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有效途径思考

发布时间:2016-09-30 15:35

  农村经济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然而,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困惑。

 

  1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存在

 

  1.1农村财务制度混乱,缺乏严格执行力度

 

  在当前部分农村地区,对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制度,不能很好地执行预算、决算,财务开支随意性较强。有些村干部自律意识不够,不能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办事,导致基层经济发展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1.2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受到限制

 

  当前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尤其是农业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较差,尚未形成系统的发展规模。很多地区的农业发展对自然气候条件的依赖性较大,依然保持着“靠天吃饭”的形势,对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差,从而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

 

  1.3镇域经济举步维艰,城乡二元差距明显

 

  长期以来“乡财县管”的体制导致乡级财政名存实亡、举步维艰,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差距明显。主要表现:(1)农民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影响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发展;(2)“一事一议”推行难,村级公益事业开展难度大;(3)重城抑乡、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形成了对镇域经济发展的误导。

 

  1.4产业结构矛盾突出,农业积累能力损害

 

  农村产业结构性矛盾的日益突出,严重损害了农业积累能力,导致许多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减缓。主要表现:(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科学性、长远性,产业化经营水平低;(2)龙头企业资金投入不足,企业数量少、规模小;(3)农业区域特色不明显,生产型工业项目产业链较少。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有效途径思考


  2 加快农村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1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前,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首要前提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辟创收致富新途径。要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发展思维定势,立足县情,放眼长远,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农民的保守思想,鼓励引导他们解除传统束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掌握相关政策和致富信息,发掘自身潜力,在致富创收之路上独辟蹊径。

 

  2.2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维护农民切身权益

 

  农村的经济发展又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依靠农民脚下的土地。然而,由于土地征用制度不合理,使农民财产权益受到很大侵害和剥夺。要想改变此种现状,必须改革现有土地征用制度,让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允许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同时制约政府滥用征地权力。近几年来,四川省成都邛崃市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尝试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的试点,实现农村养老方式由依靠子女的家庭自助型,向依托土地流转金、靠集体靠政府的共济型养老模式转变。全新模式引来国家领导人调研和中央电视台关注。

 

  2.3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镇一体化建设

 

  农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有近10亿的农业人口,以耕地面积19亿亩来计算,平均每个农业人口不足2 亩地。近几年来,虽然有大批农民挤进城市,但对于10亿这一数字来说显得微不足道。面对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在资源稀缺的农业现状面前,实现农民的就地脱贫是永远不可能的。实践表明,尽快地、大规模地减少农村人口,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正如中央1号文件所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近年来,辽宁省营口市通过加快城镇一体化建设,多措并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让广大农民实现就业不离家、务农务工两不误。截至目前为止,在农村当地离土不离乡就近就地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24万人,每年外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达20万人。其中仅汤池镇已有1万多名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在建筑企业方面很多人都成为了“项目经理”和“包工头”。

 

  2.4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因此,各级政府可充分立足当地优势,找准调整思路。(1)围绕龙头企业进行调整。龙头企业具有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市场信息等优势,围绕龙头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减轻农业的市场风险。(2)围绕市场进行调整。市场是农产品价值的“试金石”,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龙头”和最后归宿。围绕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做足市场分析和预测,要避免一时盲目“跟风”。(3)围绕科技进行调整。只有紧紧围绕“品种调优、技术调新、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做文章,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特别是农产品优质化生产与加工技术向农业各个环节的注入和扩散,才能避免农业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低水平重复现象。(4)围绕特色进行调整。特色就是品牌,质量就是品牌。在搞好农产品大路货生产的同时,还应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以特种、特养和特色加工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业,不断拓展加工层次深度。近几年来,各地塑造的规模化“绿色经济”形象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此项特色产业正逐步实现绿色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园艺作物以及肉蛋奶产品、土特产品的多样化和系列化,部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实现出口创汇。

 

  2.5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力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明确自身的职能,统筹内外发展内量,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1)完善农村经济财务管理制度。政府应加强廉政建设,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成立民主理财小组,推行财务公开制度,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到民主理财中来。(2)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条件是关乎农民生存发展的重要客观因素,极大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新时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表现在:危房危窑改造、农电网改造、人饮工程建设、乡村组道路扩建、山区梯田维护等生态建设。(3)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各级各地政府要建立健全乡村两级的农民培训基地和配套设施,配备具有相应资格水平的培训人员,定期开展各类培训;要注重对先进、实用、易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如全新的耕种方式、果园管护的先进手段、新品种的应用、农业机械的操作等。近年来,浙江省嵊州市先后组织开展了各类农民培训45万人次,共有5万多名适龄农民掌握了木工、钳工、领带、针织、厨具等相关产业的生产技术,实现了转移就业。(4)发展农村经济带头人。政府应建立农村人才库,按照“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思路,实施农村人才培训工程,把培养经济能人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使他们成为农村经济的示范者。近几年来,江苏省盐城市委市政府提出:只要有利于搞活农副产品流通,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就给予支持。同时把政府鼓励发展的各项政策交给群众,让流通组织和经纪人放开手脚,施展才华,努力壮大经营队伍,扩大经营规模,争当“排头兵”。(5)积极统筹资金安排。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资金短缺的矛盾,政府部门可通过财政争取、部门整合、群众自筹、社会资助、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社等途径多方集中资金,为发展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此外,还可引入农业保险制度、涉农信货补贴制度,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总之,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意义重大。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增加人民收入,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积极克服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作者:徐丽平 来源:福建农业 2014年9期

上一篇: 推行家庭法人代表制 破解农村经济社会难题

下一篇: F县农村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