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制”项目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5-11-11 10:01

摘 要:本文旨在对“工作室制”的建设进行研究,从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途径、运作机制、质量监控体系对“工作室制”项目进行研究,对项目实施的成果进行了分析,并对后期示范建设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制;研究
一、前言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依托企业建立起合作战略,构建“工作室”制为主要特征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与企业合作、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建成设施先进的真实工作环境,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项目开发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成为面向行业的艺术设计人才培训基地;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将创业创新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工作室制”的项目建设及成效
  结合区域经济对艺术设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建立多方共赢的长效合作平台,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功能于一体的教学建设等方面的有效合作迈上更高的台阶,探索出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的“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空间;不断借助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完善教学环境建设,提升整体办学实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一)搭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形成“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与企业共同构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以项目带动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企业设计项目带入工作室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参与整个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过程,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引进企业内部管理运行机制,聘请企业专家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培训。逐步形成了“工作室”制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了“教、学、做”一体化,取得明显成效。
  1)“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工作室”教学模式按照专业方向的不同划分成若干个工作室(如:室内设计工作室、景观设计工作室等),以各工作室为基本框架构建学习领域,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网络状分布的教学平台。各工作室以项目引导的个案教学为特征,既独立又相互渗透,具有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可选择性的特征。这种“工艺作坊”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场教学与模拟创业教学特点,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
  第一,“工作室”制教学要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相应的工作室课程修读学分,通过选课的形式实现学分制的目标管理。
  第二,“工作室”制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托企业的资源与优势,淡化教室和实验实训室的界限,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训室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完全打破教室和车间的界限,一切教学行为均可以根据导师的教学需要灵活安排空间并转换空间.
  第三,每个工作室背后均有一家公司或企业作为依托,“工作室”与企业建立直接的合作关系,企业与“工作室”二位一体,学生进入“工作室”就意味着介入企业,让学生在课堂上就预先进入企业员工角色。由此做到了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近距离,能够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与创业、就业意识,能够有效激励与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2)建立“工作室制”运作机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重视“工作室制”运作机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与研究,根据工作室制教学的特点细化现有的听课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教学督导制度、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办法、课堂教学质量检查等制度。制定工作室制教学管理规定,工作规范与运作程序,保障“工作室制”教学有序的开展。
  (二)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下“工作室”制模式建立与开发成效成果
  践行“可持续发展能力理论成系统,实践教学能力成系统”的理念,将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深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从艺术设计岗位工作过程出发,重构以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三)建设了一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工学结合教学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搭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建成一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工学结合的特色教学。不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环境,形成集办公、教学、科研、实训、生产为一体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实训基地。
(四)社会服务能力强,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为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积极与行业企业、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承担技术项目评审,积极开展校际之间、地区之间的对口交流与支援,促进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对周边区域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五)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工作室”制教学平台的项目化研究极大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组织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严格把控在校生培养质量的。
三、结论展望
“工作室制”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还需进一步深化、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时间较短、教师参与新课程开发能力有待提升、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等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接下来应该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深化“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
在已经取得的“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成效基础上,将继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师、学生等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纽带作用,多角度多形式接触企业,不拘一格寻找校企合作伙伴,取得企业的支持,建立良好的合作运行机制,融汇各种资源,提升内涵。
2)进一步完善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新课程体系建设
进一步强化课程开发团队教师的专项培训,促进专业教师教学思维与教辅人员理念的快速转型,以开放的姿态向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取经,推进校企共建课程、教学方法、配套教材、专业资源库、网络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配套研发,在推广实践新课程体系中检验示范建设成果。
3)全面提升实训基地建 设成效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及本专业实际教学需要,进一步更新本专业的实训设备,扩大实训基地的规模,完善“四位一体”实训功能。重点在突出仿真性、生产性建设,强化产学结合、提高利用率等方面下功夫,加快校企共建机制的运行、管理制度的创新、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训实习标准与指导书的研发,形成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 王茂林.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 美术大观, 2010,(01) .
[2] 郁涛. 对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探讨[J]. 艺术教育, 2007,(04) .
[3] 段欣. 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育模式的探讨[J]. 艺术教育, 2009,(04)
[4] 唐春妮.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0,(08) .
[5] 周保平.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包装世界,2012,(01)",##隔###

上一篇:浅析绿色环保变电站设计

下一篇:浅析河道生态护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