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贫困山村变成新农村典范的调查统计报告

发布时间:2015-07-16 09:51

 一、背景与概况
  楼纳村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顶效镇东南面,是一个布依族聚居民族村,原属国家二类贫困村。全村国土面积42.6平方公里,辖19个村民小组,2011年,该村共有村民1331户,人口4999人,其中布依族占全村总人口的72.4%。
  从2008年起,宁波市开始帮扶楼纳村。当时的楼纳村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生产方式粗放,基础设施落后,种植结构单一,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村民的收入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2007年的人均纯收入仅2700元,大多数村民的生活水平一直挣扎在温饱线上下,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不少村民一开春就断粮,需要依靠政府的救济度日。二是村容村貌和居住条件极差。到处是坑洼不平的泥巴路,垃圾遍地,苍蝇乱飞,污水横流,卫生状况极差,村民房屋破旧,危房率高,广大村民的生活十分艰难。三是村寨管理滞后,乡风低俗,封建迷信、赌博、吵架斗殴、上访等时常发生,村民都对家乡发展抱着悲观和失望的态度,很多人为了逃避现实纷纷外出打工。
  二、做法与成效
  宁波市对口帮扶楼纳村以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对村情进行了详细调研,与当地政府和楼纳村积极对接、密切配合,共同确定了楼纳村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一好三新”的建设发展目标,即:以危房改造为突破口,建设好班子、打造新村庄、发展新产业、营造新风尚。突破口和目标确定之后,宁波市率先安排对楼纳的帮扶项目,截止2012年,先后投入资金达400万元。地方政府与宁波市积极联动,千方百计整合各类资金,积极跟进,双方共投入的资金2000余万元,楼纳村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并快速推进。
  (一)建设好班子
  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宁波市、当地政府狠抓村“两委”建设,与楼纳村一道在五个方面着力。一是建立健全村级规章制度。在宁波市和地方政府的帮助和引导下,楼纳村修订完善了村“两委”工作制度、村级决策制度、村干部管理制度、村干部监督制度、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村级规章制度,并修改完善了村规民约,使村中的一切事务有章可循。二是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采取集中学习、远程教育的方式、组织村干部到宁波参观培训等形式,努力提高村干部的思想素质、领导素质和协调能力,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提升带头致富、带动致富的“双带”能力。三是帮助村“两委”理清思路。确立了“夯实一个基础(基础设施),优化两个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培育三大产业(种植、乡村旅游、养殖),实现一个目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发展思路。四是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了村民议事规则、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民主制度,构建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共同协商、反复酝酿、相互监督的民主决策机制。五是抓绩效考核。对村“两委”实行目标绩效考核,实行坐班制、签到制、考勤制,有效地提高了村干部的责任意识。六是建立便民利民服务站,力求做到“干部服务到位,群众办事不出村。”
  通过班子建设,村“两委”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大大提高,成为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和战斗堡垒。楼纳村党支部先后被黔西南州委、顶效开发区党工委、顶效镇党委评为“优秀党支部”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好村”党支部。
  (二)打造新村庄
  实施一批带动力强的项目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宁波市通过深入调研,决定把改善村基础设施作为首要任务,把民居改造作为突破口。在项目安排上,按照“办群众急需的事、解群众急需的难”的原则确定了一大批项目,形成了“项目按照群众需要定、资金跟着项目走”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等一整套做法。为了弥补民居改造工程的资金不足,甬黔双方密切配合,采取了“三个一点”,即“帮扶投资一点、政府补助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的方式,积极筹措资金,有效地解决了资金困难。从2008年开始,宁波市按照确定的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全面推进了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宁波市投入帮扶资金40万元,改造民居30户,改造桥1座,硬化道路800米;2010年,宁波市投入帮扶资金35万元,改造民居40户;2011年投入帮扶资金40万元,改造民居50户,整治村级街道700米;2012年,投入100余万元,主要用于后寨民居改造、排污沟建设以及2个特色民族寨门建设。此间,宁波市还引介宁波籍企业家陈柏支先生资助20万元改造哪叠小学教学楼1栋、宁波籍企业家朱英龙先生资助30万元新修楼纳中学学生住宿楼1栋。在宁波的帮扶资金带动下,地方政府加大了对楼纳村建设的投入。2008至2012年间,楼纳村共改造民居260户,油(硬)化村级道路3条22公里、进组路10条20公里、进户路600条32.3公里,铺设安全饮水管网35公里、通信光缆30公里,改建休闲钓鱼石凳40对,治理河道2.774公里,新修建见灌溉渠1.2公里、观赏粮仓2个、观赏水车1座、休闲长廊27米、垃圾池5个、垃圾箱40个。
  通过打造新村庄,楼纳村户户房屋亮丽,供电率100%,通讯和电视信号覆盖率100%,安全饮用水率100%,通村、通组公路油(硬)化率100%,80%以上的村内步道已硬化。如今的楼纳村,已今非昔比,柏油马路宽敞漂亮,街道两旁的布依族民居青瓦白墙,人行道上生长着茂盛的榕树,太阳能路灯整整齐齐,楼纳河两岸杨柳依依,周围山上绿树成荫。村内整洁干净,道路平整通畅,道路两旁树木郁郁葱葱,路边排水沟雨住水尽。干净漂亮的农家院落,装修别致的乡间房舍。峰林叠翠果树飘香,绿树掩映青砖白墙,河水涓涓杨柳拂岸,这是当今楼纳村的真实写照。
  (三)发展新产业
  宁波市在推动村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帮助楼纳村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增强造血功能。针对楼纳村的条件和资源禀赋,宁波市帮助确定了产业发展重点,并实施了一批产业发展项目。一是大力支持种植经果林。2011年,宁波投入帮扶资金60万元,扶持种植晚丰梨2500亩、大五星枇杷1000亩,成立果蔬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 ,使特色果蔬成为楼纳村的支柱产业。二是支持发展民俗村寨、现代观光农业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宁波市一方面大力帮扶建设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一方面鼓励楼纳村充分发挥特色民族村寨的优势,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推进旅游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楼纳村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先后引进了“绿缘花卉公司”建设花卉基地、“东风植物园”建设农业观光园、“阳光盆景园”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这些项目总投资上亿元。众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住一个小山村,这在黔西南州乃至全省都较为罕见,这完全得益于全新的村寨基础设施和村民精神面貌的提升。当前,楼纳村旅游业发展的“五大要素”日臻完善,旅游业快速发展并成为又一重要的支柱产业指日可待。三是发展畜牧业。2012年,全村就有百头生猪养殖场3个,有初具规模的养殖户有5户,20多户村民专门从事规模养殖,全村生猪存栏4000余头,土鸡存栏1.5万余只。
  通过发展新产业,楼纳村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50元,比2007年增加了3150元,年均增长21.32%。
  (四)营造新风尚
  讲文明、树新风,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是楼纳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做法:一是建农家书屋。楼纳村农家书屋的藏书近3000册,涉及农作物栽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畜牧医药、科谱等方面。农家书屋全天候对村民开放,村民一有空就可以到书屋来学习科技知识,解决自己在种植、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搜寻增收致富的新方法。二是建民族文化长廊和文化宣传栏。从2009年开始,村里通过宁波的帮扶资金、当地政府的支持以及村里的自筹资金,共计投入几十万元,逐年对村里的文化活动场所进行改造。已建成5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安装了单杠、双杠、篮球板、乒乓球台等体育锻炼设施。三是组建村布依族文艺表演队,打造交手锁呐、连手二胡等具有布依族特色文化的文艺表演节目,不断丰富和繁荣村民的文化生活。交手锁呐、连手二胡还走进了央视演播大厅,参加《欢乐中国行》节目的录制,广受欢迎和好评。
  通过农家书屋村民们学文化、学技术、学经营、学管理,增强了创业、发展、致富的意识,在村里营造了学习、进取的文明新风。如河头组村民黄廷彪通过农家书屋系统学习了养殖技术,办起了养猪场,年出栏肥猪达到200余头,年收入超过了15万元。通过民族文化长廊和文化宣传栏,村里的男女老幼有了学习和娱乐的好去处,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文化建设,村民和谐共处,村内矛盾纠纷明显减少,近年来全村无一上访,做到矛盾纠纷不出村,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安居乐业。通过布依族文艺表演队,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承、开发和利用。
  楼纳村的文明村寨建设获得了很高的殊荣,2011年楼纳村被贵州省文明委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先进集体。
  三、经验及启示
  一是对口帮扶的作用十分重要,有限的帮扶资金往往能起到牵引、示范、带动作用,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二是帮扶方与被帮扶地要同心协力。不能把帮扶与被帮扶的关系视为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调动各种资源共同参与,同时还要注重充分发挥群众自身的潜力,共同推进项目实施。
  三是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要根据建设地的实际情况,理清发展思路,找准突破口,循序渐进地全面推进。
  四是新农村建设要有一个好的村“两委”班子,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好的村两委班子能起到战斗堡垒作用和事半功倍的功效。
  五是新农村建设要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配套发展统筹兼顾,既要注重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也要注重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的推进,增强其造血功能。
  六是村寨文明建设十分重要,它是新农村建设的“魂”,新农村建设促进了村寨文明建设,反过来村寨文明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力巨大。
  参考文献:
  刘刚.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四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初探.农村经济,2006(07).
  张利痒.可资借鉴的八种新农村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2006(04).
  朱新方.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比较与分析.长江大学学报,2008(09).
  (作者单位:中共贵阳市委党校市情研究所)

上一篇:扬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综述分析

下一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困境与对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