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从影子银行到宏观审慎---中外影子银行差异概览

发布时间:2015-12-16 16:00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逐渐完善和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影子银行也开始渗透到中国的社会体系中来。但是相对于美国的影子银行而言,中国的所谓的“影子银行”也只是从对应的角度而言的,即相对于传统的银行体系,这些银行具有美国影子银行的某些特征。本文将从影子银行的特点入手,着重分析美国影子银行和中国的“影子银行”之间的区别联系,并思考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影子银行区别联系银行监管宏观审慎



  引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严重缺陷。对于这次危机的根源,各国专家却给出了不同的解答。而根据高登的解释,影子银行才是本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真正原因。所谓影子银行体系是指从事类似传统的银行业务的市场型的机构,这些银行由于不受银行的监管游离于传统的银行体系之外, 指的是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从事类似干传统银行业务的市场型非银行机构,与银行类似, 但它们不加入存款保险组织.不受中央银行的监管,缺乏最后贷款人支持,因此风险极大。

  中美影子银行系统对比

  (一)影子银行系统构成区别

  美国的影子银行系统可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市场性金融公司,如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私募股权基金。

  第二类是政府发起的证券化机构,专门处理消费者的住房抵押贷款;例如始于八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房利美,以及1970年成立的房地美。

  第三类是证券经纪和交易公司,以及投资银行。

  第四类是房地产投资信托、结构化投资实体、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管道。

  在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也是由来已久,在早期阶段出现的不规范的信托投资、农村基金合作社、租赁公司等等有着影子银行的重要特点,然而,这些早期出现的影子银行在体系上和制度上都缺乏规范性,没有美国投资银行和基金公司正式及法律保障。而当今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及咨询公司和担保公司成为金融发展中产生的新型的影子银行。

  和国际影子银行相比,中国的银行体系结果繁杂,体系上还不成熟,大部分只是对传统的银行业务的改造,而金融衍生产品和金融创新所占比例较低。

  (二)中美影子银行资金来源和运用差异

  美国影子银行的本质即利用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为其他的传统银行业务提供基础资产。商业银行向贷款人提供住房抵押贷款,为了降低银行的管理风险,又转而将贷款出售给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投资银行则将购买的多笔贷款集中起来,融入一个资产池,根据市场需求和资产的收益与风险经过分类、切割、信用加强、重新包装等,转换成过手证券、分级偿还抵押贷款证券和本息剥离MBS卖给其他投资者。

  在将贷款打包分销的过程中,银行的资金流得到了释放,并且转移了信用风险。原本由于政府信用的担保,机构证券的发行信用风险极小,但是信用评级机构的虚假评级和内幕关联交易的存在使得虚假信息逐层递增,最后酿成危机。

  而在中国,由于各个投资银行和基金公司发展不完善,法律和监管体系不健全,其发展和业务范围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其主要的金融工具主要形式为银行理财产品,相对于发达经济体制中将重点放在衍生工具和资产证券化及再证券化的形式的做法,显得极为不成熟,充当影子银行的作用尚不成熟。

  (三)中美影子银行监管方面

  影子银行由于其监管上的灵活性给产品的设计和创新带来了很大便利,但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风险。其设计的产品大多为衍生金融工具,且在场外柜台市场交易,给信息的获得和政府监管造成了极大困难。我国对投资银行的监管模式与美国一样, 都是集中型监管模式。即政府制定专门的监管法律,投资银行保险制度,并设立全国性的监管机构。但美国的监管体系相对健全,而我国还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来填补投资银行的监管盲区。

  (四) 高杠杆性和表外性

  从杠杆率的角度而言,影子银行可以用较少的资金带动较大资本,运作风险很大,其原因仍然是中央银行关于影子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的规定宽松所致。我国的投资银行目前的收益大部分来自股票承销发行以及中介费用,相比发达国家的以复杂的资产证券化和衍生产品进行交易的收益模式,杠杆率降低了很多。

   而从影子银行的表外性而言,由于我国的金融发展历史还极为短暂,市场化唧哝格局尚未完全建立,表外程度表现的不是很显著;作为典型的影子银行,它需要与传统银行进行紧密合作,实现共赢,以解决其自身存在的缺乏融资渠道的问题。

  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传统的从微观角度而言,要重点设计信息披露机制,提高市场的透明度。然而,随着金融的发展,微观审慎政策体系逐渐失效,因为它赖以有效的那些条件生了变化:新金融体系的发展使得筹集资金的方式逐渐从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转为证券化的方式,这一切都进一步弱化了监管的作用,削弱货币当局调控基础的主要力量。

  从宏观角度而言,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的影响是双向的。在此要看清影子银行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的来源,也具有一定的信用创造能力,使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了改变。宏观审慎监管视角的缺失以及未能有效通过宏观审慎监管控制系统性风险,已被广泛认为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总体而言,中西方的影子银行体系在构成、资金来源运用、银行监管及其他特点上存在区别和联系:西方的影子银行体系根植于资本市场体系,是从传统的信用市场结合当代资本市场,是“脱媒”催生的影子银行;而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则脱离了市场体系,市场经济的不成熟并没有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提供温床。因此在研究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时,应当注意其与西方影子银行体系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找到适合中国的金融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秦岭, “美国‘影子银行’ 的风险与监管”IJ1,《金融法苑》2009.02 .

  葛爽,“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的作用机制及风险防范” ,《金融与经济》,2010.07

  李东卫,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几点思考,《中国科技投资》,2011(2)

上一篇:积极发挥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作用

下一篇: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机制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