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改革

发布时间:2023-12-09 23:47

  摘要: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是我国经济转型和国内外经贸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实践教学是造就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本文通过对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基本内涵及特征进行描述,指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并在分析当前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实践教学;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任荣(1977-),女,山西榆社人,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是贸易经济;;弓志刚(1972-),男,山西襄垣人,山西财经大学教务处副教授,研究方向是流通经济。


  贸易经济专业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为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复合型的能在工商贸企业从事贸易、营销与管理等实际业务工作以及能在商贸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开设的经济类专业。贸易经济专业现为国家教育部保留的特色专业,目前在全国仅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南京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兰州商学院等十几所高校开设。随着国内贸易地位和作用的日益提升,商贸流通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流通业的迅速发展急需大量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这对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既是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其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


  一、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是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国际国内贸易理论知识、商贸流通业务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积淀厚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合作意识强、视野开阔、信念执著、品德优良、本领过硬的综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应主要具备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具有宽厚的理论知识基础


  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要有比较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工商管理学理论基础,要有过硬的贸易经济知识与技能。宽厚的理论基础不仅有助于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而且有助于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及能力培养。


  (二)具有交叉融合的多学科知识结构


  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还应该具备多学科融合的知识结构,这些知识不是松散、无关联的,而是以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主体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其他学科知识体系,进行交叉、融合,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此乃新思维方式产生的源泉。该知识体系不仅能为解决本专业、本学科问题提供独到的视角,更是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因此,具有交叉融合的多学科知识结构,是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区别于其他专业人才的重要标志。


  (三)具有多学科优势互补下形成的综合能力


  虽然宽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交叉融合的多学科知识结构有利于形成创新能力,但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绝不是几个学科知识的简单累加,而是各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综合能力。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要求既具有现代商人的高理论素养,又具有传统商人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能够在国内和国际贸易领域从事经营管理活动和政策研究。


  (四)具有全新思维模式下形成的创新能力


  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可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实现对原有知识的超越,也就是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来思考遇到的各类问题,并提出全新的解决办法。这就要求其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生理素质,具有国际化视野、战略思维和丰富多元的文化背景,更要具备对经济现实敏感、敏锐的问题意识。此外,要有洞察力,有创意,善于寻找商业机会,能创造性地解读、回答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这样的人才既实事求是,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有很强的职业竞争力。


  二、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由上文对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内涵及主要特征的解释可知,人才的实践问题解决能力和在应对和思考问题过程中的创新能力是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作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对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是实现学以致用的“助推器”


  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单纯的“求知”,而在于最终的“致用”,也就是实践,这也正是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的特色所在。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实践教学、实验课教学、社会调查、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科学研究训练、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军训和国防教育、公益劳动等环节。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实践教学以开放、动态的教学场景和氛围使学生成为自主、独立的活动个体,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去解决社会现实运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信息、接受考验、经受锻炼,从而促使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志、个性、认知水平、自主性、创新性等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实践教学是由理论知识过渡到社会实践的桥梁,是实现学以致用的“助推器”。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投身社会实践的优秀品质,是学生进入社会和适应社会的必要基础。实践教学活动中通过模拟或仿真训练使学生产生类似面对实际问题的直接体验,可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二)实践教学是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切入点”


  创新能力是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之一。人才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人才除了具备坚实、深厚、前沿性的专业素质外,还必须具备创新素质。而创新素质更主要地体现在人才的思想信仰、思维能力、品质意志、性格特点等相对主观的意识形态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人格和主动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广泛性和立体性使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创新能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均有明显的强化和提升作用。


  (三)实践教学是使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途径


  服务于社会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在社会及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服务效率及成果是检验其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人才素质必须通过日常的训练及培养逐步形成,因此,在高等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教育中必须针对实际经济发展问题开展研究。实践教学不仅在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学生了解和认知实际问题并模拟提出解决方案的主要学习环节。因此,实践教学既是实现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更是检验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素质的主要手段。


  三、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由于失去了过去的“计划安排”,在校内外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学生的毕业实习中,学校很难通过有效手段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机构及部门进行实习训练,导致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不能够真正了解贸易经济领域中企业和管理决策部门实际所面临的形势与问题,这显然不符合培养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要求。现阶段,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对具有典型实践操作性要求的课程都安排有实践或实训环节,但实践内容大多是抽出时间去相关企业参观一次,或安排学生进行随机性地市场调研,或者只是进行案例讨论,流于形式,学生的直观感受很差。这些无太大实际针对性的实践方式使得学生步入社会后无法很快地适应岗位角色,动手能力差,难以满足工作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二)实践教学物质条件不完备


  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和环境。贸易经济专业的许多核心专业课程,如电子商务、期货交易学、拍卖与典当等都需要相配套的模拟教学实验室。然而,不少院校在实验室建设中,或者存在相关投入不足的问题,表现为仪器设备和软件配置滞后,无法满足教学实践紧跟实际发展的要求;或者是实验室资源未能充分利用,表现为没有将实践教学真正纳入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实验室形同虚设,结果造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落后于企业的要求。


  (三)校企合作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目前,大多数的校企合作都流于形式。企业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到学校做报告、做讲座,而学校采取的方式是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很难有更深层次的合作。


  (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强


  由于长期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高校很多教师将大多数时间都限于在校内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而很少有进入企业工作的经历,因此,导致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教师虽在学历和理论基础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因在实践经验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因而在讲授知识时只能是更多地偏重于理论方面的阐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使所讲授的很多知识仅限于纸上谈兵,达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


  在国内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的今天,已经不需要原来那种只懂贸易理论的人才,而是要不仅懂理论,而且懂管理与技术,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商贸人才。新形势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贸易经济活动的理论与学科前沿动态,具备商贸活动相关知识与业务技能以及现代商人素质,能从事该领域业务经营的、思想品德优秀、综合能力突出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


  在此人才培养目标之下,我们必须创新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即实施学、产、研、政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不仅在学分学制的设置上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因材施教,而且在课程设计上要通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实施个性化培养,更要加强与其他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及政府部门的多样化分工与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注重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和讲授方式的改进


  教学内容及讲授方式是决定日常实践教学效果的基础性因素。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与实践问题和学生兴趣相结合,做到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成为自发行为,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这就要求讲授相关实践课程的教师,既能紧跟国内外理论前沿和最新科研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知识结构,还要积极探求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提升,为学生学习和实践课堂知识提供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相关企业、科学研究机构、政府管理和职能部门往往能够在实践教学内容更新和方法等方面给予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因而加强学、产、研、政间的合作和交流是提高高等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实践、实训教学水平及质量的有效措施。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强化专业模拟(仿真)训练


  首先,在充分利用现有学校实验室资源的基础上,及时增加本专业实验课程的软、硬件投入,使实验课或模拟仿真训练真正成为学生熟悉系统商贸经营管理业务环节和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平台。


  其次,在具体实验、实训内容上,应以商贸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市场分析与判断、交易方式的掌握与应用、国内外贸易实务等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实际业务活动的基本规则、主要流程和各类处理方法,包括业务流程的操作、新型信息化商业技术手段的使用、业务问题的处理等。通过为具体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此外,还可采用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的方法,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案例分析大赛,培育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寻意识。在本校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的同时,可邀请知名企业管理人员、研究院所专家、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对竞赛活动进行指导和担任评委,并对竞赛结果进行分析点评。以专业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兴趣点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进一步拓宽校外合作渠道,提升实习基地建设水平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应用是对校内实验、实训课程不足的有效补充。首先,要进一步拓宽校外合作渠道,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现今,高等院校的校外合作对象大多限于当地典型或知名企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主体之一,是践行和检验经济理论知识的有效载体,但企业主体的微观性特点决定了其在宏观的国民经济发展或中观的产业经济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中存在不足。因此,要想实现本文所提出的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在继续加强与典型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基地的同时,积极拓宽其他校外合作渠道,即与科研院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其他院校等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其次,要建立健全互动沟通机制,提升实习基地建设水平。要改变现在许多院校在实习基地建设中“重建立、轻沟通”的格局,将实习基地由“牌子”和“面子”,真正建设成为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实践训练基地。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保证校企合作关系稳定发展的相关规范制度,为合作双方关系的维系及实习基地功能的全面发挥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实现校企、校际、高校与科研单位及政府相关部门之间互动沟通的常态化,促进实习基地的顺畅运转。合作双方应在坚持互惠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及时了解对方的需求,保持良好互动,从而提升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和利用效率。


  (五)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等院校应遵循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高学历与高技能并重的原则,建设一支具备“双师型”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要通过内部培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使其了解本行业的发展动态。鼓励教师在关注和研究专业前沿的新理论、新问题的同时,主动与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交流。同时,还可以院校为主体与合作单位达成协议,组织专业教师到相关部门实践或挂职,参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或相关科研院所及政府职能部门的研讨活动。另一方面,从企业、其他院校、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等聘请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备的商贸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性学习环节进行指导。本文来自《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

上一篇: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现状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竹藤产品贸易市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