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中国经济学的相关概念与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16-12-26 11:10


中国经济学就其历史使命而言无非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作为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本身的内容,应该是以揭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为内容。就这个层面而言,中国经济学本身应该构成对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揭示,否则就无法称其为经济学;其二,就中国经济学而言,其之所以称之为中国经济学,是因为它是以中国经济问题的为研究对象的,这就说明它是以中国经济运行的具体实践为基础,探索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用以指导中国经济的运行为使命。因此中国经济学就其发展方向而言,应立足于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求真。作为经济学,它应该以探求经济活动运行的客观规律为内容,为发现和揭示经济运行规律做出自己的贡献;其二,务实。作为以中国经济为研究的对象的经济学,它应该立足于中国的经济建设的实践需要,指导并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建设。两者相辅相成,统一于中国的经济建设。而就其体系构建而言,应该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坚持经济活动的运行,总是特定生产关系之下的经济运行。坚持经济科学的任务是“证明现在显露出来的社会弊病是现存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快要瓦解的标志,并且在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因此,中国经济学的体系构建应该立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为基本内容,并从这种辩证运动中,把握中国经济活动的规律以及发展方向,这是中国经济学基于求真范畴要求。同时作为以中国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中国经济学的体系构建,要求分析中国现阶段的生产方式,并把握这种生产方式下,经济体系运动的规律,并根据规律解决经济中遇到的经济问题,指导中国的经济建设实践,这是务实范畴的要求。具体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关于中国经济学的相关概念


要谈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首先,必须对中国经济学作为一个什么样的范畴成为一门学科的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即我们从何种层面界定中国经济学。中国经济学其实就是以中国经济为研究的对象的经济学,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从中国经济建设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经济学,即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其本身是立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立足于探寻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经济学,这就是国外学术界眼里的中国经济学,它致力于揭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用于指导别国的经济建设实践。在其内容上,属于中国模式研究的范畴。其二,是用以指导中国经济建设的经济学,它主要内容是立足于解决中国经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国经济的建设指明方向和道路。因此中国经济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求真,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的规律;其二,是务实,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指导,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指明道路。


其次,必须对中国经济学的何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有所了解。这个问题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要不要建立中国经济学,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对经济学的理解上,经济学就其作为一门科学而言,是以揭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为内容上,客观规律具有客观性,科学不分国界,无所谓哪国经济学,何来的中国经济学之说呢。但是,虽然经济学揭示的规律是抽象的客观的,然而规律的揭示总是通过具体的实践而揭示的,并指导具体的实践。因此依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可以将经济学分类为具体国别的经济学。但就其揭示的内容上,应该是统一的,揭示的客观的经济运行规律。否则,中国经济学就不能称之为中国经济学,而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了。进而,它就不能作为经济学的范畴,而只能作为史学的范畴成为研究对象了。因此中国经济学成为中国经济学,是指通过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而揭示的经济规律,即所谓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其二,经济学的规律总是用来指导经济建设的规律,虽然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但现实的经济活动,总是以经济规律性下的具体实践活动,所以中国经济学的另一个层面的含义,就是立足于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经济学。而并非是因为经济理论不具有客观性,没有自己的经济理论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经济发展。其三,要了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就要了解中国经济学的根本任务,这个是中国经济学得以存在的基础。这里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从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中,探索经济运行的规律,其二,就是立足于解决中国经济遇到的现实问题,探索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二、关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通过第一部分对中国经济学相关概念的认识,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应该回归到求真和务实的发展方向上来。所谓求真,这是一切科学之所以称之为科学的根本之所在。同样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也是以求真,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为己任,而成为一门学科的。因此作为一门科学的中国经济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以求真为使命,以揭示客观经济规律为内容,因此这里把求真定义为发展的范畴,来量度科学的发展。之所以这里把求真规定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这是由于客观规律是人类社会活动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客观的规律得以发现,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即所谓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真理是科学技术得以发展和进步的现实土壤。另一方面,就是现在的中国经济学的繁荣在其科学的意义上,谈不上是发展。具体的内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人多了起来,大家从这个层面来定义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即中国经济问题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然而成就这种发展的并不是中国经济学在其科学的道路上有所前进,而是由于中国的经济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各国经济学者纷纷探索中国模式,他们不是从中国改革开放中去探寻经济运行的规律,而是力求探索出一条可以照搬应用的模式,就其成果而言,好多专家学者得出结论,所谓中国模式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另一方面,是由于,面对日益凸显的经济问题和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局势,迫切需要对中国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经济运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方向,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倒逼中国经济成为热点。


其二,现在的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所谓的发展,是朝着以标新立异为内容的“创新”方向发展,学派林立,不是以研究经济问题为立说之本,而是以新,以奇成一家之言;不是以揭示经济规律的运行为使命,而是以在经济学说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内容。总之,中国经济学现在的发展,从表面看来可谓是一派繁荣景象,但就其实质来言,和原来相比,只是臃肿了许多,不仅不能解释什么规律,而且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增加了障碍。由于人类社会活动,总是基于一定目的的实践活动,因此就科学而言,其发展的范畴,应该还包括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内容,即务实的范畴。就中国经济学而言,务实就是以中国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为内容:一方面,要求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要能够解决中国经济运行中遇到的问题,探索经济运行的规律,指导中国的经济建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另一方面,要求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要能够依据客观的经济规律,探索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道路。然而现在的中国经济学,并没有在这条道路上走的很远,具体的内容表现在:一方面经济学的发展脱离了经济社会的现实实践需要,不能立足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大多都是空而泛的理论;另一方面,虽然问题是基于现实的需要的,但是往往脱离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仅不能有些的解决中国经济问题,反而是经济问题更加复杂化。一方面,中国经济学只有以求真、务实为发展方向,才能更好的认知经济社会的运行,以及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建设。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只有以求真、务实为的科学研究,才能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真正的科学应回归到其本应有的道路上去。


三、中国经济学的体系构建


要构建中国经济学的体系,首先要对经济学有个科学的认知,它是作为一个什么样的范畴,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即怎样看待经济学的问题。我们这里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对经济问题的认识,把它纳入到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去,即作为主客体实践活动的关系来考察。唯物史观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了社会存在,还是社会的存在决定了社会的意识。因此,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应以社会存在为基础。而社会存在又是以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为内容,因此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应该立足于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总是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内容,即,总是特定生产生产力水平下的社会生产活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因此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的生产活动,表现为特定生产关系下的物质资料的生产。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种类,因此科学的起点,应该是特定生产关系下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因此,要构建科学的中国经济学体系,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理解社会存在,才能对经济科学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就中国经济学而言,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在体系构建下,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对经济学科的基本观点,这是研究经济问题的基本立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因此拥有正确的世界观,这是正确认识经济问题的前提。其次,在对经济问题有了一个科学的基本认知之后,还要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来进一步认识经济问题。这也就是所谓的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在坚持了唯物史观的立场认识社会存在之后,在方法论上,要求我们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作为认识社会问题的工具。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掌握的。反映在社会问题是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而这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可以被认知和掌握的。对于经济学而言,我们就是要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去揭示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从事物运动本身来把握事物运动的规律。就其内容而言,就是最基础的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去把握人类社会运动的规律,从这种生产活动中,去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中,去把握经济现象,认识经济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内容,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总是特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下的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其决定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不想适应时,生产力的发展会要求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是一个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容纳能力,当一种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这种生产关系就不会瓦解。从一种生产关系到另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虽然是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为内容,但却是生产力发展需求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断积累的过程,一方面表现为旧事物的消亡,另一方面表现为新事物的积累。其三,要把经济学纳入到社会科学的体系去来研究,即把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来研究,而非是就经济问题而研究经济问题。作为研究的既成成果,马克思把对经济问题的研究纳入到最一般的人类生产活动去中,并从多样性的统一,抽象为最为一般的生产劳动,并从最为一般的抽象活动演绎为最具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总是特定生产关系下的生产活动,并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而,把对经济学的研究纳入到社会发展的范畴内来研究,指出生产劳动总是特定生产关系下的生产劳动,并对生产一般的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具体关系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更为具体的是依据这种方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剖析。而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就是要分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生产方式,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把其统一到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来研究。


其四,作为中国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证明现在显露出来的社会弊病是现存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快要瓦解的标志,并且在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立足于这点去解决经济问题。另外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基础,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又是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为内容的,因此,中国经济学,要立足于不断发展生产力,指导中国的经济建设。


四、总结


关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和体系的构建,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为内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的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不断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发展方向以求真、务实为内容;在体系构建上,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立足于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建设,构建中国经济学的体系。


作者:陈海啸 康振宇

上一篇:分析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经济学经典著作阅读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