于中国企业是一次生存挑战,同时也是其由资源消耗型到技术竞争型的转型关键时期。
1 中国环境监测的体系的背景与现状
1.1 中国环境监测的背景和其发展历程
由于环保事业的发展需要,就国家层面而言,亟需一个能引领全国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单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1979年11月12日,原国家计划委员会下发《关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计划任务书的复函》(计基〔1979〕644号),批准建设中国环境监测总站[1]。虽然中国的环境监测起步很晚,但是通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监测能力,乃至监测成果的内容与形式上都有了系统性的进步。
1.2中国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008年3月1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环境保护部,呼吁环境监测要实现从传统到现代、从粗放到精准的历史性转型。然而根据环境监测要为环境管理服务的要求, 现有的监测技术和方法远远不能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例如缺少与环境标准配套的方法,缺乏排污总量控制的监测技术等。因此我国各级环保局应加强经费我国目前才开始提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贯彻落实投入进行环保监测技术的研究和系统提升[2]。
1.3 中国环境监测及立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日本是公认的循环经济法制建设最为发达的国家,其不仅在全社会真正确立了循环经济,而且从法律体系构建了具体制度建设。与此同时,循环经济有效地解决了资源与环境危机,减轻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压力,从而实现了在既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又不给后代人需求的满足构成危害这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大量研究表明,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发达国家明显好于其他国家和地区[3]。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美国、德国和日本。
2 环境监测对企业生存的限制
2.1 中国企业的生存背景及现状
从1979年的我国企业改革开始,我国市场的活跃程度成指数上升,越来越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像雨后春笋般露出头角。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这一优势,使得我国在全球化这一经济背景下,得以廉价密集劳动力这一巨大优势成为高速经济发展的得益者。然而面对产业升级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挑战,中国应努力使市场优势转换为技术优势,建立高效的资源优化整合机制[4]。
2.2 我国环境监测对企业的具体要求
我国在《环境保护法》中规定,“ 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除了要求企业提供相关文件报告之外,我国还实行了一项排污收费制度。它是我国环境立法中有关“谁污染谁治理原则”的具体体现。这一制度不仅在我国《环境保护法》中进行了规定,并且国务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还对排污费的征收对象,征收范围,征收标准等进行了详细规定。这一制度既对企业防止污染产生激励,又提供了一条稳定的环保资金来源。
2.3 环境监测对我国企业生存的限制
由于我国企业的生存现状是环境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以及资源依赖型企业,这是近几年我国高GDP的基石和保证,然而这样的发展无疑是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无论是政府还是商会都强调了环保技术的发展,强调了环境友好型企业的生存之道。然而这样的技术性改变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这也是导致了环境监测这一外部因素对企业生存的障碍影响。例如部分中小型企业无法适应环境监测的许可与处罚,只能濒临破产,而一些企业也在排污费对利润的冲击下挣扎[5]。
3 环境检测对中国企业长远发展的促进
3.1 中国企业对环境管制对应策略
由于现阶段我国企业主动参与环境管理的积极性不高,以被动和防御型的环境战略为主,偏重于末端治理技术的创新行为,环境管理加重了企业负担,并不能提升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通过被动型、防御型、适应型和主动型四种模型建立,并从计划系统、组织结构和管理控制三方面对企业环境战略的体系架构进行分析得到,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是应对环境管制的最好战略,无论是从现状还是长远来看[6]。
3.2 环境管制促进了中国企业环境技术创新
虽然有的学者认为环境管制会给企业技术创新带来一定阻力,从而削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但是大部分学者还是坚持政府实行环境管制有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无疑为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的重要保证[7]。同时,在国际环境的竞争中,我国也从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一般劳动密集型发展中国家和追赶技术优先型发达国家。
3.3 中国企业应化技术劣势为优势,着眼于长远发展
尽管我国企业改革起步较晚,我国经济发展的技术根基不稳固,在面对环境管制时丧失了很大 的生存优势,但是凭借我国企业的活力和创新精神,这一困境极有可能成为我国企业技术革命的转折点。经过这一次的大浪淘沙,生存下来的企业将很有可能成为国际上竞争力极强的企业,从而带领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竞争道路。
4 结语
由于中国企业现阶段核心竞争力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依赖型为主,因此在环境管制下,其生存状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然而这正是一个转型的机遇,中国企业应该将当下环境技术劣势转化为未来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从而改变其在国际竞争环境中的劣势。
参考文献
[1]张金兰,于智忠.中国环境影响评价进展[J].北方环境,2011(06):1-3.
[2]赵燃,崔再斌.中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06):3-9.
[3]王作全.对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思考-以日本循环型社会建设法律体系为视角 [J].四川大学学题研究,2011(04): 1-4.
[4]周明生, 金本香.论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及相关的制度安排[J].现代管理科学,2004(02):1-4.
[5]吕凯.外部因素对企业环保行为的影响及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2010: 25-88.
[6]李云雁.企业应对环境管制的战略与技术创新行为[D].浙江工商大学: 企业管理.2010: 36-56.
[7]吕永龙, 梁丹.环境政策对环境技术创新的影响[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07): 1-4.
收稿日期:2013-3-12
作者简介:张秀兰(1973-),女,工程师,从事数据综合分析工作.
下一篇:国内外生态厕所类型分析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