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国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现状综述

发布时间:2015-07-07 10:32

  【摘要】文章对我国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归结为四个研究方向,并指出了现有研究成果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中国;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现状;综述
  
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现代物流理念引入我国虽己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但物流真正为中国企业所重视,被提升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则是进入21世纪才刚刚开始。
目前,物流成本管理应用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缺乏规范的核算,但近几年有不少企业己在探讨和摸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理论界也在积极探讨关于建立统一的物流成本计算标准的问题。通过对物流成本的管理来改善物流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己经成为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国内外己提出了“物流冰山说”、“第三个利润源”、“黑大陆学说”和“效益背反论”等理论。近年,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一、物流成本财务模式论
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中,物流成本没有进行单独核算,而是分散到材料采购、管理费用、制造费用、产品销售费用等账户。我国对物流成本的界定、形成机制及其构成尚未定论,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一般综合国内外新观点和管理经验,如借鉴日本对物流成本的界定与分类方法和美国物流成本计算的范围与方法, 研究物流成本的范围、形成机制及其构成, 认识和把握物流成本的本质。
物流成本的核算体系研究是整个物流成本控制的基础,其中既包括对物流成本的构成研究, 更为重要的工作是物流成本、物流活动之间的关系机理研究。
  当前,我国理论界对于物流成本的构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以美国的标准分为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有的按功能分为仓储作业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也有的学者按物流活动的范围进行成本分类,分为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退货物流成本和废弃物流成本。也可按照财务会计中的费用分类方法对物流成本进行分类计算,大体可划分为运输费、仓库保管费等向企业外部支付的费用和人工费、材料费等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费用。
  物流成本控制以物流成本的数量为依据,而物流成本的多少决定于评价的对象——物流活动的范围和采用的评价方法。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例行的物流成本管理方法。目前国际上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大致有三种:形态类别物流成本控制、功能类别物流成本控制以及适用范围类别物流成本控制。
  代坤(2003),王炜,陈俊芳,张平(2004),李建华,顾穗珊(2004),王春华(2006)等提出我国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分为三大类:(1)统计的方法;(2)会计的方法;(3)作业成本法。
由于物流成本属于间接费用,对物流成本的控制,首先要克服传统成本计算的缺陷,而要用新的方法来计算和控制才能找出问题,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业成本法(abc 法)是适合于这些目的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物流成本模型控制论
近年来,我国的学术界综合集成国内外有关物流成本计算的模型和新型理论方法, 应用abc 成本法、聚类分析法等物流成本测算方法,研究物流全过程,开发可操作性强的各类物流成本测算模型: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模型、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规模的测算模型、物流业成本水平的测算模型、物流成本节约效果的测算模型等。
  张令荣,杨梅(2005)提出基于价值链的作业成本法分析一体化物流成本的数学模型。可以根据各项作业在价值增值过程中贡献比例的历史数据以及生产作业的流程分析,详细确定各个矩阵,输入有关决策结果,以此预测或模拟成本数据,并通过有关矩阵对应的变量,求取较优解或最优解,以便于进行物流成本控制。但此模型仅仅是理论上的假设,有待进一步的分析和实证。
  李慧(2004)对物流作业成本法中的物流成本与作业量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引入线性回归预测与控制原理对物流作业成本预测和物流作业量的优化控制,提出多作业正态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实证了利用线性回归原理为物流成本计算、预测和物流作业量的优化控制提供一种新的管理和决策手段。但是,在实际应用线性回归模型时,由于物流成本计算、预测和控制是一个系统工作,涉及物流运作的方方面面。作业成本法本身在分析成本动因时就不可能做到全面化,况且在财务上成本与费用又没有一个绝对明确的划分标准,这限制了该模型的普适性。
  柳键,马士华(2004)从供应商缺货对购买方的影响为出发点,引入有效库存水平的概念,构造了在供应和需求都不确定的情形下仓库和零售商的库存模型。提出了安全因子整体优化的思路和方法。但局限于对两阶序列供应链的安全因子整体优化进行了研究,并且基于需求和提前期都服从正态分布,且采取定期检查补货模式,待补定货在后续各期中补足的假定。
三、物流系统成本控制论
物流系统成本的提出基于物流的不同环节的成本具有效益背反的特性,系统化是解决物流成本效益背反的关键。这要求物流一体化,用系统化的观点管理企业的物流业务。物流系统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物流的各功能即运输、储存、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有机组合、协调运行并共同产生出的新的总功能;二是供应链内部各企业物流所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物流系统化是物流的本性, 它强调物流综合成本的降低和综合效益的提升,强调用系统化观点来研究物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来挖掘潜力,降低物流成本。因此,把物流的各环节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物流总成本最低”为系统目标,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整体上谋求总成本的最低化。物流成本控制的对象应为是物流总成本,而不是功能成本。
物流系统成本论的研究分为物流供应链优化技术研究和物流成本控制策略的绩效研究两方面。
物流是供应链管理(scm ) 的一部分, 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行为来控制成本, 既是必然的选择,也是涉及到多方利益共存、风险分担的合作机制的深层次问题。物流供应链优化技术研究从供应链库存优化、供应链的延迟化、供应链环保支持、供应链敏捷化技术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
  张余华,翁君(2006)认为供应链物流中,物流作为整个供应链子环节,其决策最终必须服从供应链,单纯对系统自身优化具有很大局限性。供应链背景下,物流系统优化将会遇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合作伙伴关系与激励问题、快速准时交货问题、信息问题以及绩效衡量问题等都加剧了优化的难度。

  张网琴,孙进(2006)提出精益生产方式下的目标成本管理应是以价值链分析作为起点, 客户价值增值为导向,融合精益采购、精益设计、精益生产、精益物流和精益服务技术, 结合精益管理思想与成本管理思想, 从设计、采购、生产和服务上全方位控制企业供应链成本, 不断消除不为客户增值的作业, 杜绝浪费, 从而降低供应链成本, 提高效率, 以达到企业供应链成本最优的目标。
  田肇云(2006)提出挖掘逆向物流潜在价值的策略。指出有效的逆向物流管理能够减少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成本、增加利润,改善企业的现金流,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并为企业赢得信用和品牌形象。
  容榕,邢相勤(2004)提出基于3pl 和信息技术的现代供应链企业库存和运输管理优化模型,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将运输与库存外包给3pl,来降低供应链企业的库存和运输成本,从而降低本企业所在的供应链的运营成本,使供应链企业能够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物流成本控制的运作一般是从系统的角度,依照企业的特点对物流成本进行分类来确定企业内部不同成本的控制指标和控制策略;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模糊分析法等对物流成本进行归因分析,建立成本控制模型等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从物流成本的降低与控制策略的成本两个方面进行绩效的综合评价;通过各种控制策略的优化组合,选择有利于整个物流过程的总成本最小的控制策略。
  石明虹,滕芳(2006)提出制造业企业内部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内部物流成本控制能力、库存物料管理能力、内部物流布局能力和内部物流管理成熟度四个方面构造。
刘高常(2005):利用模糊分析法对一个企业9个物流基本业务流程进行物流成本控制分析,寻找出成本控制点,便于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控制。但模糊分析法一般适用于评价和选择不完全信息的事物,其前提条件是对评价和选择的事物其评价指标必需可分解,分解到最后的指标因子要能感知或计算其重要性。
  王瑛,孙林岩,陈宏(2003)提出基于两阶段的物流系统综合评价dea/a hp 法的模型,并建立由运输、仓储、库存管理、信息化水平、企业发展潜力5 类指标组成的物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每种类型中又分为生产率指标和质量指标进行评价。评价指标比较全面,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由于关于供应链物流绩效衡量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统一的定义,大部分研究以物流运作效率和物流服务为考核指标,而关于物流成本、物流经济效益以及物流发展潜力方面研究得较少,供应链物流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绩效衡量指标基本原则。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衡量定义理解不同造成的。由于对物流绩效衡量研究侧重点不同,导致在建立物流绩效衡量指标时,依据不同基本原则选取的衡量指标,没有横向纵向的可比性,难以真实反映出不同活动状态参数结果。当前关于供应链物流绩效衡量标准,主要还是集中在以活动为中心的横向衡量和纵向衡量两个标准,对企业市场适应能力方面,还缺乏对应的一个客户适应度满意度衡量标准。虽然有些标准已经对其三者有了相关介绍,但运用过程中也经常出现缺位现象,衡量标准科学性不强,对操作层面的认识相对肤浅。
  现有的物流绩效衡量方法主要是对复杂科学原理的运用,这不仅需要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极强的数学功底,在衡量模型的建立时,其过程相对复杂,这更是加大了理解和掌握的难度。现在的研究大都没能很好结合具体实践进行实证研究,对物流绩效衡量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很不健全,存在一定的技术性障碍,这也是存在于绩效衡量中的问题。
四、物流成本控制措施论
  现代物流成本控制是企业全员控制、全过程控制、全环节控制和全方位控制,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结合的控制,是经济和技术相结合的控制。进行物流成本控制,应在物流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其事先进行规划,事中进行指导、限制和监督,事后进行分析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不断采取改进措施,使企业的物流成本不断降低。微观层面,通过对物流成本现状特征分析和物流成本过高的原因分析,探索一系列有效措施,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控制物流成本,如制定物流成本控制目标及具体实施细则;加快物流资源整合,构建物流运作体系;物流技术的网络化、信息化、电子化; 依托第三方物流机构,采取供应链管理模式等。
柯尊海(2005)提出物流成本管理应从战略的高度与战略目标相结合,使物流成本管理与经营全过程的资源消耗和资源配置协调起来。制造企业应从流通全过程、平衡生产物流、信息化投入和合理化的商品配送降低物流成本,通过供应链管理削减物流成本。
  易华(2005)指出物流成本控制普遍采用的方法:标准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
  王小玲,李华军(2004)提出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运用线形规划、非线形规划、储存论等数理分析方法优化物流过程,减少完成某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或耗费;通过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与外界相关作业的成本比较,选择成本最低的作业;通过作业链——价值链分析,消除某些不增值的作业;企业的供应、生产和销售的物流部门应尽量实现作业共享,降低资源耗费;利用系统原理协调好构成物流系统的各要素(物流作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与整个物流系统的关系,实现企业物流总成本最低的目标。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大都基于一个大的框架,对于企业实际物流控制实施的指导意义不够。(下转第28页)

参考文献
[1]黄炎波,张汉江.物流成本控制的系统方式[j].系统工程,2004,(1).
[2]边红霞,韩玉强.论企业物流成本控制[j].商场现代化,2006,(9).
[3]柯尊海.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j].航天工业管理,2005,(3).
[4]王春华.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
[5]代坤.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3,(10).
[6]王炜,陈俊芳,张平.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1).
[7]李建华,顾穗珊.物流成本及其管理模式的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
[8]李晓庆,倪卫红.a b c 法在现代物流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商业时代·理论,2005,(11).
[9]张令荣,杨梅.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物流一体化成本分析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

上一篇:我国石化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下一篇:医疗项目成本核算