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技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新模式探索

发布时间:2023-12-06 05:04

  摘要:近年來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技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学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应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4-101-05


  技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着重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熟悉我国企业管理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在技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管理技能与经验,符合企业岗位的需求。作为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台州地区,市政府提出“七大千亿”产业集群,快速地腾飞,对于中小企业基层一线管理人才的需求人数越来越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也要与时俱进、更新发展。


  坚持推动和落实技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教学目标,采取“任务驱动、商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教学工作[1]。结合就业专业技能和就业岗位的需求,注重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专业技能,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契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市场,满足企业对管理人才所需,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在当下已变得刻不容缓。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计划与真正落地存在差距


  技工院校大部分设置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和相关内容,但是在教学落地的过程中流于形式。一是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基地或实验室。二是缺乏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与空间,从而减少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机会,影响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三是校企合作单位缺乏深度合作,校外专业对口实习教学基地建设落后。对于工商管理专业,通用的实践教学是实训课、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其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都是在大二结束时实施,即大三(最后一年)实践与理论知识的教学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距离。


  2.实践教学方式单一,离实践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


  当前技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开展大部分都是通过案例教学,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但是以此远远不能解决学生要面对的实际问题。因此,许多技工院校考虑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用于其实践教学,但纵观实验室建设,文科类专业普遍存在经费紧张、场地不足、管理体制困难等问题。


  3.实践教学方案缺乏连续性


  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定位与要求不清晰,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各个高校设计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不清晰,如参观企业、沙龙分享会等,对于系统知识缺乏连续性,课程特色不突出,而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专业技能要求,人才培养必须直接面向社会的现实需求,紧跟企业人才战略所需。


  4.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不能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技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教学考核多采取期末一次性考试,或者写一篇论文等,不能很好地反馈学生的实践能力,亦不能展示学生各类职业能力,影响了学生专业管理能力的提升。


  二、技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1.确定培养目标,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调研台州地区中小型企业经营岗位设置和市场人才需求,剖析民营企业经营管理岗位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能力要求,总结和分析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等定岗实习岗位、就业、创业方向,借鉴其他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方向,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涵盖产品的销售与客服、综合管理、创业等不同的工种或者领域。因此,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调整所需和社会用工需求,因地制宜地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培养方式等,如工商管理专业,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民营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市场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所以在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普及创业创新教育,加强创业训练、战略规划等实践教学。加强与企业各个协会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便更接地气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培养导向中,工商管理专业以专业领域+就业方向+行业引导为3个方向[2],专业领域由1位专任教师主导1~2门专业核心课,就业方向方面为构建5~8个学生小组,开展定岗实习、毕业设计、技能大赛、职业发展与人生规划等活动,行业引导由校企合作企业的人事经理或者董事长等来开设专题讲座,通过校外专家、创业导师协同对竞赛指导,培养专业技能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搭建“1+1+N”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建设


  紧紧围绕台州本地产业发展,摸索出本土化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培养出管理界实战工匠能手。根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要突出主干课程,重视实践教学课程,通过促进人文教育,合理安排专业课,使得学生有时间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在专业教学方面,参照广东等一流技师院校,根据台州本地生源、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教师队伍的独特性、市场化的专业设置,建立符合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体系,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实力。教学计划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注重实践教学,突出工商管理专业技能的灵活性、可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开放式、探讨式模式,启发与互动相结合,提高学生兴趣,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最终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见表1),提高学生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效果。


  課程体系中,将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3个模块:公共基础、专业学习和实践学习模块(如图1所示)。其中公共基础和专业学习模块主要侧重学生理论基础和基本素质培养,专业学习模块主要培养学生技能实践,实践学习主要侧重提升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定量分析能力,提高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坚持以就业岗位为导向,以专业技能为指导思想,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要体现内容新、学时少而精的递进式开发目标,强调学生技能培养由原来单一的职业基本技能转向职业目标技能和岗位综合技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使学生成为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人才,以适应本地经济、社会信息化、竞争综合化对管理人才的客观要求。


  3.完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


  技工院校要注重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把课程教学、定岗实习和技能竞赛融为一体,把企业中的实际工作场景带到课堂上[3],把各类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引入到实训、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练习、考试、比赛中反复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浙江省关于开展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中[4],工商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进程缓慢,建议以目标任务、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务实合作、案例为载体,制定特色专业教学计划,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分阶段完成各类课程,以实际工作任务、比赛项目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不断丰富,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不同角度分析、解决、管理某一个部门或者项目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情境中,创设当事人角色转换,针对某一行业、某一公司、某一部分或者某一管理人员,对企业碰到的难点热点突发事件等问题进行剖析,教师、学生等多方互动,实现科研合作,把企业碰到的难题痛点作为课题,在课堂中与学生、员工等一起分享、探讨研究,把“教、学、做”变成理实一体化,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增加团队合作精神。此外,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单位、校外评审委员会等带来的现场教学、座谈会作用,让学生对企业认知、顶岗实习、比赛培训等有清晰的认识。强化专任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定期参加交流,掌握企业工商管理专业最前沿的发展方向和需求,积极引导学生融入企业文化,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工商管理专业积极探索开设第二课堂和社团,如创业讲座,人力资源协会、ERP企业经营模拟协会,使专业教师对学生理论知识、实训课程、赛前培训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专业能力。


  4.建立多角度考核评价机制,优化多方面考核内容和标准


  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打破传统的课程考核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模式,开展实施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考核内容由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技能三部分组成。知识考核是以学生课堂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为重点,实施结果考核占全部考核的20%。职业素养主要考察学生的工作学习态度、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等,采取运用过程评价,占整体评价20%。技能考核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为重点,通过过程评价和结果导向等多元化方式,提高实训考核比重,定岗实习实行标准化的成绩考核,实训和定岗实习考核占60%。学生可以通过专业素质活动和各类技能比赛、创业大赛等奖项来替代某些专业课程规定的学分,从考评制度上实现技能与成绩相互打通。从评价主体上看,注重引进企业指导老师,举办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之间的座谈会等。


  三、技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措施的保障机制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符合地区产业发展所需的方式培养,更加适合需求,与企业岗位匹配度更接近。为了确保教学模式改革顺利进行,技工院校必须出台相关制度,通过师资队伍、实训室、校企合作基地等方式出台制度,完善保障机制。


  1.加强制度建设,为实施课程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学院应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制度》《学生竞赛管理办法》《下企业实践脱产锻炼制度》《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管理办法》等,确保课程改革措施落地,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保证教学的高质量。


  2.加强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主导作用,高水平高技能教师队伍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关键,每年学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对企业生产、研发、营销、售后等管理的要求,追踪行业发展最新动态,鼓励教师考取SYB创业导师、企业人力资源师等职业资格证来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此外,在招聘教师中,可以引进一批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教师,壮大一体化教师队伍。企业引进客座大师、兼职讲师一起来完成教学任务。技能大赛和创业大赛由学院专业指导老师和校外讲师/专家共同指导,邀请企业相关负责人定期开展企业管理论坛、创新创业座谈会。


  3.推动校内实训场地建设,完善一体化实践教学条件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职业岗位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5]。作为管理学科,应该加强与外界交流,完善实训所需要的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训所需的设备和场地,如创建软件仿真企业的生产、办公等环境,选择相应岗位,进行模拟现实岗位的操作流程,实现互动式、实战操作,进一步提高学生岗位职责胜任的能力。建立商务会客室、创业实训室、企业经营模拟实训室、综合管理技能训练室等教学基地,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如教师企业工作联络站等,通过实训场地、定岗实习单位、校企合作单位,构建工商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在实训平台中使得学生对所在岗位、行业有良好的认识,通过项目调研、各类竞赛来掌握和加深企业所需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需求分析,尽可能让学生获得实际操作训练和提升职业综合能力。


  四、教学课程改革发展方向


  技工院校应深化校企合作,实施工学一体,通过多元化的育人方式完善一体化师资力量,创建实训场地、创新机制,增强实践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灵活性、参与性,实现办好教育、促进企业活力、培养专门人才的目标。首先,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深度了解社会发展前沿需求,结合台州乃至浙南地区企业的用工需求、学生就业方向和创业愿望,以此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其次,改革创新课程。实施“1+1+N”模式,形成人力资源、连锁经营、创业创新等不同的发展方向,实现实践教学和专业资格证书有效结合。第三,提升师资能力。加强校本教材建设、师资创业创新培训、校企合作课题项目开发和校外教师专家库建设等工作,加快专业教师多元化成长,通过教师授课科目、课程开发、教研科研、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等方式与专业建设、学生就业工作紧密结合。第四,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打破技工学院与企事业单位的就业壁垒,建立新型实践教学基地。


  作者简介:王潮(1988),男,浙江长兴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企业战略发展。

上一篇:简析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改革

下一篇:新时期提升企业工商管理有效性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