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货币政策后危机时代的退出机制探讨

发布时间:2015-12-15 12:04

摘 要:本文回顾了金融危机期间各国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和当前经济形势下需要采取的货币政策退出的原因。重点讨论了后危机时代关于货币政策的退出时机和退出方式,提出了退出时机的相关条件以及“因人而异”的退出方式。

关键词:后危机;货币政策;退出机制
一、 金融危机下的货币政策
  2008年伴随着雷曼兄弟的破产,整个世界陷入金融危机之中。各国央行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通过联手降息的方式,将基准利率降到历史低点。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到0.25%,日本银行也将同业拆借利率下调至0到0.1%,而中国人民银行也在2009年将利率降到了2.25%的水平,距历史最低值1.98%仅一步之遥。
  在下调基准利率的同时,各国央行也联手展开大规模的量化宽松计划,美联储、日本银行、欧洲央行等纷纷出手购买国债,同时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向市场提供大量流动性。而日本银行更是不惜重金购买公司股票已阻止市场的过分下跌。
  在货币政策量化宽松的同时,各国财政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刺激计划。随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双管齐下,各国经济在2009到2010年逐步回升。
二、 为何退出
  随着各国经济的企稳回升,各国政府都在探讨政策的退出计划,因为单靠政府的干预行为是不可能使经济长期的增长,经济的增长必须要靠自身的消费、投资以形成良性的发展。在金融危机中各国都采取了超常规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些政策在经济危机期间能够挽救国民经济,但是在经济已经企稳后,过剩的流动性会导致比较严重的资产泡沫,从而使得经济陷入过热的危机。比如在2007年,中国由于持续性的外汇占款导致流动性过剩,虽然央行通过准备金和公开市场不断回收流动性,但效果仍然不够理想,于是造成了2007年的通货膨胀,同时导致股市和楼市都不同程度出现泡沫。
  从长期来看,货币中性,也就是说宽松的货币政策在长期来看只能造成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不能使经济增长,所以长期来看货币政策是无效的。但就短期而言,货币政策的短期效应是明显的,能够很好的阻止经济衰退,使得经济企稳回升。所以在金融危机中的货币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经济已经企稳回升后,货币政策应该渐渐退出宽松的时代,回到常规的政策上来,以免造成更加严重的通胀和资产泡沫。
三、 退出机制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政策退出是势在必行的,但现在的情况是退出的时机应该是怎样,应该怎样退出;是各国自行退出还是联手退出。
1、 退出时机
  对于退出时机的选择应该相当慎重,过早的退出会导致经济尚未企稳,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衰退,而过晚的退出则会导致流动性泛滥而产生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从现在的情况看,各个主要经济体都还没有执行退出政策的实质性行动,美联储甚至表明要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已保持美国经济的增长而避免新一轮的衰退,欧洲央行和日本银行也都将利率水平维持在最低水平,同时加大对国债的购买力度以提供流动性。而美联储的量化宽松的政策导致美元对主要货币大幅度的贬值,这种贬值使得其他很多经济体难以承受,进一步使各国央行都开始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避免本币的升值而影响出口。从这可以看出汇率政策能够对其他国家造成相当大的影响,所以不管在退出还是在刺激经济的时候,都应该慎用汇率政策。
  虽然发达经济体目前的经济状况尚不明确,但是从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中国的经济确实出现了企稳回升的态势,GDP增速连续多个季度在8%以上,CPI更是达到了3.5%的高位,高于国际上通行的3%红线,于是中国央行在10月20日加息25个基点,这是中国央行近3年来的首次加息,加息的目的是为了缓解通胀预期,同时也为过快上涨的股市和楼市踩一脚刹车。从目前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准备金的调控来看,中国央行在缓慢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
  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退出政策应该是在经济回升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才应当开始实施的,而这个所谓的稳定阶段是指GDP、CPI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在若干个季度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外部经济体的经济形势也相对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才可能考虑退出。否则,过早和过晚的退出都会影响经济的良性发展。
2、 退出方式
  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各国央行保持着相当密切的合作,联手进行降息和提供流动性,正是这种相互的合作与沟通,使得大家的政策处在相同的水平上面,世界经济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底回升。
  政策退出时则有些不同,因为各个经济体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经济的自我修复能力都有所不同,这就导致各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时间会有差异,所以在退出时各国政府和央行因以本国的实际情况为准,根据本国的各项经济指标来考虑政策的退出,而不应该过多的受到其他经济体政策的影响。政府在退出时应该重点考虑本国的各项经济指标,特别应该注意CPI和PPI两项价格指标的变化,一旦价格指标变化过大或者超过相应的阈值,就应该毫不犹豫的进行相关货币政策的调控。所以政策退出应“因人而异”。
  “因人而异”的退出政策并不是说各国之间“关起门来搞建设”,彼此不沟通不协调。毕竟整个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每个经济体之间的依存度都较高,所以退出的时候应该适当考虑世界经济的整体形势,退出时的政策力度也应该考虑到本国和世界经济的承受能力,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退出更应该谨慎,因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形势的好与坏对整个世界经济都能够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退出政策应该“因人而异”同时相互协调,以避免世界经济因为各国的同时退出导致新一轮的衰退。

参考文献:
[1]徐璟娜.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与中国的应对思路,《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年第一期.
[2]郭菊娥.我国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评价,《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3]陆荣,王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效果,《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第7期.

上一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