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海洋经济发展的立法建议思考探讨影响论文(共6篇)

发布时间:2023-12-06 02:53

 

 第1篇:促进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立法建议


  “海洋强国”战略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的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目标,充分彰显了“海兴则国强民富,海衰则国弱民穷”的海洋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著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这应成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共识和指向。[1]目前,海洋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联系纽带和区位,已成为海洋相邻国家实施有关海洋权益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政策的重要领域和国际合作舞台。由此可见,发展和强化海洋权益,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战略目标和举措。海南所处海洋区位特殊,所辖南海资源丰富独特,海南所辖之海南岛是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最具影响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前沿基地。为此,中共海南省委省政府继2005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定》(以下简称《海洋经济决定》)后,于2013年8月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定》(以下简称《海洋强省决定》),2016年,海南省“十三五”规划再次将发展海洋经济放在海南全局发展的重要位置,重点强调发展壮大海洋旅游、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装备制造等海洋新兴产业。[2]海南实施海洋强省战略,重在认知和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定位,并构建促进海南海洋经济的发展规划及其相应的保障机制。海南可以发挥经济特区立法权优势并充分运用地方立法权,制定有关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海南经济特区法规和地方法规,将海洋经济发展纳入法治轨道,依法助推海洋强省战略的实施。


  一、海洋经济发展之海南战略定位


  海南省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标志性文件是2005年中共海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海洋经济决定》。该《决定》将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海南海洋强省的重要目标,同时强调,要促进海南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等海洋产业的发展,构建海南省海洋科技产业支撑体系,扩大海南海洋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优化海南海洋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注重海洋环境保护和执法监督,探寻具有海南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新路子,从而提升和汇聚海南海洋经济综合发展竞争力。2013年中共海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海洋强省决定》则更加明确了海南建设海洋强省是维护国家南海权益的重大战略目标,是实现海南绿色崛起的重要内容和要求之一,这也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一台两区三地”定位①相辅相成。“服务国家南海战略、陆海统筹与综合开发、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是海南建设海洋强省的原则之一。其中,强化三沙市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是海南省海洋经济投资建设的重点,并创新三沙市海洋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海洋综合管控能力,加大南海权益维护力度。[3]相比之下,《海洋强省决定》较《海洋经济决定》更能够彰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要求,其不仅包括海南省发展海洋经济规划目标,还涉及海洋事业其他发展规划,并且突出了三沙市基础设施、产业规划及海洋文化建设等有关内容。同时,将总体目标明确为“一个提升两个增强”,②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海南省的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增强海南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海南海洋强省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海南版,其指导思想与“海洋强国”战略相一致。如《海洋强省决定》涉及许多内容,诸如海洋经济、海洋生态、海洋科技、海洋文化等,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措施。此《决定》的出台,使海南建设海洋强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如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0亿元,其占比已提升至海南经济总值的28%,这足以表明海洋经济已发展成为海南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海南省的海洋产业也出现可喜变化,传统海洋渔业升级转型较显著,远海深海养殖业发展势头较好,同时,建设和发展以人工鱼礁为核心载体的海洋休闲渔业;海南省海洋旅游市场需求旺盛,海洋旅游投资态势发展迅速,尤其是海洋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码头建设发展空间日渐扩大,“四方五港”③发展规划已出台,46个深水码头泊位已建成,游艇泊位已超过1000个。另外,国家已确定在海南建设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积极发展和拓展海南近海油气资源、原油、成品油商业储备业务。[4]所以,海南已将提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作为实施“十三五”规划、积极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内容,而拓宽和延伸海南海洋产业链,将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要务,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增强和提升海南海洋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海南省在明确海洋经济发展的上述定位后又制定了具体发展规划,即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800亿元,其占海南省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达到35%;在海南省管辖海域要实现海洋环境监测全覆盖,而且规划近岸海域监测覆盖面将不低于50%,实现清洁海水面积确保不低于85%,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率不低于95%等,这将确保海南省所辖海域的环境保护处于极佳状态。鉴于此,海南海洋强省战略下的“十三五”规划目标已定位,其发展方向如下:


  一是强力发展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深海产业和海洋信息产业等已是海南促进海洋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应积极推进海南现代海洋产业开发,创设海洋经济示范区,形成海洋产业更多新业态。


  二是强化创新海洋科技新机制。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急需建立激励人才创新发展机制,鼓励更多的国际海洋组织和国内外海洋知名研究机构入驻海南,研发海洋高新尖技术。积极筹划建设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相关海洋研究机构(中心),提升海洋技术综合研究水平和实力。


  三是统筹推进三沙市发展建设。如开发木兰湾滨海新区,建设三沙战略保障基地;着力打造南海区域合作先导区,努力将其建设成为海南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示范区,等等。


  四是加大两个基地建设力度。建设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和海上救援基地,已是实施海洋强省的战略目标和内容要求。南海储藏着众多的油气资源,所以,筹建一批现代油化深加工项目,发展规划建设油气化工产业集群、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能够落实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建设任务,加快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建设的步伐。五是提升海南省的海洋管控力和软实力。应修订和完善相关法规,优化海洋管理体制,壮大海洋执法掌控力度,普及和提升海洋观和海权意识,以重点保护海洋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5]海洋产业是海南最具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是海南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完善海南省涉海的地方法规,既是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落实海洋强省战略最为有效的法制保障,也是海南实现从海洋大省到海洋强省的法制保障。


  二、建议制定并出台《关于推动和促进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定》


  在涉及海南重大发展机制问题上,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出台了诸多文件,充分发挥了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在重大事项中的决策性作用,彰显了权威性、效力性。诸如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先后出台的涉及加快老区民族地区建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推进海南省审判方式改革、加强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行为、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加强全省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法制宣传教育、加强信用建设、处置海南经济特区缓建工程、完善省直管县市管理体制、农垦管理体制改革、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等产业园区暂时变通实施部分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审批等16项专项决议或决定。这些决议或决定作为权威性规范文件,对解决海南省发展中存在的重大实际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如海南省第三届人大常委会2003年通过的《关于加快处置海南经济特区停缓建工程的决定》,为化解困扰海南经济特区多年的“半拉子”工程問题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据,从而快速处置了海南停缓建工程,盘活了房地产滞留的呆资产,促使海南房地产逐渐走向了良性化发展轨道。再如海南省第四届人大常委会2009年通过的《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启动和助推了海南省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及时理顺了政府管理与农垦企业市场化的关系,既化解了困扰农垦企业发展多年的管理体制障碍,又极大地盘活了海南农垦的优质资产。海南省第四届人大常委会2012年5月通过的《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全面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决议》,为正在进行的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了诸多方面的法律依据,从而加速了全面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步伐。当下,海南省正在全面实施海洋强省战略,致力于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并将其放在全省发展大局的突出位置。


  发展海洋经济,已是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路径之一。海南海洋强省建设重在全面推进和发展海洋经济,尤其是提升和做强海南海洋产业。南海战略区位独特,资源丰富,这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充分的保障。然而,海南省的海洋经济较为薄弱,海洋经济总量、质量与海洋资源大省地位区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表明海南发展海洋经济仍具有巨大的潜力。从海南建省并获授权管辖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到2005年的《海洋经济决定》、2013年的《海洋强省决定》及2016年的海南省“十三五规划”,都足以表明海南省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心和推进力度的进一步增强,发展思路和路径越来越清晰,全面促进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已水到渠成。因此,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并出台《关于推动和促进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定》已具备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依据和主要发展思路、内容等条件。所以,海南省应从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利用海南经济特区立法权和地方立法权优势,顺应海南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之大好形势,适时制定并出台《关于推动和促进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定》。


  三、建议制定并出台《海南省海洋经济促进发展条例》


  进一步完善促进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关键在于如何结合海南省所辖海域的实际情况,重点制定具体激励措施和构建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因此,建议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尽快制定并出台《海南省海洋经济促进发展条例》(以下简称《发展条例》),为建设海洋强省和全面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制保障。制定并出台《发展条例》的目的在于通过确认海南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形成海南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法规体系,规划海南省海洋产业结构布局,构建海南省发展海洋经济的促进机制,规范海洋经济发展的激励措施,完善发展海洋经济的相关配套制度等。


  《发展条例》不仅要体现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定位及其指导思想,而且要彰显海南省发展海洋经济的特色,调整海洋产业发展的结构,构建鼓励大胆创新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形成发展海洋产业的新业态,从而壮大海南省海洋旅游、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装备制造等海洋新兴产业。“一个提升两个增强”应是《发展条例》所要体现的海南省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发展条例》应着重体现如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明确海南省发展海洋经济的定位并制定发展规划。海南的海洋强省战略是落实我国维护南海权益的重大战略举措,海南实施海洋强省战略,急需加快开发南海资源的步伐。首先,加快建设和做大做强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注重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确保海南实现绿色崛起,全面提升和发挥海南在我国掌控南海局势中的影响能力。其次,强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是建设海洋强省最为核心的任务和根本要求,也是《发展条例》给予海洋强省的法律定位。不仅如此,还要进一步明确海洋经济在海洋强省战略中的作用。《海洋强省决定》已明确海洋经济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心由陆地逐步转向海洋,缓解海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拓展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尤其强调优化和调整海洋经济结构,重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大海洋经济总量,提升海洋经济质量,确保海南省走绿色崛起的必由之路,[6]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海洋经济发展方向上,必须充分发挥南海海洋资源特色优势,统筹陆海资源,强化三沙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建设,拓宽海洋发展空间,构建体现南海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增强海洋服务能力,提升海洋科技水平,挖掘海洋文化。因此,海南省发展海洋经济,并不是孤立地为经济发展而发展,而是通过发展海洋经济,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产业链及其相关服务业,由此带动其他与海洋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业、港口工业及临港经济、南海油气开采服务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现代海洋科技研发等相关领域的发展。


  二是形成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及其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在海洋强省战略下,规范海洋经济发展纲要和科学布局海洋产业结构,应成为《发展条例》的基本内容之一。尽管海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已有海洋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然而,该纲要不同于海南省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其在产业定位,发展规划,产业结构体系、内容、具体要求及其实施保障效力等方面与《发展条例》有着很大不同。海南省“十三五”规划侧重于规划内容的指导和一般内容的引导及要求,缺乏具体权利和义务性规定。而《发展条例》除了应具体规定和明确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产业结构布局等指导思想、原则、内容及其要求外,还应明确具体的权利、义务、责任及其相关保障机制等,其法规的规范性、机制性、效应性、强制性和保障性是海南省“十三五”规划等规范性文件所不完全具有或不完全具备的。在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布局上,《发展条例》可以将《海洋强省决定》所提到的“一环四带三区三岛群”①海洋开发空间布局吸纳进来,使之形成更为有效的规划布局。同时,还可鼓励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深海产业、海洋现代服务业、海洋信息产业,鼓励推进和促进临港工业升级,通过扶持和鼓励措施做大做强以洋浦、东方为中心的临港油气化工基地,并将现代海洋渔业、水海产品深加工、船舶修造、海洋运输、滨海旅游等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三是建立促进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并出台配套措施。促进海洋经济发展,需要有一系列助推海洋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配套措施、优惠政策和扶持方案等,如制定發展海洋经济优惠政策,从而在构建海洋产业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机制、制定与海洋经济密切相关的高新尖海洋技术研究开发激励措施等方面加快发展。在配套制度措施上,吸收和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外商资本介入,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新产业,形成新业态。在区域上,应建立鼓励扶持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沿基地,规划发展建设海洋经济产业镇,助推海洋经济产业链延伸发展。《发展条例》的着眼点在于建立健全海洋经济发展激励机制并持续推进南海海洋资源开发,出台鼓励发展海南省海洋经济产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7]鼓励发展和筹划海南海洋经济新实体,积极推动海南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四是加快形成海南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还处于欠发达状态,特别是南海海洋经济发展相对较为滞后,因此,促进南海海洋经济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并建立激励机制,海南省也一直在积极尝试出台鼓励海南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激励机制。如2013年2月,海南省专门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8]目的是加快三沙市建设和南海开发、落实海洋强省的战略部署,加强沿海区域和海岛金融综合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金融、民生金融、离岸金融和消费金融发展,加快形成海南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服务体系。《发展条例》应注重拓宽融资渠道,加快金融创新,加强沿海区域和海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金融改革,优化金融支持海洋经济的政策环境,以提升金融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水平。


  五是制定促进海南省海洋经济产业协调发展的保障性措施。发展海南海洋经济,涉及海洋经济产业系统性和协调性问题,因此,与许多产业发展相关联。《发展条例》不仅要构建海南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激励机制,还要构建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的一系列机制,如海洋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海洋产业交流对话平台机制、海洋技术研发服务机制、与海洋经济密切相关的创新金融服务业和海洋文化产业培育及其发展机制,这些相关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将决定和影响到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发展条例》对此相关内容应作出相应的保障性规定,以确保海南海洋经济的有效协同发展。


  六是明确海南省海洋经济产业国际合作及其国际化发展的相关内容。南海是海南发展海洋经济最为重要的海域,决定了海南发展海洋经济与国内临海省份发展海洋经济有所不同,这既向海南发展深海和远海海洋经济、发展海洋高新技术提出了挑战,也为海南海洋经济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机遇。目前的海南海洋经济发展规模小、起步慢、技术含量低,未能形成较好的海洋产业链。因此,《发展条例》应立足以国际化发展海洋经济为新视角,制定海南发展海洋经济的国际化目标,明确海南海洋经济产业的发展方向,并确定海南海洋经济产业市场化与国际化的指导思想、措施等。


  实施海洋强省战略,发展海南海洋经济产业,是实施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目标之一。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应充分发挥和运用海南地方立法和经济特区立法权优势,制定并出台《关于推动和促进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定》和《海南省海洋经济促进发展条例》,努力构建促进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和促进我国南海开发建设与保护的协调、管理保障机制,从而全面推进海南海洋强省战略的实施。


  作者:刘云亮

  第2篇:海洋经济奠定强国发展基石


  自古以来人类海陆相兼的生存环境,决定了我们与浩瀚的大海密不可分。从饭桌上用来调味的海盐,市场里美味的海鱼,到海上航行的万吨巨轮以及海底珍贵的石油矿产等,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各种与之相关联的活动,统称为海洋经济。


  回顾海洋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世界史上的强国实际上都是海洋经济强国。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等国家纷纷从发展海洋经济中获取了巨大利益。海洋强国彼此间的海上较量,也与海洋经济发展实力的强弱密切相关。海洋经济奠定了强国发展的基石,海洋发展成就了强国的宏图霸业。


  海洋经济是古老的产业经济。我国古代海洋经济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夏、商、周时期,就建立了“鱼盐之利,舟楫之便”为核心的海洋经济。西周时期,山东和浙江沿海居民开始了航海活动。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地图测绘技术和指南针就广泛应用在航海中。唐代中后期还专门设立了管理海外航运贸易的机构,胶州、广州等地成为名噪中外的贸易港口。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遍及东南亚、南亚、阿拉伯湾与波斯湾沿岸,甚至伸展至红海与东非海岸,形成了直接沟通亚非两大洲长达万余海里的远洋航线。明初的郑和下西洋,代表了当时人类最先进的海上交通和海上贸易,极大地促进了中外交流,加快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古代世界其他各国海洋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公元8世纪,腓尼基人及希腊人已经把贸易、战争的范围扩大到地中海和地中海之外的地区。欧洲15世纪兴起的大航海,实现了地理大发现,更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海洋经济又是年轻的现代产业经济。18世纪下半叶,西方工业革命促进了近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的全球海洋调查和探险活动陆续展开。进入20世纪,电子技术得到长足发展,与海洋调查和开发密切相关的深潜技术、造船技术、仪器设备技术和导航定位技术,以及航海保障技术等陆续运用到海洋开发利用上。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人类完成了对传统海洋经济的突破,以海洋油气开发利用为标志的现代海洋经济架构得以建立。发达国家的海洋意识普遍增强,把海洋开发作为国家战略加以实施,形成一系列新的海洋观。海洋开发方式也逐步向现代综合开发转变,向专属经济区、公海推进,向精深加工领域拓展。


  按照海洋空间区域,海洋经济包括海岸带经济、海岛经济、大陆架及专属区经济,以及包括公海、国际海底区域与极地经济的大洋经济。海洋经济具有不同于陆地经济的显著特点。首先,海洋经济具有公有性和流动性。海洋有史以来就是人类所共有的资源,海洋的公海部分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海水和海上运输是流动的,某些资源和经济能力,也随海水的流动和海上运输而不断变换着位置。其次,海洋经济不仅具有综合性,还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和高科技性。海洋资源广泛分布于海洋表面、海洋水体、海底和滨海,其开发需要多学科、多行业的广泛合作。人类开发海洋资源活动在相当大程度上受海洋自然条件的限制,这决定了海洋资源的开发难度大,需要大量资金和高新科学技术。再就是,海洋经济具有国际性。现代海洋开发工程量大,常常不仅同时涉及几个国家的利益,而且需要资金数量巨大,技术难度大,客观上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与联合行动。


  新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已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发利用海洋已成为当今人类获取新资源、扩大生存空间、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目前,世界海洋经济已形成了以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跨入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海陆一体化的发展阶段。近年来,世界海洋经济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区域集团化逐步加强。各国实行政府主导,更加注重科技管理,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加速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同时加强普及海洋教育,培养海洋科技人才。


  我国近代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严重制约了海洋经济的自主和平稳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地区全部沦陷,海洋运输事业几乎全部夭折,使我国近代的海洋经济遭遇了空前的劫难。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海洋经济的开发,逐步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实施综合管理。“建设海洋经济强国实施纲要”计划提出,到2020年海洋经济总产值要达到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8%以上,2030年达到25%,真正跨入到世界海洋经济强国的行列。


  目前,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海洋经济还存在着传统海洋产业占主导地位、科技含量低、海洋资源开发过度、海洋污染加剧和基础配套服务设施落后等问题。未来我国的海洋经济将大力扶持海上油气、海洋生物药物、海洋工程、海洋新能源、海洋装备等新兴海洋产业。推进科技兴海战略,聚焦海洋科技关键技术领域,重点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运用。通过健全综合管理体制,形成海洋行政管理、海洋行政执法、海洋科技、海洋服务等体系化工作的协调发展机制。同时确立科学发展理念,注重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建立良性的海洋生态系统。


  作者:万春荣

  第3篇:福清市发展海洋经济的若干思考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纪,全世界都掀起了一场以发展海洋经济为标志的“蓝色革命”。我国也很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指出:“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也在于江海。”福清市海洋资源丰富,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大力支持下,福清市海洋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些因素。如何使福清市从“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转变,已经成为当前福清亟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福清市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


  福清市海洋经济的发展具备良好的条件。一方面,福清市的海洋自然资源丰富;另一方面,福清市还有着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这些都构成了福清市发展海洋经济的较大优势。


  11海洋自然资源丰富


  福清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与平潭隔海相望,管辖的海域面积达911km2,约占福建省海域面积的1/10,海洋自然资源丰富。福清市海岸线绵长且曲折,总长达408km;港湾资源丰富,北有福清湾,南有兴化湾,其中,兴化湾是福建省最大的港湾。在优良港口方面,以江阴港为例,江阴港水深港阔,全年不冻不淤,还天然避风,是到目前为止全国少有、福建最佳的深水良港。同时,福清市的海洋矿产能源等资源丰富,以盐矿为例,福清市滩涂面积较大,海水含盐量较高,盛产海盐。在能源方面,福清市海洋风能、波浪能、潮汐能等能源资源丰富,这些能源是环保又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开发潜力巨大。另外,福清的广大滩涂上,还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种类,海洋生物资源也非常丰富。


  12海洋文化资源独特


  除了拥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外,福清市还有着独特的海洋文化,包括“海丝文化”、闽商文化等。“海丝文化”是福清市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重要延伸,在中国的海外贸易中拥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福建师范大学欧潭生教授认为,由于唐朝的甘棠港实际位于福州,因此,福州才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真正起点。这对于福清市,包括整个福州市发展海洋经济,特别是海洋文化产业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文化优势。另外,闽商文化也是福清市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闽商与晋商、徽商齐名,自古以来,福清就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往密切。《福清市志》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福清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新移民有86万人,基本遍布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与地区,他们为世界的交流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可见,闽商文化也是未来福清市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文化资源优势。


  2福清市发展海洋经济取得的成效


  近几年,福清市响应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号召,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成效颇丰。


  21临港工业发展迅速


  临港工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福清市海洋经济的发展。以江阴经济开发区为例[1-2],凭借着深水良港的天然优势及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江阴经济开发区吸引了大批央企、民企与外企布局落地,临港工业发展得风生水起。据统计,2015年1—10月,江阴工业集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了百亿,形成了集港口运输与现代物流产业、化工新材料产业、医药产业、电力能源产业与循环经济五大产业综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开发区内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其中,临港工业主要集中在江阴的南部、东部与西部。江阴南部为港口物流区,目前江阴港区年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超过了100万标准箱,;东部是大型装备制造区,已经形成了以江阴国电为龙头的电力能源产业,未来还可能形成汽车玻璃集聚区与国际汽车园区;西部为化工新材料专区,也是目前江阴经济开发区的重点建设项目,这里落地了5个大型项目,总投资高达550亿元,千亿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崛起。


  22渔业经济稳步发展


  福清市发展渔业的区位优势明显,传统渔业经济在福清的海洋经济总量中占据了较大比重。近几年,福清市通过加快渔港建设,渔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目前,福清市渔业村共66个,约有8000名渔民直接从事渔业捕捞生产,海洋作业机动船达2386艘[3]。在渔港建设方面,福清已建成二级渔港1个、三级渔港10个、避风锚地39个。在渔业生产方面,福清市已形成了水产养殖与加工并举的格局。2014年福清市水产品生产总量超40万t,总产值将近80亿元,位列福州第二;水产品加工量2561万t,实现产值8850亿元,超过福州市总加工值的1/3,出口创汇高达42亿美元,渔业产值约占大农业比重的54%。2014年福清全市共有33家规模以上水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其中,有17家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有5家企业入选福建省海洋产业龙头企业,4家企业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本土特色水产品“嘉儒蛤”获批准实施国际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福清市渔业经济的稳步发展是福清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效之一。


  23园区建设有序推进


  2012年,福州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推动“海上福州”建设,决定在福清市东南部、兴化湾北岸建设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以下简称“蓝园”)。“蓝园”总规划面积为65km2,规划重点发展临海装备制造产业,培育发展海洋生物产业及配套发展海洋服务业。“蓝园”是目前福州市唯一一个发展海洋经济的专业园区,该项目自启动以来,就受到各方的关注与支持。目前,“蓝园”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有序推进:市政道路中的入园主干道蓝色大道已基本建成,安置房一期工程已进入封顶阶段,480hm2的填方工程已基本完成,其他建设也正按计划进行。“蓝园”作为福清市发展海洋经济的专业园区,为福清市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有利于促进临海产业的集聚落地、加强与平潭临海产业的合作、承接台湾临海产业转移等。“蓝園”建设的有序推进标志着福清市即将进入蓝色经济的大发展时期。


  3制约福清市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虽然福清市的海洋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已取得不少成效,但发展海洋经济仍然存在不足之处,这制约着福清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转变。


  31海洋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目前,福清市的海洋经济主要以传统的渔业经济、港口经济与海洋旅游经济为主。其中,福清市海洋经济中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第二产业特别是海洋矿产业与海水综合利益业所占比重却较小,而海洋油气业甚至还未实现零的突破;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以传统渔业为主,而新兴产业所占比重则较小。以海洋文化产业为例,福清市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薄弱,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规模经营与专业经营。福清市的休闲渔业发展也不充分。福清市休闲渔业在渔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很小,休闲渔业发展规模小、实力弱,没有专门的品牌与经营模式等,与国内其他沿海省份如山东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另外,虽然福清市港口经济发展很快,但仍滞后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如与浙江的洋山深水港相比,福清市的大型集装箱港建设还有待加强。可见,福清市在海洋产业结构方面仍有不少欠账,海洋产业结构的不均衡阻碍了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2海洋科技贡献率较低


  纵观世界上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英、法、日,其海洋科技贡献率已超过80%,而福建省的海洋科技贡献率还不到60%。从国内来看,福建省的海洋教育特别是在海洋基础教育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但高层次的海洋教育却相对薄弱,并逐渐落后于其他海洋大省,如浙江、广东、山东等地都已建立起完整的海洋大学,而福建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所专门的海洋大学,海洋相关专业较少,缺乏发展海洋经济的相关专业人才,更缺乏海洋高新技术[4-5]。另外,海洋科研与开发运用联系不够紧密甚至相互脱节,也是福清海洋科技贡献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海洋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得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相分离。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矿产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离不开强大科技力量的支撑,而福清的科技力量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福清海洋渔业生产手段相对落后,机械化程度较低,经济效益总体不高,从而制约了福清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3海洋开发与保护出现失衡


  城镇化与临海工业建设的加快推进,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等污染物,而污水和垃圾等处理设施没得到及时更新与完善,使得污染物不可避免地被排入大海。加上海运过程中,泄露事故难以避免,使得海洋污染愈发严重。例如,目前江阴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污水能力大概是4万t,但与不断加快的临港工业建设产生的污染物或废弃物相比,这种水平显然是不够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虽然福清市大部分海域都禁止开采海砂,但非法采砂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不仅破坏了海洋环境,而且还使得渔业安全生产隐患重重。可见,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失衡,这给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


  4推动福清市建成“海洋强市”的对策思考


  41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411提升发展海洋渔业福清市应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渔业经济结构,以重点发展现代渔业为目标,做大做强休闲渔业,推动渔业经济向科技型、质量型转变[6-7]。可以说,休闲渔业是当前福清市理想的海洋产业之一,福清应该借鉴国内外如美国、日本、我国山东长岛休闲渔业发展的经验,重视休闲渔业的发展,在休闲渔业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做大做强,做出品牌。


  412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福清市应以生物医药、可再生能源、工程装备等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为重点,推动海洋新兴产业成为海洋产业的主体。目前,福清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应致力于将“新大泽螺旋藻有限公司”打造成福清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龙头企业,吸引、培育中小生物医药企业落户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实现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发展,带动福清市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13重视发展海洋服务业福清市应加快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滨海旅游业、港口物流业等,推动海洋服务业向大规模、大品牌方向发展,为福清市海洋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福清市海洋文化资源丰富,应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突出福清市海洋文化产业特色,培育相关龙头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树立特色海洋文化品牌等。


  42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海洋科学技术体系的支撑,福清市必须转变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方式,从单纯依靠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向依靠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转变,以高的海洋科技贡献率创造海洋经济优势。


  421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福清应加强对现有海洋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力度,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利用“6·18”项目成果交易会,提升福清市产学研对接的能力,推动海洋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继续推动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建设,努力将“蓝园”打造成福建海峡的“蓝色硅谷”;鼓励、支持涉海企业进行技术自主创新或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创新。


  422加强海洋人才队伍建设福清应加强与厦门大學、福州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等涉海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这些机构的科技与教育资源,重视海洋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精尖人才的培养与提升;制定优惠人才引进政策,重视海洋专业优秀人才,包括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的引进,充实海洋人才队伍,构建良好的海洋人才支撑体系。


  42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海洋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由于海洋科技研发周期长、投资风险高,难以吸引大量连续资金,因此福清市海洋科技的研发受阻。福清必须加大对海洋科研资金的投入力度,如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海洋关键技术的攻关,对于涉海企业自主研发海洋科技或与海洋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技术创新的,给予税收优惠或减免等。


  43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福清市在走向海洋强市的路上,还必须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积极构建海洋生态安全体系。


  431科学规划岸线与海域的使用福清应提高岸线与海域资源的利用效率,坚决否决不符合功能规划的用海项目,鼓励围填海向湾外拓展,坚持“深水深用”,争取“浅水深用”等。例如,在福清湾重点走生态路线,充分利用福清湾优越的海洋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将福清湾建成环境优美的海洋经济带,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432构建协作保护海洋环境的新体制福清要建立起完备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让政府与企业均参与到自觉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对涉海部门,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推动多个涉海部门联动防灾减灾机制的实现,提高海洋综合执法力度等;对用海企业与地区,鼓励、引导其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尽量避免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在这方面,福清市江阴经济开发区循环产业链式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与推广。


  433提升公众保护海洋的意识福清应学习国内外优秀经验,致力于提升公众保护海洋的意识。如应加大对青少年海洋知识的教育力度,“认识海洋、保护海洋,从娃娃抓起”,增强其海洋保护意识与保护观念;做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宣传的公益广告并广泛传播,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宣传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人们科学开发利用海洋的意识等。


  作者:杨婷

  第4篇:打造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月21日,按照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两会”的部署要求,省政府在湛江市召开粤东西北(西片)振兴发展工作现场办公会,与湛江、茂名、阳江、云浮四市现场对接,协调解决制约四市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四市振兴发展清障搭台。省长马兴瑞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阳江、湛江、茂名、云浮市汇报了需要省政府支持协调的具体事项。省政府分管领导、省有关单位负责人逐一作出积极回应,提出解决措施。


  马兴瑞强调,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确保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性战略。省委书记胡春华同志去年7月在粤西地区调研时强调,要落实好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部署,不断提升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突出问题导向,打造真正为基层服务、解决实际问题的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激发各市工作积极性,共同推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


  要树立系统工程思维,着重解决好制约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等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省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履行职责,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更好地激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動力。四市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突出区域发展优势和特色,努力为全省发展作更大贡献。要充分利用优质海洋资源,加快发展海洋产业、临港工业、滨海旅游业,加快建设湛茂阳临港经济带,打造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大力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与珠三角、西南沿海对接顺畅、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大力发展民生事业,补齐民生短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省领导徐少华、林少春、许瑞生、邓海光、何忠友、蓝佛安、袁宝成出席会议。


  第5篇: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探讨


  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


  1.1海洋


  海洋指的是地表由陆地分隔成并且相互连通的广大水域,它占地球表面积的30%以上,约3.6亿km2。海洋中含水量占地球上总水量97%,其中可用于人类饮用占2%。地球主要有5个大洋,它们分别是北冰洋、南冰洋、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目前为止,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十分有限,已探索的海洋只有5%,还有95%的海洋是未知的。


  1.2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级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即人们对海洋中各类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生产活动和与之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如海洋捕捞业、海洋油气业、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运输业、海洋旅游业等。


  1.3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时候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需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在對海洋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地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使海洋资源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求,使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2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2.1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海洋可以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大量资源,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保护,人类文明正在以全新姿态向海洋发展,国际间以海洋为中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包括以尖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竞争。目前海洋领域的产业主要分为海洋渔业、海洋能源工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运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的海洋产业实现了从劳动力资源粗放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的转型发展,对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今后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2.2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这个新形势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并制定了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战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洋经济产业的影响力不断向各个领域延伸,表现出了迅速增长的态势,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其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海洋经济的区域性变得显著,区域布局逐渐形成。目前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为中心的海洋经济区迅速发展,同时,沿海各综合经济区发挥各自区域比较优势,已基本形成以辽宁沿海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经济特区为中心构成的海洋产业经济带,海洋产业在我国沿海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海洋经济现阶段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但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仍制约着我国海洋经济健康稳步发展。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十分明显,同时,我国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对海洋开发利用的层次不断拓展。废弃物排放过多、海洋资源消耗过多的粗放型海洋经济会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和对海洋资源的大量浪费,造成并加剧海洋经济及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的矛盾,影响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妥善处理好海洋经济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3对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


  3.1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分析


  从渔业资源的特性看渔业资源属于可再生生物资源。鱼类通过自身不断的生长、繁殖,实现自我更新,使种群数量维持在在一定范围内。但要实现永续利用必须要实行适度的捕捞。如果捕捞不当,严重超过自我更新的速度,将会严重破坏渔业资源。


  目前我国海洋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面临着海洋渔业环境破坏严重、海洋渔业资源骤减、海洋水产品安全性降低等一系列问题。这其中,最为严重的表现为:最近几年,不少地方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赤潮,对海洋生物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也对我国海洋渔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黄渤海区由于缺少饵料性鱼类,使经济性海洋鱼类生长缓慢。对海洋鱼类生产量造成一定影响,导致鱼群数量减少,严重影响着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2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分析


  随着我国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海洋污染主要来自海洋的污染、船舶油污的污染、陆源污染物污染。海洋是所有污染物质的最终积聚地,而海洋本身强大的自净能力也使它成为污染物的天然处理场所,海水的流动和海洋生物、化学、物理过程的作用,污染物通过稀释、氧化、还原等一系列反应被分解为无害物质,但是这种洁净的能力不是无限的,一旦进入海洋的污染物质数量和速度超过了海洋自净的能力,海洋就会被污染,海水水质必然受到破坏。


  4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分析


  4.1舟山的海洋区位优势


  舟山市在舟山群岛上,具有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处于杭州湾外缘,面朝太平洋,海域辽阔,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离上海、杭州和宁波等大中城市较近,是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重要海上门户。舟山还具有非常丰富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与港口资源为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舟山拥有全国最大的渔场,渔业年产量居浙江省第一位,约有120万t,种类也非常丰富,约有500多种。舟山还拥有2447.87km的港口岸线,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港口岸线水深在10m以上。


  4.2舟山的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海洋经济在舟山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目前,舟山的海洋经济正在由“涉渔型小产业”向“临港型大产业”的转变,初步形成水产加工、船舶机械制造等临港工业为主体的产业链、海洋生物和海洋旅游等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但是,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一些问题,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舟山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3制约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在舟山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制约着舟山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主要有两个问题制约着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一是海洋生物资源日趋枯竭。对鱼群的过度捕捞大大超出了鱼群的繁殖速度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很多鱼群的退化现象严重,难以形成大规模的鱼汛,很多被破坏的海洋生物资源难以恢复,海洋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二是海水污染严重。由于工业排放得不到有效处理、海洋资源过度开发、油污无法得到及时清除等原因,海水污染影响着舟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舟山的产业结构也存在着一定问题,第一產业占有的比重过高,二、三产业的相对薄弱。舟山渔业较发达,但是第二产业主要是传统船舶工业,附加值不高,结构单一,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开发、海水生物等高新产业的比重较低,产值不高。第三产业中的对外贸易、港口物流和海洋旅游等还需进一步完善。


  5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5.1产业方面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建立,需要以新兴产业为发展核心,这是促进海洋经济升级的关键。为了实现海洋经济和社会全面对接,一定要以协调发展为目标,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发展高效率、低消耗的海洋新兴产业,对于舟山来说十分重要,可以开拓海洋相关设备制造业、服务业等等。比如,水下检修系统、海洋防污系统、海洋电子技术等等。这些都是和海洋产业开发有关的新兴产业,能够从新的角度来拓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空间,为海洋地质、海洋信息、海洋药物等等领域的需求提供新的技术经济增长点,建立系统化海洋结构,完成高效益技术的升级,实现海洋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5.2资源方面


  渔业捕捞行业的管理需要从强度方面进行严格控制,渔业资源保护与修复要共同维护、同步推进。舟山渔业经济的发展核心要从“拼资源”转移到“拼技术”。从这个角度来说,海洋资源产业技术含量的提升,就意味着海洋产业发展的可升级空间扩大。对于非资源型海洋产业的发展,也要用可持续观点来维护产业发展。舟山海洋产业需要根据新的渔业技术升级来寻找现代“绿色渔业化”的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积极发展科技含量更高的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捕捞渔业更要向着保护近海资源方向发展,通过远洋渔业、外海渔业来提高产品的隐性附加价值,促进海洋渔业效益型的转变。


  5.3环境方面


  产业结构调整要以产业升级转型为契机,根据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来完成低污染、低消耗的产业链建设,在推广高新技术应用的同时,用清洁生产示范工程来强化海洋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方式。在大力发展海洋环保产业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来提高企业对污水、废气的处理能力,将污染物排放压缩到最低程度。在进行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建设时,需要根据海洋防灾减灾应急响应系统能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实现海洋经济的健康、安全、全面发展。舟山市组织的“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就是将河口、海湾为治理重点,以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作为目标,利用新技术对滩涂等等海洋环境进行保护与合理开发。着重开发无居民海岛的海岸沿线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速度能够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这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者:李崇斌

  第6篇:泉州海洋经济发展对公共服务的影响


  泉州是重要的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泉州市港口条件较好,海洋资源的丰富为其地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支撑。在泉州海洋经济的发展的同时,该城市的公共服务建设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本文以泉州海洋经济发展对于公共服务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针对泉州海洋经济的发展优势、泉州海洋经济的持续性发展策略和泉州海洋经济发展对公共服务的影响三个方面内容展开合理论述。


  泉州海洋经济公共服务持续性影响


  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对于空间资源的利用,海洋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竞争实力的提升。泉州海洋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涉及到空间资源的管理,还涉及到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到社会公共服务的支撑问题。对于泉州市经济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而言,海洋经济发展能够对公共服务建设起到基础性支撑作用,所以把握泉州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性,寻求其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对策,对于公共服务的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泉州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


  (1)悠久的历史文化


  自古以来泉州海洋经济发展都占据重要的位置,泉州一直保持着较为密切的海上贸易联系,在与日本、印尼、印度之间有贸易往来。泉州被看做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因此泉州还用文化性格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呈现着较为繁荣的贸易景象。早在宋元时期,泉州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海洋文化发展的中心区域。在泉州有很多文化保护单位,其中文物保护单位就有400多处,海丝文化和宗教文化、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人文景观为其发展创造了历史文化条件。


  (2)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泉州海洋经济之所以发展迅速,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泉州是福建省经济发展核心地带,其处于闽南金三角经济圈,接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有较为著名的侨乡、沿海经济开发区。泉州素有“东方第一大港”的称呼,深水泊位有120多个,湄洲湾南岸深水岸线有10.5公里,可以建造30万顿以上的泊船巨港。在港口数量上有20个,沿海岛礁有208个,岛屿岸线长度72公里,开发利用具有充足条件。泉州海洋经济是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开发的地带,是福建省打造强省的前沿阵地。


  (3)丰富的海洋资源


  泉州海洋资源极为丰富,由于其海域面积较广,非常有利于渔业的发展,渔业资源丰富。渔场面积有5060平方千米,遍布了闽中和闽南的渔场。泉州海洋资源丰富,生物资源丰富,有盐、贝类、藻类、鱼虾等资源超过600种,能够极大的满足市场对于海洋产品的需求量。泉州矿产资源也極为丰富,泉州滨海具有非金属矿产的总数量就达到了26亿,其中包含了硅砂、花岗岩、石英砂等矿产资源,在经济价值上超过550亿元。由此可见,泉州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其必然性。


  泉州海洋经济持续性发展策略


  (1)构建泉州海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泉州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政策和机制上的保障,在泉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提升其经济发展的活性,通过政策上的倾斜,对于海洋高新技术园区、重点产业基地和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对于具有高投入、风险大、开发周期较长的项目内容,国家在税收支持上要予以政策上的支持。泉州海洋经济发展要加强合作机制的构建,通过增加海峡两岸的合作,推动海洋产业的升级,实现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以经验交流和探索创新实现泉州海洋经济发展的新飞跃。


  (2)促进海陆经济综合发展


  泉州海洋经济的发展要保持和陆地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实现,以综合性发展来弥补海洋经济在三大产业发展上支撑上的不足。泉州还用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准确定位,对于自身发展的优势进行集中整合,以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环境优势的整合,形成系统性的开发战略,最大程度上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3)创新海洋高新技术研发


  泉州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依托高新技术水平的提升,通过技术的运用实现对海洋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泉州海洋经济的发展对于资源的消耗要保持其合理性,在海洋技术运用上要重视对于海洋生物品种的培育,实现对海洋产品的深加工,通过提取海洋活性物质实现现代制药技术的发展。海洋资源的开发要保持在资源科承受范围内,高新技术的研发是为了更好的协调和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实现对海洋经济的整体协调,构建较为完整、可持续性发展的海洋经济体系。


  泉州海洋经济发展对公共服务的影响


  泉州海洋经济的基础设计能够满足海洋公共服务建设的需求,因而泉州海洋经济的发展要发挥其公共服务的作用。泉州实施“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泉州”的发展战略之后,泉州海洋基础设计的实现要求就越来越高,这一高标准对于港口建设的水平的提升有较大帮助。对于海洋公共服务建设的基础环境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重点推进泉州海洋公共服务交通运输环境的设计,通过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形成最为便捷高效的通道条件。


  对于海洋经济安全和环境建设方面内容要有重点关注,形成预警机制,降低突发事件和灾害出现发生的可能性。建立海上搜救应急机制、防台风、防港溢油机制等。通过发挥“数字海洋”平台的优势性,实现海域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保持持续的公共服务安全的关注。对于泉州海洋经济的发展要形成制度、机制的综合性管理,通过加大海洋执法力度,为公共服务的有序进行提供重要的保障,实现泉州海洋经济的长远发展。


  总之,泉州海洋经济的发展保持和公共服务建设较为密切的联系,以海洋公共服务的实现为泉州经济、社会的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


  作者简介:陈芳平

上一篇: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模式初探本科论文(共4篇)

下一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影响分析论文(共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