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国农业经济问题的制度经济学的路径创建

发布时间:2015-07-18 09:0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面分析中国农业经济现状的基础上,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以制度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从包括社会成本在内的诸多角度,深入探讨了中国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沉淀成本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在农民逐渐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农业生产投资中存在的大量的潜在沉淀成本,严重导致了农民投资的不足,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沉淀成本降低了资源的流动性,影响了农户的投资行为,使标准竞争模型难以成立,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难以实现。具体来说如下:(1)沉淀成本也构成了潜在农户的进入壁垒。由于潜在农户考虑到了沉淀成本的存在,与在位农户相比,他进行投资的可能性要小,即他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或产业会由于沉淀成本的存在而受到阻碍。(2)沉淀成本造成的潜在农户的进入壁垒也会阻碍在位农户进行负投资。因为在位农户退出后,在重新进入(投资)新的市场或产业时有沉淀成本,这种沉淀成本越大,农户进行负投资(退出)的激励就越小。(3)沉淀成本对在位农户投资有逆向影响。一旦经营亏损,农户在进行负投资时需要承担沉淀成本,沉淀成本越大,在位农户就越不愿进行投资。这就意味着沉淀成本对投资有负面影响。(4)沉淀成本可能会使农户没有任何激励参与资本市场。(5)沉淀成本可以产生不可逆行为和滞后效应,而滞后效应以不可逆效应为特征。
  二、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农产品从以前的短缺到现在的供过于求,由此形成了农产品的买方市场,随之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和矛盾——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困难。分散农户小规模的生产与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新阶段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农户的分散、弱小以及非法人状态的经济属性。具体来说:(1)科技和资金投入不足由于中国农业经济底子薄。主要是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农村经济还带有半自给自足的性质,使得分散农户难以成为农业经济的投资主体,加之农业多元化投资体制以及完整的市场财政调控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由此导致整个农业经济的资本投入相对不足。另外,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科研体制和科技服务体系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上分散、弱小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对农业科技的吸纳能力很弱,使得整个农业经济的技术含量低,技术供给不足。(2)农产品面临买方市场,农民增收难度大。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市场机制使得农业生产按照整个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来配置资源,资源配置效率大大提高,产品比以前大为丰富,由此形成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受市场约束的状况。农产品供大于求,增产不增收,全面买方市场业已形成。(3)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消除。虽然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近年来二元结构和二元制度渐渐松动,但二元制度的骨架依然存在,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之间依然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农民并没有真正进入农产品的加工与流通领域。这一因素反过来也阻碍了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进而限制了人才和其他要素的流动与配置,制约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问题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这样一个现实:在家庭承包经营这一基本制度下,小规模农户经济将与现代化经济共存。纯粹的市场组织、企业组织、政府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对中国农业经济来说都不是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1)集体经济组织普遍对农民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步改造为企业化的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总体上存在着服务功能不强、积累功能弱化、封闭性强、合作属性较弱以及很难以独立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经济活动等一系列问题。(2)目前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普遍存在规模不大,覆盖面小,实力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稳定性较差等问题。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和成长相当缓慢,在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物资和产品销售等服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目前合作组织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不快、管理制度不健全、改组、解体过于频繁、稳定性较差等问题。(3)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几乎是空白,在体制上没有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和团体。仅有的几个行业协会都靠政府“输血”,业务范围往往仅是引入新的品种,指导生产,几乎不涉足流通领域。建立农民协会的设想早就提出来了,但一直没有付诸实施。
  四、农业经济交易成本问题
  根据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研究,可供选择的主导组织形式主要有市场组织、企业、政府及中介组织(即中间性组织)等几种。如果把企业与政府一并列为等级组织,则大体上就是市场组织、等级组织和中间性组织(中介组织)三种形式。假定这三种组织形式都是可行的,那么,相应的选择就意味着:(1)若通过等级组织完成交易,亦即将农户按照等级制度组织起来,则农户的直接交易转变为组织内部的管理交易或配额交易(实质为计划交易)。这两种交易均为完全间接交易,所不同的在于前者以企业为间接体,后者以政府为间接体,亦即农户的交易行为由直接交易转变为管理交易是以企业组织的直接交易为依托的,而转变为计划交易或配额交易则是以政府安排的直接交易为依托的。相应地,这种情形可称之为间接交易模型。在这种情况下,农户的市场交易行为转变为组织内交易行为,相应地,其个别交易成本转化为组织内的管理交易成本或计划交易成本。这样一来,社会交易成本或制度运行成本就等于组织内管理交易成本或计划交易成本与等级组织的个别交易成本之和。若将组织内管理交易成本或计划交易成本定义为间接交易成本,则社会交易成本等于间接交易成本与等级组织的个别交易成本之和。(2)若通过市场组织完成交易,则农户各自在互相独立的情况下以单个主体的角色进入市场,通过直接与有关的组织或个人完成交易。这种情形可称之为直接交易模型。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农户都要直接发生实体内容基本相同的交易行为,产生个别交易成本;总体交易成本或社会交易成本就是个别交易成本之和。(3)若通过中介组织完成交易,亦即通过“准市场、准企业”或“准企业、准政府”的组织形式达成交易,则农户的直接交易将发生更为复杂的变化。当通过“准市 场、准企业”的中介组织完成交易时,农户的直接交易转变为组织内的准管理交易与准市场交易;相应地,这种情况下的社会交易成本等于这种中介组织内的交易成本与各种中介组织的个别交易成本之和。当通过“准企业、准政府”的中介组织完成交易时,农户的直接交易转变为组织内的准管理交易与准计划交易;相应地,其社会交易成本则等于这种中介组织内的交易成本与各中介组织的个别交易成本之和。
 五、农业技术扩散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农业技术转移过程中,一个较严重的弊病就是近年来农技推广事业受到很大冲击。由于对农技推广性质上的认识不清和对市场机制的片面理解,以及受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的影响,不少地方政府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放松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对农技推广的组织和支持,在机构改革中大幅度地削减了农业推广事业经费,实行所谓的“脱钩”、“断奶”政策,致使农业推广体系出现了危局。
  在中国农业技术扩散转移过程中,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与农民教育培训彼此分离,缺乏统筹协调。一方面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与农技推广工作间缺乏有效联系,结果农民不仅文化素质低下,而且获得新技术信息的机会严重缺乏,致使技术创新成果扩散的速度大大减低;另一方面农业科研和推广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二者之间没有建立起经常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机制,这种科研与推广工作的不衔接不可避免地使农业科技系统内部技术转移的效率低下。
  六、“等靠要”思想阻碍科学技术从而影响农业经济
  不少农民对采用先进科技有一种依赖、安贫、守旧、求稳的心理。贫困地区农民受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的影响,和外面交往很少,有的一辈子也许没有出过门。他们需求不高,思想僵化,情感麻木,无所追求,对新事物缺乏注意力,对科学技术兴趣不大,这种安贫心理是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大障碍。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农民“山沟”意识很浓,习惯走“贫穷—扶贫—再贫穷—再扶贫”的路子,他们宁可苦熬不愿苦干,“等靠要”思想严重。“反正共产党不让饿死人”,依赖政府。有了依赖心理的农民对科学技术不闻不问,向他们推广科学技术无动于衷,他们认为自己掏腰包学技术是不可思议的事。这种依赖心理也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农民往往喜欢用自己过去的经验与现在事物相比较,经验中没有的事,没见过、没听说过就很难相信,更不愿意接受。表现出一种守旧心理。在横向比较中,他们往往仅仅着眼于本地区,感到远方的事情犹如天方夜谭,可望而不可即,这种守旧心理严重制约了农民开阔眼界,阻碍着对科学技术的采用。同时农民自身单薄的经济实力,不稳定的自然条件及瞬息万变的市场等风险因素,使许多农民形成了求稳心理。在生产和经营中,总是采用稳扎稳打,按部就班的策略。他们害怕失败,因为失败将影响经济收入,甚至危及温饱问题。因此他们面对科学技术总是显得谨小慎微、瞻前顾后。这种求稳心理是捆住不少农民手脚,阻碍农民采用科学技术从而影响农业经济。

上一篇:资源性治理的“反治理”绩效的问题和策略

下一篇:攀枝花市机械制造业的SWOT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