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马克思工业化理论研究——开放经济下马克思工

发布时间:2015-08-27 13:44

摘 要:马克思的工业化理论虽然散见于《资本论》的各章节中,主要内容包括:分析工业化的产生原因及对人类社会的作用;通过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批判提出东方社会实现工业化的特殊方式。从1953年的“一五计划”至今,开放经济的宏观格局和“十二五规划”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对马克思工业化理论的研究,无疑将给予我国未来工业化发展以重大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工业化,开放经济,包容性增长
一、引言
  自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揭开工业化的历史序幕以后,工业化问题就成为各国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nn,1931)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提出了 “霍夫曼定理”。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1954)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则是侧重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非均衡分析和发展战略的研究。随后,钱纳里等人[[  []  钱纳里等.发展的型式:1950-1970 [M]. 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基于对二战后兴起的9个准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经验研究,提出了发展形式理论。
  纵观以上研究成果,不难发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理论把工业化只是当作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经济增长问题;而与此相对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即计划经济体制下以重工业为主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也在日后的实践中被历史部分的否定,所以重新研读马克思的工业化理论有了更深的时代意义。
二、马克思工业化理论的基本框架
(一)工业化产生的动力
  探究工业化产生的动力要追溯到最早走上工业化道路的西欧,其历程表明,现代化之路是从城市的兴起开始的,而城市的发展催生出新的生产方式——手工工场,继而为工业化的产生创造了三大历史前提,即雇佣工人、市场和资本。
(二)工业化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完成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5-256.]]” 工业化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经济结构的改变,同时也推动全球化的发展。
(三)对工业化的批判
  马克思对工业化的批判是基于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生了异化,简单地说,就是劳动作为特殊的商品在交换过程中却无法得到合理的回报。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一方面财富分配不均使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激化;另一发面,这种异化使得资本家只为追求自身利润而漠视对于工人的人文关怀,工人成为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变为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下重复单调程序的机器。同时大工业带来严重的污染,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灭顶之灾。
(四)东方社会实现工业化的特殊方式
  马克思在晚年指出东方社会工业化发展的道路有着特殊的规律,不能将西方工业化的模式完全地照搬过来;同时可以直接吸收西方工业化的成果而不必重蹈覆辙,通过生产力移植的方式,东方社会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
三、我国工业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一)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可以概括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的探索。其总体特点为: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封闭式工业化模式,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了农、轻、重比例的协调发展。这一阶段的工业化并没有体现出马克思工业化理论中的市场条件和对于经济开放性的推动作用,因此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而仅仅作为工业化的起步时期。
(二)工业化的加速阶段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并提出改革开放发展战略以后,我国的工业化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十四大中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体现了马克思工业化理论中以市场化推动工业化的思想。党的十五大明确把工业化和市场化融为一体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与此相对应的对外开放政策则体现出这一阶段工业化发展的开放性,全面协调城乡发展;协调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以及调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成为工业化加速阶段的特征。
(三)工业化的转型阶段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社会矛盾逐渐暴露:工业化带来的大机器生产方式造成了严重的失业问题,与此同时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也日益严重。因此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此揭开我国工业化转型的序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大对于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人才的引进以不断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这一阶段工业化转型的目标。
四、启示和政策建议
  结合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历程,我们得出:工业化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包括现阶段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劳动力市场存在结构性供给过剩,生态环境脆弱等一系列难题。如今我们所处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已经与马克思生活的年代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现实要求我们在制度和政策上有更大的开放度和包容性。
  调整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点。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有效吸纳剩余劳动力,统筹城乡发展,以农村作为新时代发展的突破口;协调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有效地污染惩治体制。积极推动技术移植,加强自主创新和二次创新。积极利用工业文明国家已有的科学技术,同时,对于技术的引进应该结合国内的自主创新和二次创新,特别要注重基础研究的发展。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落实科教兴国和科技强国的发展战略改善劳动力结构性失业的局面。

上一篇:我国工业自动化产业的发展机遇和方向

下一篇:论工业自动化计算机技术特点与应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