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及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5-12-14 11:06

摘 要:消费是发展生产的目标和动力,它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对近几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影响甘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 并提出针对性建议,这对甘肃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甘肃省;农村居民; 消费水平 ;对策
  一、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一) 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
  经过30多年的发展,2010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了3424.7元,比1978年增长了33.93倍,平均每年以11.64%的速度增长;201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则达到2942元,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33.36倍,平均每年增长11.58%。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甘肃经济的稳步发展,甘肃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人均收入逐年上升,人民生活日益丰富,消费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二) 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进入21世纪以后,甘肃省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从总体上看是呈上升的趋势;在2000年以后,消费倾向都处于0.7-0.9之间,总体平稳。2004年到2005年期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由0.79上升到0.92,提高了1.16倍,上升趋势明显。然而,从2006年开始,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又有所回落,这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在达到“小康”水平后,随着人们的收入增长相对稳定,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比较稳定,生活显得比较有规律,受价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平均消费倾向小波动中保持平稳。但是,甘肃农村居民整体消费还处于较低的水平,2010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为2942元,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29.73%,相当于全国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67.14%。
  (三)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最高值为57%,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高达71%,高于城镇居民14个百分点。这说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整体上高于城镇居民,反映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低于城镇居民的现实。1996年以来甘肃省城镇居民先后过上稳定的小康生活和富裕生活,而在1999年以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才基本保持在50%以内,稳中有降,全面踏上小康之路。
  (四)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
  近年来,甘肃省农村居民家庭消费内部结构也发生了优化,特别是衣着消费、家庭设备用品消费、交通和通讯消费这些长久以来一直被节约的支出在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增长,2010年我省农民人均衣着消费184.2元,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256.7元,人均家庭设备和用品消费支出146.9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99.6%、65.6%和98.2%。可以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出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升级的趋势。
  二、制约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一)收入水平是影响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直接因素
  农村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农村居民购买力的大小。据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甘肃农村居人均纯收入为3424.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94.3元,居全国末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和水平不高,直接制约了其购买力的实现,2010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42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1%,仅略高于贵州和西藏。由此可见,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仍然偏低,不仅限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而且不利于消费结构的改善。
  (二)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
  甘肃农村长期存在着两大问题“买难”、“卖难”,其直接原因就是受到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农产品批发市场“乱、小、散、脏”的问题十分突出、商品集散和辐射功能不强、市场秩序混乱、农村产品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方面。这些因素大大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热情,阻碍了农村市场的扩张和农民购买力的实现。
  (三)消费环境差,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来,甘肃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民的消费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但多数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消费条件和环境依然很差,明显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其主要表现在:1. 基础设施落后,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设备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从而制约了农村居民对家用电器等现代化工业产品的消费;2.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年轻人口负担加重,储蓄意向趋高,消费意向趋低;3. 金融支农服务落后。一是农村银行网点少,缺少针对农民的消费信贷制度或信贷额有限,贷款条件苛刻;二是银行对农民的还贷能力和信用缺少信心,阻碍了农村消费信贷的开展。消费信贷约束使农民在当期收入不足以支付住房建设、大型农机具和耐用消费品购置费用时难以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
  三、提高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及建议
  (一)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购买能力。
  1. 加速农村产业化经营,大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由于甘肃省水果、蔬菜、药材等资源十分丰富,所以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建立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2.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以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体系,提高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依靠转移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3. 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和财力转移支付力度。采取各种优惠措施鼓励农民返乡创业,支持农民工将资金、技术、市场经营理念和现代管理方式带回农村,增加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经济繁荣和发展,促进农村扩大消费。
  (二)加快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消费市场
  对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充分发挥农村现有流通网络的作用,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工作,建设改造一批布局合理、辐射面广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同时要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准入制度,对农产品的分级、分类、包装、产地、生产日期等实行标准化管理,并对保鲜、冷冻、分装等环节的加工条件提出严格要求,以此来完善农村消费市场。
  (三)转变消费观念,鼓励农民合理消费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农民在收入增加的基础上,更新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不断扩大消费领域,努力提高消费水平。比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社区宣传等各种途径引导农村居民在满足适当的物质消费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增加 精神文化的消费,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质。特别是要逐步引导农村居民中高收入者的消费观念的转变,扩大其对旅游、交通通信、文化娱乐、化妆品和美容服务等方面的消费需求。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农村居民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拓宽农民的消费领域
  近年来,甘肃省农村居民的储蓄倾向不断上升,实际购买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仅靠其自身还不足以启动高档商品和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热点,因此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大力发展消费信贷,降低信贷条件,扩大信贷范围。对启动消费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2010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500元以下的户占0.5%;500-1000元的占3.6%;1000-2000元的占19.8%;2000-3000元的占26.1%;3000-4000元的占16.2%;4000-5000元的占11.3%;5000元以上的占22.6%,其中人均收入4000元以上的中高收入户占到约34%。由此可以看出,处于中高收入的家庭,他们有消费升级的需求,又有良好的偿还能力,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改善信贷消费环境,来拓宽他们的消费领域。
参考文献:
[1]农村消费问题研究课题组.关于农村消费的现状及政策建议[J].财贸经济,2007(2).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段小红,张艳荣.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分析[J].开发研究,2009(1).
[4]甘肃省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上一篇:关于营销风险管理的思考

下一篇: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机遇与必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