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5-11-06 09:28

摘 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它涉及审计的各项工作,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本文客观分析了当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从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人员的客观性、审计项目流程控制、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内部审计 质量管理 问题 对策

      随着企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内审工作成效日趋显现,内审工作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会对审计工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它涉及审计的各项工作,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有利于保障审计工作效果,提高审计的职业地位和声誉,进而促进内审职业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本文客观分析了当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现状,并从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人员的客观性、审计项目流程控制、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一、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相对于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其执行效率相对较差,强制性也较弱;其次,由于内部审计主要围绕单位内部经营活动而开展监督、检查,因而受单位内部影响较大。正是由于其所处环境、地位的特殊性,内部审计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审部门缺乏独立性。
  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各单位应当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要真正能够开展工作,发挥其内部监督的作用,首要前提是保证自身的独立性。独立性要求保证两个层面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比较容易做到:成立独立的内审部门。但现实中,由于受到人员编制、办公经费的制约,很多单位没有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而是把内审职能设在财务部门或纪委等管理部门。笔者所在单位的内审职能就设在计划审计科,内部审计与计划管理工作在一起。也有些内审部门虽然做到了形式上的独立,但部门受谁领导一直很难确定。实质上的独立则相对较难:最典型的是人员和经费的独立,需要依靠于人事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支持,否则无法正常开展内审工作。因为人事部门可以决定内审部门的绩效考核和人事晋升,财务部门可以控制内审部门的财务运算和资金拨付。上述状况的普遍存在,导致内审部门无法做到实质上独立,也就无法保证人员的客观性,从而影响到审计质量。
  (二)审计项目流程控制不到位,事中监督形同虚设。
  目前,各单位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程序不够规范,审计过程中的事中监督形同虚设,严重制约着审计工作质量。具体到审计项目,主要表现为:一是审计准备不够充分,审计计划不够科学、合理,缺乏深入、充分的审前调查研究;二是审计方案脱离实际,针对性、操作指导性不强,审计重点不够突出;审计目标不够明确,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三是审计实施不够彻底,重大问题没有查深查透;审计定性不够准确,审计取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缺乏严格规范,随意性比较大;审计工作底稿复核不够细致甚至没有复核,差错率较高;审计综合分析不够透彻,审计意见缺乏针对性、建设性和可操作性,审计报告格式几乎千篇一律,其质量和水平不高;四是审计成果运用不够,审计效果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内审人员知识面单一,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个良好的内控管理应当建立起有效的内部审计控制体系,而审计质量管理应是内部审计控制的重中之重。针对目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审计项目的流程控制、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这几个方面加以考虑,健全、规范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一)明确内部审计在组织架构中的地位。独立性是组织保障,要实现内部审计在内控管理中所起的保障、监督作用,必须确立内部审计在组织架构中的地位。要想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科学定位、明确职责、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选择恰当的组织构架,真正做到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内审人员的客观性。
  (二)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规范审计流程管理,加强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严格的审计程序是审计质量保障的重要依托,在项目执行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阶段,都有很多关键的环节需要控制,以确保审计质量得到保障。要保障审计工作质量,过程控制是关键。必须规范工作程序,并且将控制贯穿于计划、实施、复核、报告等每一个审计工作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对审计全过程和人员工作质量进行控制。加强审计流程控制,做好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搞好审前调查工作,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审前调查是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审计范围、选择审计方法和步骤、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的必备环节,是审计质量的审前控制。只有把审前调查作为审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抓好,才能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确保高质量地实现审计目标。
  第二、 重视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在审计工作实施前,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源头。它是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个综合性文档,通过统筹计划和安排,明确具体审计目标和细化审计内容,从根本上确定了审计方向;其次,实施方案是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依照实施方案,管理者可以清楚地判断审计人员做了什么、怎样做的、结果如何,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第三,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审计报告中的审计评价严格要求审计组只对所涉及的审计领域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因此,好的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灵魂,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对审计项目起着全面控制作用,能明确具体审计目标、内容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确保每一个审计项目都能实现既定的审计目标,降低审计风险。
  第三、 强化审计实施过程管理,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审计报告是审计监督活动的“产成品”,是实施审计后,对审计项目作出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要想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 ,重视审计报告的撰写是非常必要的。在审计报告形成阶段,审计项目管理者应再次核对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三者的一致性,以避免重大问题的漏查;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应认真完成对审计取证和审计底稿的复核工作,做到审计取证数据、事实及描述准确。审计底稿的依据要合理、对问题的定性要准确,审计评价要准确适度、有据可依,对于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以及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应在报告中进行评价。审计报告措辞要严密,定性要准确,处理意见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和加工提炼,把微观成果提升到宏观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对重大审计发现要随时报告,切实提高报告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要加强对审计报告表述方式的研究,报告既要用绝对数说明事实,还要注意用相对数表明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既要如实地反映审计情况,还要有理性分析和可行行建议。
  第四、 重视审计后续工作,是完善审计质量控制的延伸。跟踪落实和整理档案阶段的工作是审计项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审计成果的最终体现。应当按照审计档案管理要求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材料,做好审计资料归档工作,并做好被审单位资料库的建立工作,为日后的审计监督打下良好的基础。
  审计质量的好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贯穿整个审计过程,审计中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均需以审计质量为立足点,使审计质量意识贯穿于项目始终,从审前准备到审计后续工作都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审计质量。
  (三)加强内审人员业务培训,保持内审部门的专业胜任能力。
  高质量的审计来自于高素质的人才,审计质量控制的中心是人,要以人为本,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培养、开发、合理利用审计人才资源。
  第一,要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使审计人员在审计中真正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对于审计工作,不仅要考核业绩,还要评价诚信,对审计人员的腐败行为要加重处罚,避免因审计人员自身不洁导致审计结论失真而带来的风险。
  第二,强化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后续教育。内审机构要支持和保障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各项业务培训和岗位资格、续续教育培训,并鼓励和倡导内部审计人员取得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确保审计人员随时掌握不断更新的审计业务知识和相关常识,增强审计技能,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此外,还可以设立咨询部门或任用专门人才,为内审人员提供当前业务技术发展信息的有关资料,使内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时,能得到协助和指导。对一些专业性强审计项目,可以通过招投标的办法选择社会信誉高的社会中介机构去完成,这样既能够解决内部审计力量不足的难题,又能够确保审计工作质量。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的生命,只有通过强化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人员的客观性、加强审计项目流程控制、提高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等方面多管齐下,全面提升内审质量,才能取得组织和社会的信任,内部审计事业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林:关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2
  2.叶秀蓉、谭旭东:提高审计质量的思考[J],现代审计,2003

上一篇:会计恒等式与经济业务种类思考

下一篇:会计审核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