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过度竞争存在性综述

发布时间:2015-11-04 10:25

论文摘要:过度竞争存在性综述-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过度,竞争,存在,综述
  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
  学校:首都经贸大学
  电子邮件:wangfb1973@
  手机:13521192758(北京号)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杨庄中区20号楼3单元602
  完成日期:2010年6月29日
  摘要:本文论述了“过度竞争”的存在性。“过度竞争”提出后,长期被排斥在主流经济学之外。本文在运用伯川德模型和Salop圆周模型分析后,我们认为存在“过度竞争”。结合中国现实状况,通过进入退出壁垒和市场需求预期的分析,我们认为“过度竞争”依然存在。基于现实状况分析时,我们发现这些现实因素是为“过度竞争”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关键词:过度竞争;伯川德模型;Salop圆周模型;进入和退出壁垒;市场需求预期;
  一、引言
  主流经济学理论一直倍加推崇自由竞争,原因是他们认为不断强化竞争可以增进经济效率和提高社会福利。基于这种认识,经济学界的绝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任何限制竞争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理论指导现实,在此种理论指导下,各国采取的普遍的经济政策都是促进竞争和限制垄断。让我们来看一下现实情况,随着竞争强度的不断加剧,部分行业的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并未如理论中所描述的那样出现改进,反而出现恶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主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我们可以发现这套理论的分析方法是基于静态的、完美假设条件的均衡分析。对于现实的动态的市场状况而言,这套理论就显得力不从心。基于这种状况,部分经济学家提出了“过度竞争”的概念,从动态角度和现实经济现象上来研究竞争。
  “过度竞争”提出后,其存在性一直受到质疑,故一直未被主流经济学家所接受,被排斥在主流竞争理论之外。鉴于此,本文从理论和中国现实状况的角度分析“过度竞争”存在的可能性,并给出相应的结论,以期能够指导现实。
  二、过度竞争的涵义
  “过度竞争”的概念是贝恩在其产业组织学的奠基之作——《产业组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贝恩从哈佛学派的SCP范式出发,认为“过度竞争”是市场集中度低、持续的过度供给(或过剩生产能力)和经济绩效较差的市场结构,并从表现形式上加以描述。
  除贝恩外,其他较有代表性的对“过度竞争”的描述,包括日本的通产省、中国的秦海、曹建海、罗云辉和夏大慰等。由于是结合中国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引用曹建海“过度竞争”的概念,对其进行分析。
  曹建海对过度竞争的定义为:过度竞争是指由于竞争过程内生或外部因素的作用,主要发生于非集中型或较高固定成本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等退出壁垒较高的纯粹产业中的企业数目过多、产业过度供给或过剩生产能力现象严重,产业内的企业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竭尽一切竞争手段将产品价格降低到接近或低于平均成本的水平,使整个产业中的企业和劳动力等潜在可流动资源限于只能获得远低于社会的平均回报和工资水平的窘境而又不能顺利从该产业退出的非均衡的状况。
  三、过度竞争的存在性分析
  (一)基于伯川德模型的过度竞争分析
  伯川德模型认为若市场上双寡头生产同质的产品,并按照静态价格竞争或者一次性价格竞争时,他们按照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方式定价,即当p=MC时,达到均衡。假设厂商1和厂商2的定价分别为p1和p2,c为每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当p1=p2=c时,形成均衡,两个厂商获得正常利润。若厂商1略微提价,p1=p2-a,a为任意小的正数,这时厂商1就可以获得全部市场,并可以得到p2-a-c>0的正利润。同样,厂商2也可以利用上述的行动来获得正的利润。显然,两家企业在这个过程中的价格并不是均衡价格。最终,当两家企业通过上述过程实现
  下面我们将通过伯川德模型来分析无数企业的竞争过程。我们先对模型的假设条件进行适度放松,假设市场上有无数个企业进行竞争,企业提供的产品视为无差异,他们进行一次性的价格竞争,市场需求函数为Q(pi)(i≥2),pi表示第i家企业的价格,pj表示第j家企业的价格,每家企业的边际成本为ci(每家企业的边际成本并不完全相等),固定成本为f。对于第i个厂商的需求为:
  Q(pi)当pi,厂商i的价格最低
  qi(pi,pj)=Q(pi)/n当pi=pj,所有厂商的价格都相等
  0当pi﹥pj厂商i的销售量为0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pi时,产业内厂商动态博弈过程中利润状况。当pi时,企业i的利润为∏i(pi,pj)=Q(pi)(pi-ci)-f,假定企业i的利润大于0。由于企业i占据了全部市场,其他企业获得的利润只能是-f。假设厂商j知道厂商i的价格策略,将价格定位到pj=pi-a,a为任意小的正数,这时厂商j的利润∏j(pi,pj)=Q(pi-a)(pi-a-ci)-f。这个过程将反复进行下去,直至边际成本最小的企业获得的利润为0,而其他企业获得的利润为-f。
  由伯川德模型可以看出,当把假设条件适度放宽时,在竞争中努力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却不得不将产品价格降低到低于平均成本水平以下,从而出现产业内企业普遍亏损的状况。

我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出现“过度竞争”。
  (二)基于Salop圆周模型的过度竞争分析
  伯川德模型是在产品同质化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的,而现实生活中,各个厂商生产的产品却往往具有一定差异。因此在讨论“过度竞争”时,我们应该在产品差异化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这更具有一般性。本部分内容将运用Salop圆周模型,从产品差异化的角度来探讨“过度竞争”的存在性。
  在产品差异化的判定方面,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将位置变量作为差异化大小的衡量标准。原因是在价格相同或差异不大的情况下,消费者更偏好从邻近的厂商购买产品,距离越近其所支付的运输成本越低。因此尽管与消费者距离不同的两家厂商的产品完全相同,但由于支付的交通成本存在差异,消费者依然认为两家厂商的产品存在差异。
  Salop圆周模型假设消费者均匀的分布在周长为1的圆周上,每个消费者具有单位需求,消费者购买产品时除支付产品价格,还要支付运输成本。假定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交通成本和厂商的距离成正比,单位距离的交通成本为t;消费者将运输距离作为衡量厂商产品差异的唯一标准。假定厂商所生产的产品价格相等,产品同质,设每个厂商的固定成本设为f,每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设为c,厂商i的市场需求设为qi。这样我们可以获得厂商i利润为∏i=q(pi)(pi-c)-f。
  由于距离决定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q(pi),因此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在周长为1的圆周上,厂商是如何分布的?厂商在进入市场时,要考虑到价格和需求因素,在此模型中由于假定厂商定价相同,因此主要考虑需求因素。在需求方面,将距离作为产品差异唯一标准的消费者必将选距自己最近的厂商来购买商品。在消费者均匀分布的圆周上,第一个厂商选定一个位置后,为获得最大市场份额,第二个厂商必定定位在通过该点的直径上的圆周上另一点。若假定均衡市场中有n个厂商进入该圆周中,则厂商也在单位1的圆周上呈现均匀分布。这时厂商i的需求函数为q(pi)=(p-pi)/t+1/n,利润为∏i=q(pi)(pi-c)-f=〔(p-pi)/t+1/n〕(pi-c)-f。对pi求导,厂商i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p+c-2pi)/t+1/n=0,因为p=pi,所以均衡价格p=pi=c+t/n。
  在现实中,允许厂商自由进入的情况下,厂商数量会达到多少呢?当允许厂商自由进入时,基于伯川德模型的分析,厂商利润为0,即∏i=q(pi)(pi-c)-f=0,此时均衡企业数量为:n°=t/f。在Salop圆周模型,自由进入条件下,进入产业内的企业数量是否实现社会最优呢?由于圆周上每个消费者的交通成本为t,圆周长为1,对于每个厂商而言,消费者位于其左右两侧,因此共有2n个区间,每个消费者位于[0,1/2n]区间内。圆周上所有消费者的总交通成本为T=t/4n。从社会最优的角度考虑,厂商数量应该是使厂商固定成本和消费者总交通成本最小,即nf+t/4n最小。对n求导,厂商i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f+(t/4n)′=0,得出n﹡=n°/2。
  从上述Salop圆周模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基于产品差异化的自由竞争仍会使产业内企业数量过多,导致过度竞争。
  (三)进入和退出壁垒的过度竞争分析
  我们还可以通过厂商进入和退出产业的难易程度,来看“过度竞争”的存在性。厂商进入和退出产业的难易程度用进入和退出壁垒来衡量。有效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的存在保证了产业内优胜劣汰机制在竞争中发挥作用。我们将进入和退出壁垒简单的分为高低两种情况,即高进入壁垒、低进入壁垒、高退出壁垒和低退出壁垒,可以用下图表示不同产业的进入退出壁垒情况:
  

依据中国现实状况,我们认为其他类型企业进入产业时,往往面对较低的进入壁垒,如与国外相比,中国的部分产业标准低,这样就使的厂商比较容易的进入产业中进行生产。以快速消费品产业为例,进入该产业的厂商很快发现,要想快速占领中国的市场,最好的方法就是频频进行广告宣传。广告费用支出的迅速增长,使企业管理费用大幅提高,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作为沉淀成本的广告费用,亦构成了厂商的高退出壁垒。在许多快速消费品产业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情况。
  除快速消费品产业外,其他具有高沉淀成本的产业也亦构成较高退出壁垒,也可能发生“过度竞争”。在产业不断发展过程中,进入和退出壁垒的程度亦不断发生变化,当其发生改变时,竞争状况亦发生改变。因此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状况中,从进入和退出壁垒来分析“过度竞争”的存在性时,我们亦要从政府和企业的行为来考察。低进入壁垒和高退出壁垒是“过度竞争”存在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四)基于市场需求预期的过度竞争分析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市场化的改革大大拓展了市场需求。宏观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国内需求迅速增长。同时,国际贸易市场的不断扩张,使国际需求不断扩张。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对市场需求有了非常高的预期,各行各业都涌入大量生产厂商。最初“过度竞争”存在于大量厂商的竞争中,即产业内由于进入太多的厂商,其不得不对有限的生产要素进行激烈的争夺,当竞争超过某一临界点时,我们认为“过度竞争”就发生了。
  随着竞争的不断进行,产业内的部分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脱颖而出,形成寡头垄断后,仍可能发生“过度竞争”。原因就在于,对市场需求高预期的寡头厂商,会通过各种方式扩张产能,即仅仅通过产量来占领市场,此时产品质量、差异化和消费者真正的需求往往被抛在一边。这样做的最终结果会导致供给的过剩,形成“过度竞争”。因此对市场需求的高预期是使产业中存在“过度竞争”的又一诱因。
  四、小结
  在动态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模型和对中国现实状况的分析,我们的结论是“过度竞争”确实存在于我们的经济生活中。“过度竞争”是一种市场状态,这种市场状态可以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各因素仅为“过度竞争”的形成提供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只有当竞争达到某种程度,并表现出一定的现象时,我们才认为出现“过度竞争”。就像前面我们引用的曹建海的“过度竞争”的概念,可以看出,其给出了“过度竞争”的部分现象,如产业过度供给或过剩生产能力现象严重、产品价格降低到接近或低于平均成本的水平等。
  在运用理论进行分析时,除本文所用的理论外,我们还可以基于博弈论、社会福利和沉淀成本等进行“过度竞争”存在性的分析。在结合现实状况进行分析时,我们亦可以透过产业规制、研发状况和竞争方式(如主要采取广告战、价格战争夺市场)等多种现象进行分析。而在上述分析过程中,我们并未穷尽所有可以用于分析“过度竞争”存在性的理论和现实状况,原因是我们在此仅为说明“过度竞争”确实存在于现实经济社会,且说明问题的理论和现实状况太多,并不断变化,篇幅有限,没有全部罗列出来。

上一篇:有效市场理论在我国期货市场中的应用

下一篇:未来电动汽车新产业链的理想运行模式探讨

进入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