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金融开放视角下宏观经济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5-12-15 11:52

摘 要:本文从论述金融开放,并且从金融开放影响国家甚至地区金融危机的产生,效率与风险并存,保持稳定与协调来论述金融开放下国家宏观经济的特点。

关键词:金融开放; 宏观经济 ;稳定协调
  金融开放,虽然大多学者从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服务角度来进行不同的定义,但以姜波克论述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金融开放可从静态与动态两方面来看。从静态方面来,金融开放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从动态方面来看,金融开放则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由原先的金融闭锁的状态向金融开放状态的转变过程。
  金融一体化的开放对国家宏观经济带来了很多影响,本文就从三个方面来研究金融开放环境下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 影响国家甚至地区金融危机的产生
  在过去,学术理论界认为金融开放对国家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并不很明确。因为他们认为金融开放一方面能给国家或地区提供利用国际资本的机会,能够帮助那些资本贫乏的国家实现生产基础的多元化; 另一方面, 金融开放程度的提升也能让处于比较优势的生产专业化程度能上升,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利。特别是东亚地区在上世纪80 年代经济的腾飞,更让理论界对金融开放持乐观的态度。
但伴随着东亚国家加快金融开放的步伐,对金融市场的规制也不断放松,资本账户的自由化进程也日益加快,这些也吸引了西方先进工业化国家的大量过剩资本涌入。这些外资的大量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东亚地区国内建设资金存在的不足,增强了融资能力,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推动经济发展和造就经济的繁荣与“东亚奇迹”。然而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世界所爆发一系列货币与金融危机,尤其是在1997 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让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2008 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次贷危机,冲击了世界上许许多多国家,包括经济发达的国家经济。这让很多流入的外资纷纷撤回本国来救市,导致许多国家的股市暴跌和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
  这些事实让学者们对金融开放的后果产生了质疑。当今学术界普遍研究总结,国家在金融开放的条件下容易产生着经济波动,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许多外来的国际资本有着亲周期流动的特点,正当经济低迷时,往往会倾向集中撤离。在这时如果国内没有形成良好的融资渠道,就无法能给企业提供上有效及时的资金补给,容易导致企业生产产生瘫痪,经济陷入萧条状况中。
  二、效率与风险是金融开放下宏观经济特点
  效率与风险是学术界根据金融开放后国际金融危机所总结出来的特点。特别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外资金融机构的涌入,我国金融机构也要出到国外的金融市场,今后对外借款与投资必然会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当向政府机构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时,由于贷款都是没有担保,国家风险就会成为最明显的。一般来说国家风险的表现形式就是“转移风险”,也就是借款人的债务都不是以本币计值,不管这些借款人财务状况如何,都可能无法得到外币来用以偿还着借款。特别是我国的绝大多数金融机构都以往都处在封闭的金融市场上活动,所以对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风险并不是很熟悉,所以在金融开放后更应该对此进行格外地关注。在加上由于市场价的变动,无论在银行的表内与表外头寸上都会面临着遭受巨大损失的风险。所以市场风险一个具体的内容就是外汇的风险。在国际金融汇率剧烈波动时,外汇业务中内在的风险,特别是外汇上的风险也会增大。在加入WTO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之后,金融汇率的市场化进程也会进一步加快,汇率的波动也会更加频繁,与此同时,银行的外汇业务也日益增多,我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对外汇业务并不熟悉,因此,这类金融风险会逐渐增加,这一些都让效率与风险是国家宏观经济的特点。
  三 保持稳定与协调是宏观经济的特点
  由此看来,金融开放对于宏观经济来说是一把双刃剑。金融开放可以克服传统计划经济下的弱点,广泛的融资能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资金支持,还能为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提供刺激,从而推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但如果条件不能完全具备来强行实行金融开放,就会有着巨大的风险。
  为此,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应该把金融开放隐含的,不得不承受以及会发生的金融经济危机考虑进去,在政策与制度来进行完善。实质上,金融稳定与金融开放、金融危机和体制外的协调等方面存在着必然联系。所以,我国在推进市场经济体制中,强调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开放的同时,更应改去着重强调金融开放的渐进性与次序。
  要做到金融开放的渐进性与次序,关键的实质就在于经济上国内与国外协调一致。著名学者麦金农也曾经指出,国家为实现非通货膨胀上的金融均衡,财政和货币,以及与外汇政策上的排列顺序是至关重要。政府不仅,而且也不应该去采取全部完全的自由化措施;相反,经济金融上的自由化应有一个最佳合理的顺序。
  因此,根据麦金农的论述,一个经济上中央集权化的国家经济过渡到一个金融开放的国家,应该做到国内与国外的协调,在财政上做到金融开放下的平衡,这样才能防止入不敷出以及游动资金的出逃。同时在财政收支方面重建公共财政。一方面要实行“权力来制约权力”的改革。用相应的权力甚至更大的权力,来实现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同时要推进以利益,尤其是物质方面足额的利益来激励与推进政府职能的利益与调整。这样,才能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协调。
参考文献
[1]2005年中国金融年鉴。北京: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
[2]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次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3]沈悦: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开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4]祁敬宇:金融发展的国内外协调问题研究,《华南金融研究》,2002年第5期.

上一篇:我国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下一篇:构建区域经济发展与河道水生态环境和谐关系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