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发布时间:2023-12-07 06:5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今后我国需要长期坚守的行动指南。成都要准确研判当前发展环境,对标国家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主要目标,结合“公园城市示范区”“智慧城市”建设,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核心思想以产业功能区建设、产业生态圈构建为主抓手,坚持在国家战略和世界局势中谋篇布局,全面推动空间体系、产业体系、功能体系、公服体系和治理体系优化,着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空间体系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成都作为我国西南地区中心、接泛欧泛亚门户,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极具特色的自然禀赋,因此需要从自身比较优势出发,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要素流动效率为目标推动空间体系调整,实现公园城市战略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以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为引擎


  公园城市发展理念是对工业城市发展理念的反思和超越。成都作为国家的向西开放通道和泛欧泛亚国际门户,不仅有产业规模红利、典型的中心—外围特征和产业基础强大又全面的产业门类,而且文化底蕴深厚,环境优美,具备发展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基础条件。通过结合信息技术,打造绿色、安全、高效的城市服务体系,有利于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推动空间体系改革。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导向,通过推动科技创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突破成都各区划原有行政边界,助力成都依据各区划不同区位优势推动空间体系调整,促进产业链优化迭代参与国际竞合。


  (二)打造高品质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


  产业功能区和产业生态圈建设是成都克服“大城市病”,改善空间结构,推动要素流动,提高治理水平的关键。应以产业功能区为空间载体,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牵引,构建新型的城市公服体系,提高产业功能区的配套基建水平,助力生产要素流动。


  一方面,推动空间体系调整需要以提高经济规模、助力产业生态圈形成、降低人力物力成本和促进要素流动为基本目标,生产性服务业位居城市中心,制造业按照各区划区位优势分布并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中心分布的基本战略为指导,将产业功能区建设融入到城市整体发展规划中;另一方面,推动空间体系调整需要加强以新型科创空间为核心的产业功能区建设,以科创空间为核心,带动产业功能区整体发展,促进产业生态圈的形成,结合配套的公服体系和治理体系,形成整体的产业示范区,进而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引领全国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激发市场源动力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国成功控制疫情,经济率先恢复活力,成为国际制造业的避风港,作為我国西南门户,成都应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抓住订单转移和产业转移的契机大力发展都市产业,并借机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助力产业集聚,推动城市功能分工。


  (一)抓住后疫情时代产业转移机会


  面对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惨淡,各大企业订单急速滑坡的情况,成都需要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以成都优势产业为主体,逐步接受世界各企业订单,为本土企业提供发展机会,借此弥补疫情损失的同时聚焦疫情暴露的产业链供应链整体问题,对产业生态圈进行整体优化,趁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并以此作为应对未来疫情不确定危机的重要保障。


  (二)以建设新型科创空间为动力源


  作为产业功能区的核心、动力源,科创空间的建设和完善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高品质科创空间可以提供产业发展的全新动力,包括研发新技术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全新创意产生的产业链连锁反应等。


  以成都高新区瞪羚谷为例,瞪羚谷科创空间有两张名片,一张是王者荣耀的游戏公司天美工作室,另一张是拍摄过《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可可豆动画公司,这两大文创公司从自身的单一产业分别带动了动漫、服装和周边等一系列文创产业的发展。接下来瞪羚谷产业基地还将针对游戏、影视等文创细分领域构建产业生态圈,引导产业头部企业落地产业园区,打造高品质文创平台。应以瞪羚谷等诸多优秀科创空间为例,借助时代发展机遇,大力打造高品质科创空间,围绕与产业相关的细分领域着力引入高水平研发平台,提高创新企业孵化能力,培养创新生态环境,以高品质科创空间作为动力源推动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参与国际竞争。


  (三)打破成渝产业同质化格局


  成渝地区由于所处区位大致相同,城市资源趋同,加之历史遗留因素,导致产业结构趋同,包括在航空航天、运输设备制造和计算机通信等领域出现了同质和错配,产业未能协同发展,无法实现“1+1>2”的协同效应。行政区划导致的经济一体化未能实现,易导致恶性竞争,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阻碍产业优化升级。


  灵活看待产业同质化,依据产业互补和关联特性分别施策,可以达到“1+1>2”的效果。一方面,根据成渝地区产业关联度较高的特点,在成渝地区原有产业基础之上共建世界级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打造以成都、重庆为“核”的双城经济圈。另一方面,根据成都重庆各自产业互补性较强的特点,发挥各自优势,例如成都软实力较强,重庆工业硬实力略胜一筹,则二者可以在汽车制造、旅游和金融等方面采取优势互补战略。通过优势联合和互补,实现成渝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打造经济增长“第四极”。


  完善都市圈功能体系,推动产业集聚


  都市圈功能体系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结果,是考虑到交易成本和知识外溢性之后的合理选择。因此完善成都都市圈功能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产业集聚,借助规模经济效应降低制造成本,借助产业布局不同降低交易成本,最终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


  (一)发挥成都区位比较优势


  成都作为我国面向欧洲和亚洲的内陆通道,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在建设完善成都都市圈功能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灵活借鉴成都区位比较优势。成都应以目前已经形成的产业集群为根基,以城市功能发展规划为主干,以产业功能区建设为肌群,打造具有充分市场活力的都市圈功能体系。


  (二)优化城市功能分工提高要素流动效率


  都市圈功能分工格局是城市交易成本外部性和知识的外溢性导致的不同产业呈现环形分布的空间格局,这同时也是企业经过考虑,根据都市中心的优势和随之而来的交易成本之后自主选择的结果。即将研发、销售等部门设置在城市中心,而将制造等成本较高、需要地租和人力成本较高的部门放在了周边城市。从而形成了都市圈以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为核心,制造业围绕位居周边城市的空间格局。


  成都应按照城市功能分工的原则,以市场机制为指引,积极推进产业功能区的建设,按照各城市的区位优势,明确各市功能定位,从而助力产业生态圈的形成,推动各城市优势互补。积极打造渝西成东“一带”,培育绵阳—眉山、泸州—万州“两线”,并以此为榜样推进实现良性的都市功能分工格局,加快生产要素流动速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建设高质量公服体系,降低产业链运营成本


  公共服务体系属于城市的配套体系,重点聚焦于产业配套、生活配套和城市配套。良好的配套服务体系有利于产业运营效率的提升。成都应立足于目前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和产业生态圈建设,推动实现高质量的配套公服体系,助力构筑成都高水平的产业竞争业态。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以机制改革、政策创新,提升资源聚集程度和配置效率,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目标的高质量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城市新区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生活配套基础设施、区域配套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持续推进财政预算、国资经营评价、土地资源配置、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标准管理和动态调整、企业扶持激励等五项制度改革,完善高质量政策保障体系,有利于头部企业落地,降低产业交易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政府治理水平,进而助力产业功能区建设,营造服务功能丰富的社群空间。


  (二)公共服务以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理念为核心


  产城融合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活力向上发展的模式。职住平衡指一定区域内职工数量与住户的数量大体保持平衡状态,居民就近工作,通勤在合理范围之内,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加强以产城融合、职住融合为核心思想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即在以产业功能区作为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的过程中,以产城融合的理念为主线,形成以产业、工作为一体的城市功能区;以职住平衡理念为牵引,着力于工作和住户数量的大体平衡,使得产业布局与居住人口布局合理分布,促进产城融合的发展;以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为基本理念设计完善与产业以及生活配套的公服体系,达到疏解城市功能、促进现代化高品质产业功能区建设的目标。


  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助力产业优化升级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同时,配套产业也应紧随其后。通过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可以更好地统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产业协作水平。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大背景之下,为避免产业竞争、资源浪费、管理混乱等重大问题的出现,更需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城市治理的前段感知、问题处置、事后评估闭环管理全覆盖。


  (一)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提高治理效率


  提高治理能力,实现跨地区跨产业跨社区治理的突破,需要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成都要实现要素的合理分配,推动产業的转型升级,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功能区和科创空间,利用区块链技术,突破各部门、各区划的信息壁垒,建构数据资源共享体系,实现各部门的数据资源共享。


  通过大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可以及时针对各市场运营主体、各产业功能区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协调解决,实现效益最大化、要素流动最大化、产业协作水平最大化。针对各区各主体的不同需求,可以做到不同主体不同政策,制定专业化的产业政策体系,引导要素的协同聚集,优化产业生态,助力成都产业优化升级。


  (二)把握以人为本的治理思想,提高空间治理能力


  在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推动构建产业生态圈的过程中,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思想,在创新空间治理、增强城市韧性上先行先试。在借助大数据、城市规划、产业功能区建设等诸多手段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过程中,要秉承公园城市以人为本的绿色发展理念,重点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打造绿色生态新城。在城市规划,土地开发的过程中,构筑空间传导管控体系,摸索留白用地管理机制和地下地上整体开发模式,推动新型治理标准融入城市规划。在产业功能区建设过程中,结合治理水平现代化的要求,瞄准产业竞争力发力,探索构建“功能区管委会+专业化运营公司”管理体系,完善营商环境和投融资体系,加强监管,积极落实主体责任,及时解决各主体运营出现的问题。


  (三)以场景营城为实现路径


  场景营城即场景在城市经营中的运用,通俗地讲就是城市主体通过使用新经济应用场景、创造新经济应用场景来经营城市的一系列活动。这是一个场景识别、场景收集、场景分析和聚类、场景应用和场景创造并推动城市功能优化升级,促进新经济快速发展的循环迭代的过程,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选择。


  以公园城市示范区战略为抓手,打造综合性的绿色生态城市场景,以城市级场景营造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释放城市发展机遇。以社区场景营造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技术融入到社区场景营造中,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突出社区治理优势,实现生产生活的平衡,形成发展的新竞争点。


  作者:张建平;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中心主任。李林泽;商务部研究院金融硕士

上一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下一篇: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对林业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