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禾木景区居民对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发布时间:2016-01-08 11:44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一直都是国外旅游社会学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热点,研究重点包括居民对旅游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影响的感知。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居民旅游感知的影响因素和相关的理论解释,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对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特别是研究民族地区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内容颇丰。

 

  本研究选取喀纳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庄,从旅游目的地主人的角度,应用旅游依附和旅游补偿等理论实证分析迅速发展的旅游业在提高就业、改善民生的同时如何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世居习俗,剖析了当地居民对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行为影响的真实感知与心理倾向,为边疆少数民族落后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禾木村隶属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禾木喀纳斯乡,紧临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喀纳斯景区的核心区,是神奇的图瓦人集中生活的居住地,也是世界仅存的 个图瓦人村落禾木村、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中面积最大的原始村落,号称中国第一村”( 图 1) 。自然村面积 3040km2,海拔 1124—2300m,现有村民 400 余户,约 1000 余人,其中图瓦人占 60% 以上,其余为蒙古族图瓦人和哈萨克族。

 

  旅游开发之前,禾木村的产业类型以牧业为主,农牧业相互结合,农业总人口占较大比重,城市化水平较低。当地经济发展以满足当地居民基本生活需要为基础,带有朴素、保守、封闭的自然经济特征,产业结构简单,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属于自治区重点扶植的贫困地区。1998 年以后,禾木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旅游开发,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出售旅游特产等各种途径,当地居民的人均收入有所增加,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关旅游接待和服务设施水平较低,住宿、餐饮等主要依靠当地居民自发供给。因此,分析景区内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可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延长游客在禾木景区内的停留时间,对禾木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 1 数据来源

 

  旅游影响研究属于社会学范畴,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实证性。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法。在参考前面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影响感知的相关理论选择调查类型及指标体系,依据旅游影响的实践情景设计问卷调查表,按照问卷调查标准及程序发放并回收问卷,通过对样本和数据的检验,用多元统计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解释。

 

  问卷设计包括两部分内容: ①受访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别、民族、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家中从事旅游业人数、居住年限、家庭年收入、旅游收入等 10 项。当地居民对旅游行为影响的感知包括经济影响、环境影响、文化影响。采用李克特量表 1—5 等级评分法,分别计算感知均值、标准差等指标。问卷发放时间为 2013 10 号到20 号,采取随机上门发放问卷,发放地点在禾木景区内村民约 400 ,随机抽取了 200 户发放问卷,回收 170 份,有效回收率为 85%

 

  2. 2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禾木景区实际情况,最终选取当地居民对经济、环境、文化以及综合影响的感知四个感知维度,用统计分析方法测算各维度值并进行定量评价 

 

  3、 调查结果及定量分析

 

  3. 1 居民生计方式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随机发放了 200 份问卷,受访者包括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居住年限的居民。

 

  收回问卷 170 份,问卷回收率达 85%,符合田野调查对象及样本规范。经统计,男性占 61%、女性 39%; 图瓦人 45. 0%、哈萨克族 40. 0%、回族 5. 0%、汉族 10. 0%。年龄集中在 20—45岁,家庭成员以 3—5 人为主,文化程度集中在小学和初中水平( 75%) ,居住年限超过10 年的比例为45. 5%,说明景区青壮年居民文化水平不高,家庭规模不大,人口流动性较强。

 

  旅游从业者占 80%左右,主要从事餐饮、商店、娱乐业、住宿等,过去主要是放牧与务农。课题组随机对居民进行了访谈。据他们介绍,村民在旅游淡季仍然以传统的放牧、打猎、采集为生,旅游旺季青壮年都下山在自建的小木屋内从事简单的旅游服务业,服务项目多是销售自家放养的牛羊肉制品、山上采摘的冬虫夏草、自制的传统木质手工艺品及骑马、漂流、猎奇、探险等服务活动,商品和服务虽然简单粗陋,但都货真价实、原始古朴。从事旅游业使他们的家庭年平均收入从 3—4 万元提高到 7—8 万元,其中旅游服务收入占 50%,反映了禾木区居民已深受旅游业和游客的影响,其生计方式在保留各民族传统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特别是旅游业已成为当地居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经济基础及就业方式的转变必将带来社会生活及文化习俗的改变,使旅游业成为游牧民族及草原文化走向开放融合的现代社会的先锋产业。

禾木景区居民对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3. 2 旅游影响感知统计结果分析

 

  利用 SPSS19. 0 对回收的 170 份有效问卷中的经济、环境、文化和总体感知进行因子分析,KMO 检验值 0. 648Sig. 0. 000,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方差最大旋转提取公因子。此外,运用描述性统计计算每个感知因子的均值和标准差。

 

  居民对旅游业经济影响的感知对经济影响感知维度中的11 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前 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已达到97% ,说明前 个因子可解释居民对于经济影响的感知。通过因子分析,提取了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和其他等三项主成分表 2) 。表 显示,在旅游发展引来了更多人来禾木做生意这一选项中,均值为 4. 14,而其标准差为 1. 002,说明居民对外地人到禾木景区做生意的态度并不是很乐观经济效益比环境保护更重要这一选项中,均值偏向中立,标准差 1.383,说明当地居民在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两级分化较严重,且趋向于持冷漠的态度从居民在从事旅游业前后的职业以及家庭收入的对比图 2、图 3) 可见,开发旅游业改变了居民的主要生计方式,家庭年收入由 2. 01—3 万元增加到 5. 01万元以上,说明参与旅游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家庭年收入。总体上,居民对于经济影响的积极感知高于其消极感知。

 

  居民对旅游业环境影响的感知经过因子分析选取前四项为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已达 87. 41( 表 3) 。统计分析表明,居民对环境影响的感知强度偏向中立,表现出较冷漠的态度;居民普遍认为旅游活动对原有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的破坏程度较低,环保意识增强,促进了生态平衡的均值为 3. 53,标准差为 0. 876,说明旅游业活动或游客的到来并没有使当地居民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与禾木景区的旅游业还处在发展初期相吻合,这就要求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积极引导和调节。

  

  居民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经过因子分析选取 项因子为成分进行统计分析,旅游开发对当地的语言和习俗的影响很小,促进当地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选项中,均值仅为2. 88,标准差仅 0. 412,说明旅游业发展在促进当地居民之间的交流作用不明显但明显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服饰习惯均值4. 62,标准差 0. 312) ,说明旅游活动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传统服饰上,居民与游客的双向交流很少,也很少自觉的学习外来文化。这种现象可能与游客在禾木景区停留的时间长短有关,同时也表现出当地居民在接纳外来文化或商业文化的同时仍固守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何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既尊重旅游地居民的传统文化习惯,又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进旅游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重要课题。

 

  

  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总体感知统计发现表 5) ,前三项因子的均值都较大( 4. 014. 554. 76) ,标准差较小( 0. 4520.3520. 581) ,说明大多数居民都非常愿意积极参与旅游活动,特别是商业活动。同时也必须注意到,在讨论旅游业利大于弊选项中,均值虽然较大( 4. 53) ,但其标准差却高达 1. 239,即呈很不赞同和很赞同成两级分化态势,说明当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利弊仍看法不一,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市场发育不成熟、不规范,旅游活动在给当地居民带来收入和就业的同时并没有改变当地居民的传统观念与文化内涵。

 

  4、 结论及展望

 

  禾木景区内的居民对当地发展旅游业基本上都持肯定与支持的态度,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性较高,生计方式和收入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旅游开发带来的市场经济和商业文化与当地传统的文化习俗的交融,形成了一幅全新的社会经济图景。禾木景区内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经济的感知明显高于对社会文化影响和环境影响的感知,说明现阶段旅游业发展主要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旅游行为还未融及当地居民的传统文化,也未破坏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这与道科西的旅游发展阶段理论相吻合,即在旅游发展的初步阶段,居民对旅游的正面影响感知明显强于负面影响的感知,旅游对当地居民的经济影响强于其他影响。

上一篇: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