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初探

发布时间:2015-07-09 10:03

 摘要: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要求越来越高。从而要求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快专业建设的改革,特别是课程设置的改革。本文分析了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设置的依据、改革的基本方向及主要内容。这对科学设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设置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必将提供较好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高职 旅游管理 课程设置 问题 原则 内容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既是国家教育部教高司[2006]16号文件精神的要求,也是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自90年代以来,全国有100多所高职专院校相继开设了旅游专业,当前我国旅游业在国家扩大内需经济政策影响下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旅游业的经济性、世界性、大众性、普及性呼唤社会特别是教育单位能为旅游业发展培养大批适用人才。因此,构建既符合21世纪旅游人才培养需要的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已迫在眉睫。
  
   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等方面尚存在较大问题,高职旅游专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课程设置重复
  高职旅游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上是参照了普通高校、普通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按照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课程类别和结构比例设置的。大量的课程和中职校课程设置重复,如《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法规》、《饭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管理概论》等。同时,一方面由于众多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师资力量较薄弱,缺乏实践经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旅游学科本身发展历史较短,又属于边缘学科,学科深度发展不够。
  (二)专业能力培养方式陈旧
  中国高等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历来就存在着学术性和职业性争论,传统培养模式中的大学课堂,一般都比较排斥运用知识的传授,偏重于学科的理论性。目前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理论课时偏多,而实践课时则相对较少。在三至四年的时间里,一般都采用集中半年左右时间去饭店或旅行社进行专业实习的方法,由于缺乏教师的具体指导,在实习中对所学课程的综合运用较少。而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旅游地理》、《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和《饭店管理概论》等课程,由于经费、场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教学中则以理论讲授为主,极少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三)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创新精神
  为了保证学生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国家教育部在行政管理中对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一个基本的宏观要求,以求达到并基本统一同一专业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的基本水平。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教学的对象、基础和培养的目标不同,必然会在课程的设置上作一些调整,以便更好地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目前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是完全套用普通旅游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并未能根据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适当减少本专业的必修理论课程,加强专业方向课程,以及拓展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如人文知识、地理知识、植物学知识、运用心理学知识、管理学知识以及英语、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总体知识水平。相反,由于课程设置大量重复,相关学科的课程开设不足,一方面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又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补充,使毕业生的质量大打折扣,与社会的需求相距甚远。
  
  二、课程设置改革的主要依据
  
  (一)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面向旅游行业第一线岗位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了解旅游企业管理相关环节,具有较强的导游服务能力、旅游企业管理能力、旅游景区管理能力、旅游市场开发能力、酒店从业能力,能从事旅游企业管理业务操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外向性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培养人到何种程度,即所培养的人达到什么质量的问题。通过社会需求调查和职业分析,旅游专业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1、知识结构
  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基本知识、外语基本知识、法律法规基本知识、旅游管理基本知识。
  2、能力结构
  行业通用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商务写作能力、英语和韩语交流能力、创新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导游服务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旅游景区管理能力、旅游市场开发能力。
  关键岗位能力:①旅行社管理方向:中文导游能力、景点讲解能力、英语导游能力、领队业务能力、旅游策划能力;②酒店管理方向:握现代酒店的服务与管理技能,外语会话能力,公关和交际能力以及酒店电脑操作技能。
  3、素质结构
  职业道德方面:了解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勤奋好学、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身体素质方面:掌握现代体育运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文体特长;身体健康、健美,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规定的各项指标。
  心理素质方面:具有教育部《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所规定的要求,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健全的意志品质;具有理智、真诚、坦荡的性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主要职业证书
  1、基本职业证书:全国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合格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
  2、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下列职业资格证书中的1-2种)导游职业资格证书;中级餐饮服务员职业资格证书;中级客房服务员职业资格证书;茶艺师资格证书;人力资源师职业资格证书。
  (四)主要就业面向
  1.旅行社管理方向:旅行社导游服务岗位或旅游景点导游服务岗位;旅行社或旅游景区业务管理岗位;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
  2.酒店管理方向: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或客房服务与管理岗位;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岗位;酒店康乐服务与管理或人事管理岗位。
  
   三、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方向
  
  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较高素质水平的,能够适应时代需要,在各类旅游企业从事服务或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围绕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今后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方向是:
  (一)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本位,强调课程设置的职业性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而不能单纯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所谓职业能力不是指为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时的操作或动手能力,而应该是指综合的、称职的从业能力(competence),包括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全部内容。[2] 比如,在设置外语课程时,可以减少甚至不开一般的大学英语,而代之以旅游英语;再比如可以开设旅游文学课程来代替通行的大学语文总之,只有在课程设置上突出职业性,才能体现出高职旅游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来。

 (二)更新课程内容,淡化学科界限,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有人曾形象而深刻地说,我们的教育是在“用昨天的知识,培养今天的人才,应对明天的挑战”。[3]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课程内容陈旧,知识的使用性不强,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比比皆是。为此,改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的内容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开设旅游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程,才是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化的基本保证。
  其次,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专业,它所要求的基础知识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哲学、美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专科三年的教学时间里,要全部上完40门课程显然是不现实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课程的综合化。比如,可以将《管理学》、《财务管理》、《物业管理》等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综合,形成旅游管理专业适用的《旅游管理学基础》;可以将《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课程的有关内容有机综合成《旅游环境与生态概论》等等。通过设置综合化课程,可以大大减少重复授课的机率达到既节约课时又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目的。
  (三)重组课程结构,提高学生选课的自主性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又要重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和方向。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兴趣和他们已有的文化知识和能力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学习、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适应性,使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够适应旅游从业部门的多样性(如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部门等)和旅游企业内部职业的多样性(如饭店的前台、大堂、客房、餐厅、酒吧服务等)。要同时达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就必须对目前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结构进行重组,基本思路是压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应以本专业不同方向所共同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课程为主体,以通用和够用为限度,以便为增加选修课提供可能的空间。选修课程的设置要有较宽的覆盖面,应涉及有关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特别是要设置大量的专业方向课程供学生选择,比如酒店管理方向课程,应包括客房管理与服务技巧、食品营养与卫生、酒水知识与调酒技术等理论与实践课程;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方向课程,要包括生态旅游、中外文学赏析、导游技巧训练等。通过增设选修课,主动适应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和人们旅游行为变化的新趋势,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四)服务地方旅游,增强课程设置的区域性
  我国旅游高职教育主要是依托地方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来举办的,学生的来源和取向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质。加之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各办学单位应当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适当增加符合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要求和反映地区或区域旅游资源特征的教学内容,设置有关地方或区域性的旅游资源课程。有很多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希望本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时能够比较熟悉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特征、旅游企业经营的基本状况等。
  
   四、教学与课程设置改革的主要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课程设置的改革是一项多维、持续的、系统的工作,主要包括模块化设置、目录与学时学分设置、总课时分配设置三大块,如图4-1所示。
  (一)课程体系模块化设置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课程体系设置的方法各有见解,其中最好的方法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将课程模块化,每个模块对应一种或几种能力的培养。由此可以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所有课程分为:公共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综合实训课模块等四个一级模块。其中专业方向课模块包括两个二级模块:必修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必修课模块又包括职业资格课模块、关键岗位能力课模块等多个二级模块。最终形成一个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目录与学时学分设置
  课程门数(含实训课)共计50门,学分共计138分,其中公共课程21门/45学分,专业基础课16门/47学分,专业方向课13门/46学分。
  1、公共课模块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0学时/2学分)、毛泽东思想概论(32学时/2学分)、公共体育课(62学时/2学分)、体育选项课(64学时/2学分)、应用文写作(30学时/2学分)、大学语文(60学时/4学分)、大学英语(188学时/12学分)、英语听说(62学时/4学分)、计算机应用基础(62学时/2学分)、就业指导(32学时/2学分)、形势与政策(20学时/1学分)、心理健康教育(10学时/1学分)。
  2、专业基础课模块
  形体训练(30学时/2学分)、商务礼仪(30学时/2学分)、旅游概论(60学时/4学分)、旅游地理(64学时/4学分)、旅游英语(64学时/4学分)、旅游韩语(128学时/8学分)、旅游景区景点管理(32学时/2学分)、旅游市场营销(64学时/4学分)、客源国概况(32学时/2学分)、旅游公共关系学(64学时/4学分)、旅游心理学(32学时/2学分)、旅游财务管理(64学时/4学分)。
  3、专业方向课模块
  旅行社管理方向:导游基础知识(64学时/4学分)、导游实务(64学时/4学分)、旅游法规(64学时/4学分)、汉语言文学知识(64学时/4学分)、旅行社经营管理(64学时/4学分)、旅游美学(32学时/2学分)、茶艺概论(32学时/2学分)、中外民俗(32学时/2学分)、旅游电子商务(32学时/2学分)、现代企业管理(32学时/2学分)、人力资源管理(32学时/2学分)。
  酒店管理方向:前厅服务与管理(64学时/4学分)、客房服务与管理(64学时/4学分)、餐饮服务与管理(64学时/4学分)、茶艺概论(64学时/4学分)、康乐服务与管理(64学时/4学分)、导游基础知识(32学时/2学分)、旅游电子商务(32学时/2学分)、导游实务(32学时/2学分)、现代企业管理(32学时/2学分)、旅游法规(32学时/2学分)、旅游资源与规划(32学时/2学分)。
  4、综合实训课模块
  入学教育(12学时/1学分)、国防军事教育(24学时/2学分)、思想政治理论实践(96学时/4学分)、认识实习(12学时/1学分)、礼仪与形体实训(48学时/2学分)、旅行社见习实训(48学时/2学分)、导游实务实训(48学时/2学分)、现场模拟导游实训(48学时/2学分)、饭店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48学时/20学分)、饭店餐饮服务实训(48学时/20学分)、毕业顶岗实习(240学时/10学分)、毕业设计(120学时/5学分)、毕业教育(24学时/1学分)。
  (三)总课时分配设置
  总课时设置为2380学时,其中公共课652学时(含课程单元实训),占27.3%,专业基础课664学时(含课程单元实训),占27.8%,专业方向课416学时(含课程单元实训),占17.4%,综合实训课648学时,占27.2%(如图4-2所示)。 理论课共计1200学时,占50.42%,实践课共计1180学时,占49.58%,理论课与实践课之比为1:0.98。突出了实践教学,职业教育特色非常明显。
  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课程在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都处于核心地位,它决定了学校如何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因此,各级学校必须作更加深入、扎实、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为旅游业的发展、为科教兴国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建春,张宏梅.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改革出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2(3):271-273.
  [2] 吕鑫祥.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j].北京成人教育,2000,(3).
  [3] 张晓东.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2,(4).
  [4] 李翔翔.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5(1).

上一篇:对西安高校教师旅游市场的思考

下一篇:以乡村旅游构建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