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依靠科技管理谋求农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3-12-07 05:59

  [摘要]通过对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现状的分析,指出了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对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突破资源约束,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向。


  [关键词]农业发展,科技管理,技术推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也是加快农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农业科技管理为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科技仍是整个科技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农业科技管理的秩序、方法、手段、素质和水平都较落后,是科技难以支撑农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


  1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发展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


  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主要有六个方面:


  1.1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重视。


  1.2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


  40多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量总共为4383.9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的6.4%,无法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不和发达国家比,就是发展中国家一般也都保持在10%左右。据统计,像巴基斯坦、泰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均要占到财政支出的15%左右,大大高于我国的水平。我国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整个投入中,地方财政是大头,其份额往往占80%左右,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GDP增长贡献不高、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自然不高,从预算的安排到预算的执行也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因此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3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


  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不高。


  1.4科技成果供给能力不足


  总体上看,农业科技“跟踪式”、“模仿式”或“转化式”研究比较多,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不足,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养殖业、加工业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成果严重缺乏;能够提高农业资源的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技术成果明显不足。


  1.5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高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很多成果不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1.6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目前我国农村共有实用人才579万人。从分布的区域来看,我国东部有231.4万人,占40%;中部地区有27.8万人,占4.8%;西部地区有145.9万人,占25.2%。从年龄分布看,40岁以下的有247.9万人,占42.8%。从学历看,中专以上学历的有22.7万人,占3.9%。农村实用人才中,生产能手有328.3万人,占总数的56.7%;经营能人有160.7万人,占27.8%;能工巧匠有90万人,占15.5%。其中,农民高级技师有1.5万人,农民技师有7万人,农民助理技师有6.5万人,农民技术员有35.3万人。从上述数据中不难看出,就约6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言,我国农业科技实用人才不仅绝对数量少,占比极其低下,而且,地区分布也十分不均衡,东部占了总数的40%。另外,高职称所占的比例也普遍较低,特别是高级技师所占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依靠科技推动发展的潜力和动力。而且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其总体流失比例为16.96%,流失者一般不再从事涉农职业。


  2发展农业科技管理的战略对策


  农业现代化过程在于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其成果不断地渗透、融汇到农产品的各个环节之中,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率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历史已经证明,没有现代化农业,就没有现代化国家,而没有现代化科技,也不会有现代化农业。然而,单靠传统型的农业技术又难以实现上述目标,其根本出路只能依靠现代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2.1完善科技管理体制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强调,“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推动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


  2.2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


  加紧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科技、教育的紧密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适应农业和农村人才培养与提高的需要,努力为兴农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努力培养大批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村小城镇建设、生态工程建设以及发展乡镇企业等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能解决农业生产第一线或乡、村基层生产、技术、服务、经营、管理等工作中实际问题,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人才。


  2.3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科技没有人才做基础,便成了无源之水。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


  2.3.1出台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门政策。制定有关揽才、量才、用才、养才、育才、赏才的机制和政策,引入竞争机制,保证人才能进能出。


  2.3.2完善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一是要深化改革农业人才收入分配和奖励机制,加大对县乡农业科技工作的考核力度和奖惩力度。二是加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各级地方财政要增加农业科技经费投入比例,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三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农业人才长效交流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2.3.3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业务水平。把现有农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和再提高工作与吸引外来人才相结合,充分发挥存量人才作用,为农业管理部门储备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后备队伍。


  2.3.4健全农业科技人才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的农业四级机构。市一级农业部门重点研究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布局、宏观指导、典型示范等工作;县一级的农业工作部门履行行政管理、农业综合执法、综合服务等职能:乡(镇)一级的农业部门除了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外,还应积极做好本乡(镇)的农业事务管理,传送好各种农业信息到村到农户,为农民服务;另外,建立村级农业信息联络机构,负责日常的联络,联络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等,传播农业信息和收集农业信息并上报到乡(镇)。通过完善管理服务机构,从而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服务一体化的网络。


  2.4建立现代信息平台


  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筹建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3结语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需要,是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需要,也是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需要。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成为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现代转型农业发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构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新体系,为建设一个生机盎然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作者:韩牙琴,本文来自《农业科技管理》杂志

上一篇:浅析农业科学研究事业单位如何加强项目预算管理

下一篇:浅谈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