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分析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和原则

发布时间:2023-12-09 20:56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背景和经济实践的变化,经济学类主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呈现出不断变化的态势。但现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理论范式、研究规范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同大学本科人才成长以及社会需求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不相适应,同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相协调,同经济体制背景和经济实践的变化不相适应,亟待调整和改革。


一、我国经济学专业现行主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是随着经济学教育范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随着我国经济学教育范式的变化,我国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经历了以下阶段:第一阶段(建国-1978年):前苏联范式的主干课程设置阶段。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学教育受苏联范式的影响,更多是阶级利益关系的教育,教学科研始终以生产关系为主线,联系阶级立场,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也基本以苏联范式为主;第二阶段(1978—1990年):以政治经济学为主的主干课程设置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在经济改革方面,我们在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了市场机制,开始发展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同时适应恢复高考以后77级和78级进校的教学需要,形成了以政治经济学为主的课程体系。从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来看,从理论经济学到应用经济学都有一个内在一致的逻辑体系,即统一于一种“理论范式”——“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范式”,其他部门经济学课程都以它为理论基础;第三阶段(1990—2000年):借鉴西方经济学的主干课程设置阶段。1990年教育部统一了经济管理类的课程设置,设置了经济管理类主干课程,并在一些院校举办经济管理类师资培训班。1992年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对经济学的认识才开始摆脱“姓社姓资”的争论,学术研究及教育也逐渐摆脱了以计划经济和政治经济学为主的限制。大量普及性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出版,中国高校开始强化西方经济学的教育,经济学课程设置逐渐与国际接轨;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主干课程设置的逐步规范化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经济学教育逐渐和国际接轨。经济学的主干课程逐渐发生变化,如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别开设;计量经济学作为主干课程开设;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国际经济学也成为主干课程。


我们认为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构架、主干课程的设置要服从于培养目标,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经济社会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优化在坚持其中最主干课程(核心课程)不变外,其他课程应该是动态变化的。我国经济学专业现行主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有:


第一,主干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的脱节。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所设置的课程应当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在现实中往往出现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很高或者培养目标不明确,同时没有相应课程支撑培养目标;有的专业课程设置是按照现有教师状况确定的,存在着严重的因人设课的现象。


第二,主干课程设置中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在现行主干课程设置中,一是理论课程多,应用课程不足;二是实践性教学环节少,特别是学生实习课少,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此外,有些经济学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不能联系中国特色和经济现状,仅在纸上谈兵,甚至有的满堂灌,讨论少。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缺乏实验课和实践课程的安排,实验课和实践课程的安排不仅课程门数少,而且课时分配少。


第三,主干课程设置中数理基础课不足。经济学是一个逻辑演绎的学科,其理论基础来自于历史、哲学和数学,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数理分析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数理分析是研究经济理论与运行规律的重要工具,它是定量分析的基础。而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数理经济学课程的比重小,培养的学生所学到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大多是定性描述,接触到的学术论文也大多是定性分析,提出的经济改革方案也只是比较宏观的政策建议,而不是从现实经济运行中去调查研究,从寻求经济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经济改革方案。


第四,主干课程设置中缺乏方法论课程。经济学专业作为培养经济理论研究人才的专业,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创新能力的经济研究人才,因而必须培养学生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是现行的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以理论基础课程为主,缺少方法论课程。


二、我国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和原则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经济学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三部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我们认为经济学专业课程应包括核心课程、主干课程、主干辅助课程、特色课程等。这里仅谈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


1.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思路


我们认为经济学专业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与了解中国国情的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才。在此目标下各学校可以设定不同的培养方向,反映不同的特色,如西北大学经济学专业基地班、普通班及数理经济学实验班,就各具特色。基地班以培养理论经济学研究基础人才为主要目标;普通班以培养具有高层次理论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数理经济学试验班则主要是在数学与经济学的交叉中来培养特色研究人才。


经济学专业既不像贸易经济、金融学等部门经济学专业,也不像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管理学专业,它是“以整个经济世界的运行规律和运行状况包括所有经济部门和生产环节的运行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作为自己的专业领域”。专业领域决定了经济学专业必须建立在对经济主体一般行为、共同特征的描述、解释、预测基础上,建立在对经济现象抽象认识的基础上。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要从经济学专业的特点出发来进行:以理论经济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目的,以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为目标,以经济学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立足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进行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的改革与调整。


2.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的原则


第一,现代经济学的知识传播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在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学教育面临两大任务,一是传播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让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迈入国际化的轨道;二是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特别是立足中国改革现实,培养能把中国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经济理论的研究人才,培养为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创新人才。


第二,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就是要在研究方法和科学规范方面,同国际接轨,培养学生掌握国际规范的研究方法,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的借鉴作用。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中国的国情,在解答我国经济实践面临的各种问题时,注意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论与分析方法。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就是要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将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联系中国实际,生动形象地教授给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既要承认外国经济学在其推理分析等方面有值得参考借鉴之处,又不盲目推崇、生搬硬套。要学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中西方经济的差异。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就是注重“中国问题的国际化”采用国际规范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和解释中国的本土化问题。


第三,理论教育与方法论教育相结合。在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时,既要加强基础理论教育,使学生掌握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同时要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此,在经济学教育中要把基础理论的教育与方法论教育相结合。在基础理论方面,通过“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加强理论教育,提升理论层次,同时开设“经济学方法论”、“经济社会调查方法”、“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统计学”“数据分析与sass应用”等经济学方法论课程和工具课程,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和规范的研究方法。


第四,与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原则。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同的培养目标其课程体系的构架是不一样的。通过主干课程的设置要培养掌握现代经济学理论、数学基础、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跨学科、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富有国际视野、研究方法规范化的理论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人才,以及在政府、金融、军事、工程技术、信息管理、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系统的分析、规划、设计、建模、评估、控制和决策等的管理、教学、科研和开发的专门经济分析人才。


三、我国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的设想


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又要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据此我们认为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主干课程、主干课程的辅助课程、特色课程。从教学而言,主干课程是专业必修课,主干课程的辅助课程和特色课程是专业选修课。从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思路出发,结合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的原则,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要体现经济学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经济知识和经济学教育的系统性。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层次性包含以下方面:


第一层次:经济学基础理论主干课程(或可称为核心课)。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通过这一层次的课程教育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厚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基础类主干课程的辅助课程包括:“《资本论》与经济学名着选读”“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


第二层次:应用类经济主干课程。包括“金融学”“公共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当代中国经济”通过这一层次的课程教育,使学生掌握部门的运行与发展。应用类经济主干课程的辅助课程包括:“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经济学前沿专题”“消费经济学”等。


第三层次:经济史学类主干课程。包括“经济思想”史。通过这一层次的课程教育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渊源,了解经济实践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经济史学类主干课程的辅助课程包括:“中国经济思想史”“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中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


第四层次:经济学方法类主干课程。包括“经济学方法论”“计量经济学”通过这一层次的课程教育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思考方法和具体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并且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数理经济学”“经济社会调查方法”经济学方法类主干课程的辅助课程包括“数理经济学”“数据分析与SPSS应用”“经济社会调查方法”等。


从上述层次性出发,我们认为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应该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金融学”“公共财政学”“国际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世界经济”“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当代中国经济”“经济学方法论”“计量经济学”(16门)。


此外,经济学专业也应开设特色课程,即办学单位根据自己的优势与特色,或经济发展实践的需要开设3?5门特色课程。如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经济学专业开设的“西部大开发专题”“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20位经济学家思想述评”等课程就是特色课程。


作者:白永秀,任保平

上一篇: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研究

下一篇:推动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