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农业经济创收发展现状及改善对策

发布时间:2023-12-11 03:38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近年来,在社会不断发展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向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业生产质量及农民收入有了大幅提升,但部分地区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及创新科技水平低等现象仍不能忽视。新时期,必须紧跟时代脚步,探索新的农业经济创收途径,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使其能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从而推动我国农村经济高速、高效发展。本文围绕农业经济发展展开阐述,分析了当前农业经济创收发展的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了几点改善对策,希望能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创收;发展现状;改善对策;产业结构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因此,新时期提高农业生产产量,保障农业生产效益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年来,在社会不断发展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农业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传统农业经济正逐渐向高产量、高质量的现代化农业转型。在这一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人们发现,传统的生产方式及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跟不上时代脚步,已无法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新的农业经济创收途径显得尤為重要。下面笔者就农业经济创收发展现状及改善对策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农业经济创收发展现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经济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农业结构逐渐向合理化方向转型、创收渠道得到了优化,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行业得到了快速增长,农民收入大大增加。但尽量如此,农业经济创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1.创收渠道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素质低、市场意识不强及观念落后等特点。这样一来,使得农业经济效益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一些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农民迫于生计压力,也纷纷向城市转移,留在农村的都是一些没文化年纪较大或缺乏思想缺乏竞争能力的人。另外,随着农村税费的不断改革,农民负担得到了一定的减轻,但地方乡级财政却变得不堪重负,资金方面难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创收渠道少无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经济基础落后也是当前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中常见的问题,也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绝大多数乡村农业基础设施仍处于较低水平,大都修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且年久未修,各方面功能已逐渐减退,配套也不齐全,防洪排涝能力无法满足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地方农业经济停滞不前。


  2.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纵观当前我国农村整体经济结构不难看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仍较普遍,这是农民收入难以真正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农业种植种类仍较单一,还是以传统的稻谷及小麦为主。南方地区还停留在大面积种植水稻的层面,而北方地区还停留在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局面,经济作物种植少使得农村经济发展跟不上时代脚步。其次,落后贫困地区的农耕技术仍处于传统水平。例如,部分贫困山区还处于牛耕地、手工割稻、手工插秧的层面,使得生产效率低下。最后,土地、农村劳动力及资金等经济资源配置不合理,无法发挥地区优势,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土地、劳动力及资金是农村经济资源三大要素,只有将这三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调控作用,将农村经济资源效益最大化。


  3.农民创新能力低,教育科技水平落后。创新能力及科技的开发与应用是当前各行各业得以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发展农业经济也不例外。较低的创新能力及落后的科技水平,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脚步。农民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农民,就像井底之蛙一样一辈子守着那片土地,不愿意接受新事物,缺乏闯劲,甚至对一些先进科学技术产生排斥心理。另一方面,一些比较有想法的年轻农民,由于在乡下看不到发展希望,便纷纷流入大城市,人才的大量流失使得农村科学技术难以普及。除此之外,我国农村在科学教育方面的重视度仍不够,农技推广工作效果并不明显,导致许多民在专业技术和知识方面掌握不够。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改善对策


  1.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是新时期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础及关键。因此,地方政府要在该方面给予高度重视。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围绕农田水利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陈旧的基础设施要及时修复或重建,提高其防防灾减灾能力。例如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改造山区塘堰及水窖等。其次,深化农业创新加强技术指导。例如,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推广滴灌节水技术及喷灌节水技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保护性耕作技术等。


  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首先,加快农村生产结构调整步伐。生产结构包括产品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两大内容。品种结构的调整主要内容为:调整生产投资比例及用地面积,从而使种植业、养殖业及水产业及林果业等实现协调发展;而品质结构主要依靠管理及先进技术来优化,通常情况下先进的科学技术能促进农产品品种更新换代,提高其优质率。其次,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对农村经济资源进行合理组合与配置,进一步形成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企业,培养适合本地区特点的产业。例如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大米产业、竹木加工产业、蔬果批发及旅游等产业,这样既增加了当地百姓收入又使劳动力得到合理配置,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难题。最后,大力扶持地方块状经济龙头企业或创立企业品牌,引导企业进行强强联合或强弱兼并,使地方经济产业支撑模式进一步强化,从而带动区域其它产业发展,推动当地农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3.提高农民素质,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科学的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首先,要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使农民认识创新与科技的重要性,提高其创新意识及科技意识,只有农民树立了正确的创新科技意识,现代化农业技术才能得到广泛推广。其次,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将一些先进技术不断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提高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及经济效益。最后,避免人才流失,加强农村年轻劳动力技能培训,使他们成为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人,以人才带动发展。


  作者:吴建宁


  参考文献: 

  [1]浅谈农村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J]. 晏辉.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08). 

  [2]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创收途径分析[J]. 吴春芳 . 北京农业. 2015(08). 

  [3]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王凯. 时代金融. 2017(21). 

  [4]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转型之路[J]. 汪卫民,吴保新. 中国农业信息. 2017(13). 

  [5]新时期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析[J]. 高俊芳. 农业与技术. 2017(16). 

上一篇: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初探

下一篇:低碳经济背景下如何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