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促使农民多元化增收的有效途径

发布时间:2015-12-14 11:09

摘 要:

关键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稳定繁荣就没有全社会繁荣和谐;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体人民全面小康。2004年以来连续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改革的目光聚焦于农村,足以证明“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我镇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借助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的排头兵乌鲁木齐北扩的大好机遇,助推我镇加快发展城郊型经济和特色现代农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正确分析“三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农民贫穷,农民创业能力低,就业渠道窄,与疆内外发达地区农民相比,差距在于非农收入少;农村落后,农村发展能力低,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落后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十分突出;农业不发达,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业链条短,农业效益不高。
  受资源短缺加剧、农资价格上涨、人工短缺等因素影响,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需求不旺,增加农民来自农业内部的收入任务艰巨;农业结构和收入渠道单一,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企业和农民联结机制不完善;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品牌意识淡,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非农产业比重低,发展缓慢,导致当前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建议 。
   一是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多给农民提供“多予、少取、放活”的富农、惠农、强农政策,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把当前增收和长远增收结合起来;为发展培育特色农业,做好宣传造势和引导搭台服务,变行政干预为有形的生产服务,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让农民切实得到实惠,形成优种引进、科技指导、市场销售等一条龙服务;相方设法为农民提供一些有实际效果的致富信息,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营造宽松环境,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引导者、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者和农业发展的支持者。
     二是切实做好增强“三农“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加大对“三农”的倾斜力度,营造科技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外部环境。增加财政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竞争力;提高服务“三农”的办事效率,减少农民开展生产经营的支出,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三是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建设。
  农业结构调整在特色化、生态化、产业化上下功夫。把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亮点来挖掘,把农业项目的安排布置与乡村旅游的景区景点建设结合起来,将发展观光农业与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进行同步规划、同步推进,策划包装一批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引导开发旅游观光农业,建立集农业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旅游度假休闲服务体系。
   四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推动农民外出务工。
  劳务输出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抓好农民工培训,提升技能劳务输出的质量,打造特色劳务品牌,提高劳务输出的竞争力。
  五是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推动农民转居民。
  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以增强辐射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积极整合各项资金和各项资源,夯实城乡发展的基础,突出发展公用事业和完善公共设施,为农民进城创业、安居创造良好条件,解决其谋生之路、安居之所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六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重视科技兴农,发挥好农民之家、网络等载体的作用,多渠道、多层面、多方位组织农民群众进行种(养)殖、加工类实用农业技术技能培训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转变农民的经营观念,引导、帮助农民顺应市场需求,避免盲目发展生产,让农民既懂生产,更懂市场,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又拥有一定的市场知识和风险意识的新型农民,从而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掌握增收门路。
  七是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
  加快发展二三产业,抓好农业经济的龙头企业、大项目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增加产业附加值,为进城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搭起增收平台,进而不断增强内需、保增长的主动力,实现拉动消费;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解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政府部门“包”不了、单个农户办不了的事,将一家一户的生产组织起来,为分散的农户提供农资、技术、资金、信息服务等,共同应对市场风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八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严格规范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监管,实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办法,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依法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增加农民土地经营的合法收益。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调动农民造林、护林、创收的积极性。

上一篇:浅析钢结构加工企业成本费用的管控

下一篇:浅谈石林隧道仰拱混凝土二次振捣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