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及其形成机制的综述与评价_杂

发布时间:2015-11-10 10:50

论文导读::关于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基本认识。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及其形成机制的综述与评价。
论文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路径文献综述

  一、关于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基本认识
  建国60余年回顾、改革开放30余年反思、分税制改革15余年评价以及近年国际经济危机的突发,这一连串的事件都折射出一个强烈的信息,那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寻找最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是至死不渝的任务,尤其是怎么样从动态、合理、协调可持续的角度去思考未来我国财税改革的方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是一个历史性、国际化、很难给出明确定义的难题,因此在已有科研文献成果的基础上形成新思路、新判断,提出新建议,是创新性财政的必经之路, 因为任何领域里前沿理论新的倡导恰恰是历史怀疑主义的结果。
  从诸多改革的实效看,在公共财政框架逐步完善中,税收收入部分的理论研究已趋于成熟,特别是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和地方的财力划分是相对明确的。在理论界有关最优税制的分析框架伴随着拉姆齐(1927)[③]对最优商品税和mirrless(1971)[④]对收入税的讨论而基本形成,因此杂志网,相对于已成型的有关政府税收收入的制度和研究而言,目前各国政府的财政研究工作均倾向于最优财政支出规模的选择、支出结构的调整和支出资金的绩效监督等方面的研究。
  我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同时,在近几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了经济发展方向: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我们逆向思考,这些政策性导向恰恰说明我国各级政府财政支出规模、支出结构以及效率都存在不完全合规、不合法、不合理的严重问题,因此寻找最优的财政支出规模(财政的边界问题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民生财政支出等等)以及提高财政资金效率(绩效预算改革等等)也就形成了目前我国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同样,这一连串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机制设计都需要我们回归到大量的文献中去寻求答案。
  二、多视角的支出结构优化研究文献综述
  纵观国内外财政支出结构的研究文献,可谓是卷帙浩繁。相关的实证分析从最初的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到目前财政支出自身绩效评价体系的逐步完善,对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问题,各国都在比较适合国情的财政支出结构模式上摸索前行,但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象却在财政支出领域体现的淋漓尽致,其间的文献研究方式也是多视角的。
  (一)从政府支出性质、结构和波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角度进行研究
  对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实证研究表明(主要体现于国外文献):生产性支出比重的提高能促进经济增长;相对而言,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结论则较为凌乱复杂,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结论。
  1、国外研究尘埃落定
  在国外的相关研究多是考察国际或国家财政层面并且已经形成基本共识:尽管个别研究否定了政府性消费,但基本强调生产性支出及其比重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Landau,1983;Aschauer,1989;Easterly,1993)。Aschauer(1989,1991)的一系列研究发现政府生产性支出比重的提高对促进经济增长是有益的。但是Barro(1990,1992)[⑤]发现政府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他在拉姆齐模型中引入政府支出解释政府生产性支出提供公共物品或解决市场拥挤问题并对98个国家1960-1985年的数据测度了公共投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理由是政府消费对经济造成了扭曲。随后ShantayananDevarajan(1996)[⑥]从反面强调了生产性支出的重要性,他们首先利用内生增长分析框架分别讨论了公共支出中为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仅取决于支出各项资金的效率,还依赖于支出项目在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即支出结构弹性问题,接着对43个发展中国家20年的数据进行了测度并发现传统的生产性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例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而非生产性支出却与经济增长正相关,这是由于这些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性支出已超过限度从而造成财政资金的错误配置问题。这一研究补充了由于国家发展程度细分形成了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变化。同时杂志网,Gupta(2005)继续对39个低收入国家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人员工资的国家具有较低的经济增长率,而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资本品和非工资的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较高。
  2、国内探讨方兴未艾
  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随着公共财政制度的确立这方面的研究才逐步兴起,而且随着各时期相关政策制度的变化,其实证分析的结论也是“与时俱进”的,但针对政府支出规模的基本共识是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负向阻碍作用(赵志耘,1991;郭庆旺,1994、2003;孙长清,2004[⑦];付文林,2006;王春元,2009[⑧]),而对于支出结构的深入研究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肯定生产性支出的促进作用(赵志耘,1991;郭庆旺,1994,2003);第二类则持相反观点(龚六堂,2001[⑨])。赵志耘、郭庆旺基于凯恩斯的收入决定理论构建了我国公共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模型并针对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科研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别进行了经验分析,他们发现:政府公共支出总规模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而政府公共支出中的生产性支出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生产性支出中人力资本的投资支出比物质资本的投资支出更能提高经济增长率,科学研究的投资支出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远远高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资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龚六堂对中国实证分析表明,政府的生产性支出的增长对经济增长没有统计学上的影响,经常性支出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政府生产性支出与经常性支出的波动对经济增长是负影响。更为有趣的是,孙长清在一个简单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基础上讨论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问题,他对1978年-2000年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出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性分析,得生产性财政消费与非生产性财政消费均能促进经济增长,只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缺乏弹性。王春元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分析框架并以改进的经济模型,通过对我国1978-2006年相关数据的实证检验,最终结论是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与经济增长的都是负相关关系。
  针对具体财政支出项目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还有许多(马拴友,2001[⑩];尹宗成,2006;付文林,2006;王春元杂志网,2009)。马拴友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包含私人投资、公共投资、国防支出、经常性支出、国债、劳动增长率与教育或人力资本在内的模型,可惜公共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是其他们的重点。尹宗成用向量自回归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我国不同种类的财政支出对GDP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影响程度最大的是社会文教费支出,其次是经济建设费支出。付文林得出政府经济建设性支出比重增加会提高GDP增长率,而文教费和维持性支出比重与GDP增长率之间有着负的双向因果关系。王春元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经济建设性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负效应;国防和行政管理支出对经济增长均具有较大的负效应;医疗卫生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消极作。
  (二)地区、国家以及政府的差异性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分析
  个体性差异在分析任何问题的时候都是不能被忽略的。基于我国区域间差异的公共支出结构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在近期涌现很多(张钢,2006[?];朱玉春,2008[?];张明喜,2007[?])。他们主要从地域角度分别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张钢通过1978年-200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发现:东部地区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和行政管理费支出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而在中西部地区则正相关。文教科学卫生支出与支持农业生产和事业性支出在东部地区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在中西部地区则呈负相关。朱玉春利用1997—2004年的各省的数据,通过引入交互项,进一步分析了上述影响在地区之间(东、中、西部)的差异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支出及其结构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在量和质上都存在地区差异。张明喜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存在长期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趋势角度,考察地方财政支出变量发现:地方财政支出在全国范围内未能很好缩小经济差距,但是在东部地区发挥了良好作用,而中部地区的地方财政支出反而扩大了该地区的经济差距,西部地区的作用不显著。具体支出结构而言,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行政管理费用的变量对区域差距都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从不同程度上解释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
  从国家级和省级以下政府财政差异性的因素分解入手分析主要有,YUQing(2005)[?]和Kai-yuen Tsui(2005)[?]。Kai-yuen Tsui首先寻找1994年到2000年影响我国国家层面财政差异的潜在因素,然后按照Shorrocks(1982)的分解方法测度每个因素的贡献率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YUQing沿用Kai-yuen Tsui在财政差异领域的分解方法,分析了我国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各因素(经济、制度因素)对财政差异程度的贡献率发现,人均GDP和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地方财政差异的主要因素。
  为了消除各种差异因素自然引出了对地区社会公平和财政资金价值取向视角的分析,其中,刘成奎(2008)[?]对财政支出与城乡二元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当前我国绝大部分财政支出项目偏重于城镇,使得城镇累积了大量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而农村资本累积明显低于城镇。刘晓凤(2009)[?]利用灰色关联理论,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重点与社会公平相关联,得出当前首先是要搞好与社会公平关联度最高的住房保障,其次是卫生和教育,最后是社会保障和就业。
  (三)凭借非参数估计手段衡量财政支出资金的相对效率
  

  近年来数据包络分析(简称DEA)以及FCH等非参数估计方法逐渐成为衡量支出绩效的主要计量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教育、社会保障和金融诸领域。目前这种方法在应用于财政支出的效率评价式,有着从国家层面逐步深入到地方、区域效率的讨论,进而讨论专项支出效率,例如社保、农业、教育、科技等方面的财政支出效率的趋势(Ant′onio Afonso 2008[?],Maria Teresa Balaguer-Coll 2006杂志网,陈诗一 2008[?],汪博兴 2008,余可 2009[?])。Ant′onio Afonso利用这一方法估测和解释了葡萄牙地方政府的相对绩效,他们发现不增加市政支出也能提高辖区的相对绩效,并且还讨论了社会等非经济因素对输入指标的影响。MariaTeresa Balaguer-Coll利用DEA和FDH方法等非参数估计估测了西班牙地方政府的相对效率,他们强调强大的市政管理是相对更有效的。丛树海(2005)从绩效评价的内涵出发,根据公共支出绩效评价自身的特殊性,构建了一套全面有效度量一般公共支出绩效的指标体系,遗憾地是他们没有进行数理验证分析。汪柱旺(2007)构建了三个投入指标和五个产出指标从规模与结构角度较为全面地表征财政支出的绩效。马进(2008)从财政支出结构中各个部分的支出额此长彼消的情况入手,分析了我国近年来财政支出政策的相对效率。陈诗一利用DEA非参数技术和受限Tobit模型核算了财政分权改革后中国省级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相对效率,研究表明中国大部分省级政府的支出都不是很有效率的,但比较而言,东中部地区的政府支出效率相对较高且相差不大,西部地区与之相比则低很多。汪博兴运用DEA方法分析了我国各区域之间公共支出相对于GDP的效率的纵向和横向差异,发现东部地区资源配置方面日趋合理,而中西部地区还存在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结论。余可采用非参数检验和数据结构突变检验的方法,对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变量在分税制改革前后十年的平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基本建设支出结构与改革之前没有显著的差异,而支农支出和科教文卫支出的结构分布则具有明显的差。
  (四)国家间财政支出结构实践的国际比较分析研究
  比较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理解和解释不同社会文化经验是怎样经历和遵从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的,其研究结果,让我们能够通过当前的财政支出结构实践与取潜在趋势之间更为广泛的知识对比来规划未来,并指导我国的财政支出实践。这里主要分国内财政支出制度和结构的比较(何振一,2000)[21]和国际化比较(王军[22],2002;李冰,2005),而国际化的比较又分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类对比,他们的研究成果都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改革完善提供了有力支持和策略选择。不管如何分类比较,比较分析的对等性和适应性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杂志网,以国际组织为单位进行比较以体现他们相似性可能会有新的突破。
  三、解决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问题的发展方向
  第一,支出类型有待进一步划分明确。在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众多文献中,支出类型划分的多样性是导致实证结果大相径庭的主要因素。特别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由于内部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很难区分清楚哪些是生产性财政?哪些是非生产性财政?更不要不说哪个更有效的问题了(庄子银,2005)。另外,2007年我国财政支出分类为与国际财政支出科目接轨,按政府功能分类统计口径做了巨大调整,2007年之后的财政支出结构数据与以前数据不可比,而这一层面的问题研究是亟待解决的。
  第二,更加强调区域内部的支出结构差异。通过对以上文献的综述研究,我们发现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地区差异比较严重,这主要是由地区区位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收入不均和不同政策导向等综合因素造成的,这里我们要强调财政学是一门交叉性综合社会学科:(1)对地区财政支出结构的差异分析仅从经济学视角考察是不全面的。目前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大多还停留在这一层面的研究,而针对造成支出差异的隐性因素(政策、法律、法规等等)贡献率的测算还是空白;(2)对于地区内部的差异分解与地区间差异比较分析同样重要。从优化区域财政支出结构角度来看,辖区内财政支出结构差异贡献率的分解更有意义,而目前研究大多仍然比较地区间或省际间的支出差异,因此选择合适的分解技术全面有效地刻画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的差异才是关键环节。
  第三,正确把握支出绩效方法和技术处理等问题。对上面的有关各种现代估计方法在财政支出效率应用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发现几个问题:(1)指标体系的选取才是关键技术问题。DEA方法的主要步骤就是选取输入和输出的决策单元,即评价指标的选择。众多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经济指标(例如GDP等)来衡量财政支出效率,这就忽略了财政支出的公共性、社会性以及政策性,因此这些实证的结果略显片面,并且由于指标选择差异还造成了结论的不尽相同。(2)支出结构综合绩效分析不足。以上分析多是进行总量的分析,即使涉及到了主要支出项目的分类讨论,但支出的结构绩效突显不足,这种情况同样体现于省际和地区层面的支出绩效考察。(3)支出统计口径改变后的支出绩效分析亟需跟进。众所周知,2007年为与国际财政支出接轨杂志网,我国的财政支出按政府功能分类统计口径发生巨大变化,2007年之后基于新口径数据的综合绩效评价分析不足,因此对此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具有国际可比性的。
  最终,要完整反映我国财政支出结构问题就必须从多角度、分时段以相应理论为背景进行全面考察、研究,因此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剖析研究仅从经济学视角考察自然是不全面的,其政治性、社会性和公共性不容忽视,这就要一方面,利用当今西方的一些财政理论和经济理论,来指导我们财政支出结构的改革和优化;而另一方面,我们要真正重新挖掘我们国家一些优秀传统,不仅仅吸取国际比较后的一些先进思想,还要把我们自己原有因素、一些好的理念加进来,形成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福利分析框架,真正实现“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的顺利建设。

参考文献:
[1]Ant′onioAfonso,S′onia Fernandes,2008,Assessing and explaining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localgovernment,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37, pp.1946–1979
[2]Maria TeresaBalaguer-Coll ,Diego Prior,Emili Tortosa-Ausina,2008,On the determinants of local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 two-stage nonparametric approach,European Economic Review,51,pp.425–451
[3]Arrow,K.J. and M. Kurz,1970,Public investment,the rate of return and optimal fiscal policy (Johns HopkinsUniversity,Baltimore,MD).
[4]Aschauer,D.,1989,Is government spending productive?,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3,pp.177-200.
[5]Barro ,R.J . and XavierSala-I-Martin (1992).Public Finance in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59,pp.645-661.
[6]Barro ,R.J . 1990,“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
[7]Devarajan ,Shantayanan ,VinayaSwaroop and Heng-fu Zou ,1996 ,“The Composition ofPublic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Monetary Economics 37 ,pp.313 —344.
[8]Tsui Kai-yuen,2005. Local tax system,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s and China’s local fiscaldisparitie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3 pp.173–196
[9]YU Qing,TSUI Kaiyuen,2005. Factor decomposition of sub-provincial fiscal disparities Economic Review ,16 ,pp.403–418
[10]ZhangJun ,Guanghua Wan ,Yu Jin ,2007 .The Financial Deepening Productivity Nexus in China : 1987 —2001[J].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and Business Studies ,Volume 5 pp.37 —49.
[11]郭庆旺,吕冰洋,张德勇.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 (11)
[12]廖楚晖,余可.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6, (11)
[13]马拴友.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兼论中国财政的最优规模[J].世界经济,2000,(11)
[14]曹艳春.我国公共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6,(4):65-68
[15]孙长清,赵桂芝,陈菁泉,于文涛.长期经济增长与中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4,(12):61-67
[16]龚六堂、邹恒甫.政府公共开支的增长和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1,(9)
[17]王春元.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6):120-120
[18]张钢,段澈.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方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88-94
[19]朱玉春.财政支出及其构成与经济增长率关系研究——基于1997—200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J].经济科学,2008,(8):15-26
[20]张明喜.我国地方财政支出对区域差距的影响[J].税务与经济,2007,(2):19-23
[21]刘成奎,王朝才.财政支出结构与社会公平的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2008,(2):15-18
[22]丛树海,周炜,于宁.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贸经济,2005,(3):37-41
[23]汪博兴,王金秀.地区间公共支出、经济效率和改进思路——基于DEA方法对我国区域间公共支出政策的实证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6-40
[24]陈诗一,张军.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1978—2005[J].中国社会科学,2008,(7):65-78
[25]何振一,阎坤.中国财政支出结构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上一篇:区域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比较分析(基于SPSS)

下一篇:一般均衡分析案例教学研究*_人力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